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礼遗风——建筑明器与唐三彩





古文献中常常出现“明器”这个词,现代词典中多将“明器”释作“冥器”,即随葬的器物,将两者等同。如《汉语大词典》“明器”条:“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

“明器”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记·檀弓上》:“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这一段中提到了两个概念,“明器”和“祭器”,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使用对象不同——明器是给鬼用的,祭器是给人用的。“明器”与“祭器”的不正当使用,会被视作失礼的行为。

《礼记·檀弓上》:“宋襄公葬其夫人,酰醢百瓮。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郑玄《注》云:“言名之为明器,而与祭器皆实之,是乱鬼器与人器。”孔颖达《疏》云:“案《既夕礼》‘陈明器’后云‘无祭器’。郑云:‘士礼略也,大夫以上兼用鬼器与人器。’若此,大夫、诸侯并得人鬼兼用,则空鬼而实人。”据孔颖达说,“明器”与“祭器”都要按礼制使用,也是为了避免“空鬼实人”这一不合礼情况的出现。

1.仿真生活的建筑明器

建筑明器是古人随葬于墓中的建筑模型,供灵魂栖息,是现实生活中建筑物的真实反映。各地出土了不少不同时代的建筑明器,尤其以河南洛阳、南阳、商丘、密县等地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为多。

它们品种多样,功能齐全,根据建筑形式和作用大体可分为亭、宅院、作坊、望楼、仓楼、戏楼、水榭、坞堡等。结构精巧,直观地再现了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巧,为了解古代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

代表作如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一件陶院落,为三进院落。院落四周有围墙,均用脊瓦覆盖。正面有门楼,中间高,两旁低,置门扉两扇。两侧墙壁上彩绘有图案,右侧画一主两仆三位女性,左侧画一主两仆三位男性。院落由前、中、后院组成。

前院两侧有马厩,内置一马槽。二道门上有门楼,是重檐楼阁式,上层四壁均有长方形格棂窗户。门楼左右两角为三层望楼。中院主体建筑为重檐庑殿式,建于高台上,有两个阶梯式踏道入内。

内有伎乐俑,分别作鼓瑟、吹竽、拍手状,俑前还置有盘、杯等饮食器,表现了墓主人的宴乐场面。殿右侧有厕所,偏门可通向后院。偏门右侧设一楼梯可通至厢房。向后右拐有门楼可通往楼二层,前廊有栏杆,可凭栏杆鸟瞰全院。

后院有仓楼、厨房、猪圈和厕所等。这座完整的院落建筑时代早,规模大,结构复杂,是汉代地主庄园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陶塑技巧。

2.绚丽三彩的由来

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一般经过两次焙烧,即先进行胎体的烧制,然后施釉后再进行釉彩的烧制,仅有少数为一次烧成。

所施色釉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故称三彩。

它吸取了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多种形式的装饰方法,釉色互相浸润,自然垂流,浓淡变化,斑驳淋漓,绚丽辉煌,极富韵味,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通高66厘米,面宽144厘米,进深130厘米,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三彩是在唐代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迎合了当时崇尚华丽的社会风尚,一出现就迅速流传开来。

并在流行厚葬的风气下,得以空前发展,而且对后来的陶瓷发展影响很大,诸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以及外国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都是受其影响而出现的。

编辑/阿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华:叶家山曾侯墓地所见西周早期丧葬礼制四则(二)
“明器”与“祭器”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
礼器介绍
《礼记》檀弓上(79~80)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一讲檀弓上第五节: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