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争鸣录| 陈宇:这就是我们为农村孩子准备好的“命”吗?

陈宇 | 扬州大学文学院



农民为什么长期贫困?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长期”,父母辈身上即使有再沉重的负担,再愚昧的思想,也会下意识攒钱供孩子读书。但为什么下一代会像扶不起的阿斗,不仅没有替父母摆脱负担,反倒随着义务教育的结束草草步入贫困而无力的循环?因为教育,因为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教育不仅没有成为农村孩子进步的阶梯,多数情况下反而成为拖入贫困泥沼的第一步,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我们就会自怨自艾地以为这就是“命”。

我想先从与友人的一些对话片段谈起

友人甲从一普通高校美术师范类毕业,自知城区学校僧多粥少,选择了江苏北部地区农村小学。一次我问及他的授课内容,他告诉我现在正在教英语兼班主任,教美术的老师大多是半养老状态。我没问他在大学有没有过英语四级,但确定友人的英语已经荒废很久,就问他音标、单词是否还记得?他淡然一笑,开学前会备课的,校长说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好。我又问友人是否就打算在农村小学干下去?他心满意足地说,压力小,工资也不比城里少什么,当然干下去。一份压力不大、工资不少的稳定工作听上去的确令人一丝心动。友人最近去外地游玩,听说开学前才回来。

友人乙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前几年学校从中专升成大专,每年暑假都是他最忙的时候,不仅要连续数个星期驻守在更偏远一点的农村,还要张罗各方亲朋好友帮忙联系高考落榜的考生,号召他们进院校学习一门技能。我问他学汽修毕业出来开个修理铺,也是一门手艺,为什么要拉生源、抢生源到如此辛苦?友人自嘲地笑了笑,当时的神情就像别人问我读了那么多年中文系,你会什么一样。

友人丙从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后,在某高职院校代了一段时间的课。

友人丁从高职毕业后留在本校代课至今。

友人戊上学期间一直在高职代课,毕业之际将工作介绍给了学妹,她对课堂的要求是不睡觉、不说话,因为学校有督导组检查,按人头扣钱。

我没有接触过农村的学前教育我宁愿相信它会比我想象的更好一些我曾在江苏北部地区支教但没有做更细致的量化考察通过阅读其他人对农村小学现状的数据分析我愈加确信这种以不出安全事故为校训的野蛮教育实在是一种普遍情况命运总是不公平的,教育的应有目标在于减缓乃至纠正不公平的命运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入学机会的平等只是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如果教育的过程有天壤之别,那么教育的结果早已落定。我们每个人都坚信读书改变命运、教育是攀登社会阶梯的机会,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时,信奉“读书改变命运”信念者便成了受害者。语文人人都可以教、英语年轻人随便教、美术留给教师养老,以这种受教育的基础,农村孩子即便升入城市中学也毫无竞争力,进专科院校学习生存技能又往往一无所获,反倒因为高昂的学费耗尽积蓄,所谓“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于是社会上就会有老农民、农民工、会上网的农民工以及在农村小学中小农民工的代代延续。


生为农民就是命运的不公平吗?或许果真如此,乡村因为贫穷和土气在当下中国的社会价值排序很低,人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抹去乡村的一切留痕,但很可惜,人们还是很容易从茫茫人海中辨认出。难道就因为他们贫穷,他们的孩子就不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秀的教育吗?难道就因为你以为蹲在破败老屋门口一脸愁苦的老农民盼望着住进光亮整洁的安置房,他就需要离开土地吗?当然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乡村—城市”二元结构中飞速进行,城市的扩展仅仅是对农村的吞噬,资源的分配仍然以原有的城市为重心。然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不可以借口经济因素、市场配置而厚此薄彼,也不可以不打破新农村建设必须先破后立的惯性思维。我们可以思考整合集中农村的教育资源,通过政策、物质鼓励返聘离退休优秀老教师、招聘优秀青年教师,用寄宿、校车等串连分散的村落,组建起一个软硬件过硬、面向农村、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高级幼儿园、小学。同时,职业院校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在职业院校中竖立名校典范,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级幼儿园、小学何必非要与林立的高楼匹配才相得益彰,建立在牛棚猪圈、茅屋瓦房之间也必定桃李芬芳,学习技能又何必语数外门门皆通,学剑不成照样可以学万人敌。

我们需要更重视农村孩子的第一步,也要重视农村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步,这当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如果现在改变,虽二三十年内看不出成果,但当最新一代农民子弟长大成人后,一定会对社会结构带来深刻的影响。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稚子从无二样,如果他变成一个粗俗、野蛮、让你嗤之以鼻的人,那他要么不曾接受教育,要么接受了粗俗、野蛮、让人嗤之以鼻的教育。而我们如何培养、遴选出真正合适的人服务教育又是另一个重要议题。





 

郑重声明

近日,本刊编辑部陆续接到或收到一些投稿者的电话、邮件,询问、核实稿件征用、录用事宜,甚至涉及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的情况。我们感谢作者对本刊的信任和爱护,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向学界与公众澄清事实。

我们郑重声明:

作为一份办刊历史悠久、社会声誉良好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从未委托过任何网络中介机构、个人从事征稿或代发稿件录用通知书事宜,也绝不向投稿作者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广大作者投稿之际务必慎重,不要轻信网络中介。

网上所谓探索与争鸣官方网站(http://www.tsyzm.cn/)为假冒网站,奉劝那些所谓的论文发表中介,立刻停止欺诈行为,对于损害本刊声誉者,本刊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同时也请投稿者关注《探索与争鸣》官方微信了解详细信息,认准本刊唯一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以上,敬请广大投稿者互相转告周知。本刊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一个农村人眼中的教育之殇
五个孩子闷死真的只是意外吗
流动儿童教育难题为何难以破解
教育资源不均农民用腿投票 咬牙进城“陪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