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坤鹏论:萨特——用生命写作,我写作故我存在!

现代个人的命运日益被商品化的社会所主宰。

——坤鹏论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存在主义代言——萨特面前。

曾经,存在主义就是萨特,萨特就是存在主义,人人腋下夹一本萨特。

严格意义上讲,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法国的存在主义。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内部的一个独立的流派。

它不同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比如:雅斯贝尔斯的哲学。

一、从社会中寻找思想之源

人类是社会生物,所以,很多思想产生的源头要从社会中寻找。

20世纪的西方,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世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西方迎来了人类近代历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很快,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又来临了。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

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发达程度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

可以说,这段时期,战争的残酷,机器的力量、工业的威力、科学的发现、科技的魔力、资本的疯狂……

整个社会的日新月异,让人类个体前所未有地深深体会到了渺小感、无力感。

人是信息生物。

人被信息所左右。

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使得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数量大得惊人的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被扩大。

比如:当代的世界、历史的往事、其他的文化、其他的生活方式、大宇宙……不管你想不想知道,它们都扑面而来。

但是,这个世界是概率的世界,除了死亡之外,一切皆有概率,事物在科技的加速下,其概率实现也越来越频繁,结果,人们感觉到这个世界越来越难以把握,确定性越来越少。

另外,还原论的科学观以及社会的集体性和墨守成规,日益抑制了个人的自发行为和自由。

现代个人的命运日益被商品化的社会所主宰。

正如人在现代的宇宙中变成了一粒毫无意义的微粒,个人在现代国家中也变成了一件毫无价值的东西,受到大众的操纵或压制。

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种种矛盾、连续不断的人为灾难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人们急于寻求解决。

而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阴影加剧了西方世界的双重危机——信仰的危机和科学的危机。

这就是被尼采所称的虚无主义的时代。

而萨特哲学的抱负就是要在这双重的危机中酝酿、诞生、发酵,直至大流行。

正如阿尔贝·加缪所说的是: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将消极思想与积极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哲学”,萨特恰恰提供了。

二、萨特的生平

让-保罗·萨特生于1905年。

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

最先是阅读。

他三岁开始翻读马洛的《苦儿流浪记》,在把这本书全部复述下来后,他竟能阅读了。

八九岁的他,则开始阅读包括福楼拜、伏尔泰、雨果等法国文豪们的作品。

“我发现了我的宗教,对我来说,没有比书更重要的了……”

“我写作故我存在!”

此后一生,书就是萨特心中的上帝,写作则是如同生命须臾不可分离的第一需要。

晚年时,他曾这样说道:“我的生活是从书本开始的,它无疑也将以书本结束!”

在学会阅读后,七岁的他疯狂地陷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先是靠着想象编故事(想像是创作的直接前奏),借着母亲的钢琴曲扮演各种角色,接着靠模仿改写、东拼西凑别人的内容进行创作,他就这样“拼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为了一只蝴蝶》以及第二部小说《卖香蕉的小贩》。

不知不觉中,萨特创作中抄袭的成分越来越少,他先是越来越多地加入记忆中的细节,然后依据个人的喜好对原有的情节进行改动。

在把不同的故事进行衔接的同时,萨特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磨炼。

在时光流逝里,在笔耕不辍中,只有八九岁的小萨特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经真正在写作了。

与哲学的亲密接触始于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

萨特被亨利·柏格森的哲学所吸引,后者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征服了他,使他倾倒。

萨特感到“哲学是绝妙的,你能通过它学到真理。”

他立志“同时成为斯丹达尔和斯宾诺莎”。

1934年~1935年,他在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

在这期间“直接受了胡塞尔的影响”的他写了《先验自我》。

也正是在柏林,他写下了小说《恶心》,他一生都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萨特告诉人们,人的生存是“偶然的”,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从中他揭示了,我们对于通过直觉所经验到的偶然的和荒诞的生存本性的病态感觉。

二战时,因为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萨特曾当过德军的战俘,在战俘营中,他阅读了海德格尔的书,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萨特是一位作品丰厚的哲学家、戏剧家、作家、评论家,一生发表过著作超过50部。

其作品的体裁各异,并且都能驾驭自如:戏剧、小说、论文、哲学和文学评论。

196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不想被“纳入到一个官方的体制中”。

真乃牛人中的牛人,存在主义的践行者,更是存在的信仰者。

萨特反对宗教、反对信仰,公开宣称上帝已死。

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观点,而萨特则要将所造成的后果深入解说。

萨特对宗教的排斥可以追溯到童年。

由于父亲早逝,他从一岁零三个月开始就随着母亲生活在母亲家的女人中间。

这些女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每个礼拜天都要到教堂望弥撒,小萨特也常常跟着一起去。

这也让他看到了人们在教堂内和教堂外的判若两人。

教堂内,他们就像兄弟姐妹,亲切和善,但是一离开教堂,就原形毕露,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

所以,萨特认为,宗教只不过为许多人提供了伪装的借口。

比如:一个人如果有宗教信仰,当他犯错时,只要虔诚地到教堂去忏悔,就能洗清所有罪恶。

罪恶洗清后,他就不再有任何压力,然后就会不自觉地回到以前的生活轨迹上,继续做不好的事情 ,如此不断循环。

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忏悔的机会,错误就会压迫他的良知。

如此一来,这些人反而能够从错误中得到教训。

所以,宗教虽然对人类非常重要,但是,最后往往被误用。

三、《存在与虚无》

萨特可谓公认的存在主义的代名词,这主要得益于他那种明晰晓畅的写作方式。

他是多样才能的作家,具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不仅可以用每一种文学形式表达自己,而且能够把抽象思想与生动的观察和诗意的象征结合起来。

那些首先出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凝重语言中的东西,在萨特的笔下变成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小说风格。

而通过小说、舞台剧等文学形式表达哲学思想,也成了法国存在主义的另一重要特点。

萨特对存在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大部头的《存在与虚无》。

它发表于1943年,是20世纪完成的、为数不多的哲学巨著之一,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圣经,是二战后席卷欧洲和北美的存在主义运动的核心。

但是,这本书非常晦涩难懂,即使真正的存在主义者也没有多少人曾经读过并真正理解它。

可以说,它从前言部分就让人生出无助感,特别是你对欧洲大陆哲学没有什么知识背景的话。

不过,《存在与虚无》真正抓住了人类困境方面的基本问题,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值得坚持读下去。

四、从意识到存在

《存在与虚无》全部内容的根基依赖于存在的不同形式之间的根本有差别。

而这个根本差别的关键词是意识。

胡塞尔因为强调具体存在而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其后的现象学家(包括萨特)主要着手解决意识结构问题。

萨特就是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试图深入分析意识,由此揭示存在的真相。

意识是什么?

他指出,意识都是关于某事物的意识,它自身从来都不是简单的。

它就是允许我们“把自己投向未来、重新评估过去”的那些东西。

他注意到了世间万物基本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存在”和“有意识的存在”这两种存在。

无意识的存在,英文为being in-itself,萨特将其命名为“自在的存在”,国内也有翻译成“在己”。

它指一切现存与既成的事物,一切非意识性的事物。

意思是,它只是存在着,不过是“在那里”而已,比如:路边的一块石头。

这些事物如果想获得意义,必须依靠人的意识。

就像庄子的齐物思想所指出的,宇宙万物的价值,都是相对于人的,没有人的意识,它们就是它们而已。

有意识的存在,英文为being for-itself,萨特将其命名为“自为的存在”,国内也有翻译为“为己”。

它的最大特点是,要求作为一个意识主体而存在,这点只有人做得到,而事物(如石头)则做不到。

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物和人的世界相联系,随时赋予一切事物以意义,但也可以随时改变它。

《存在与虚无》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揭示它的主要特征。

但是,萨特没有回答,非人类的动物到底是不是可以划分在“自为的存在”这个范畴。

而神=“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所以,这种合一关系是矛盾的,因此,神不可能存在。

《存在与虚无》的中心意思包含在一句高深莫测的话中:

“意识的本质同时是‘成为它不是的东西’和‘不成为它是的东西’。”

你会觉得它既拗口,还那么故弄玄虚,其实,这是萨特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总结。

多读几遍,你会感受到它有多么妙。

最后,坤鹏论用萨特在晚年对其写作人生的反思作为结尾:

“我并不具有写作天才,这一点我早就被告知了。我被认为是一个勤奋苦读的人,我的书充满了汗味与辛苦。我常常使自己勉为其难,也叫别人勉为其难。以聚精会神、竭我心智始,以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告终。人们已将给我的命令缝进我的皮肉之中,如果我一天不写东西,伤口就会产生一阵阵烧灼感;而如果我轻而易举,下笔千言,伤口也会灼得我难受。这种刺痛的鞭策至今仍使我深感其苦。”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用生命在写作吧!


存在主义专题

1.《找回本来的自己 真实地(的)存在》

2.《不疯魔,不尼采》

3.《不知信仰什么,不知为了什么而活!》

4.《冲破奴隶道德 释放你的权力意志》

5.《这个世界哪里有什么绝对真理!》

6.《上帝已死》

7.《价值的价值是什么?用锤子重估一切价值!

8.《永恒轮回,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活着!

9.《我们身体里同时住着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

10.《相对主义VS视角主义

11.《完美精神有三变 骆驼、狮子和婴儿

12.《我们都是“最后的人”

13.《尼采的进化观 “审判”达尔文

14.《向超人努力——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15.《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6.《让我们一起“热爱命运”而“成为自己”!

17.《为我们自己操心

18.《真正地失败才能真正地存在

19.《存在就是和别人一起存在

20.《拥有就是被拥有 “我是谁”不是问题是奥秘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存在主义之萨特
萨特逝世40周年 | 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萨特的存在主义_归途
抵抗黑暗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成为光明
萨特35周年祭 | 虚无与自由
王列耀: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