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律村志·第一编概述

大律(dàilǜ )村地理坐标(北纬35度22分5秒,东经117度19分5秒),位于邹城市东偏南28.5千米,车程32千米,西距张庄镇政府驻地6.3千米,东距城前镇政府驻地9.5千米,北距田黄镇驻地10.3千米,南距滕州东郭镇驻地20.6千米。民国时属“大律镇”驻地,辖“北十三村”。建国后曾是邹县大律乡人民政府驻地,凤凰山前一带文化商贸和政治中心,现属张庄镇管辖。该村村庄布局呈由南到北逐步递减的三层方塔形,岚济公路东西穿过,另有东西向主街一条,南北向主街三条。大律地处低山丘陵区,村落海拔176米,村庄北部边沿海拔190米,最南边沿海拔168米。辖域最高处乃济宁市最高峰凤凰山(古称巨越山)主峰海拔648.8米,最低处是村南河与杨家庄交界水道,海拔163米。凤凰山有大王庙和唐代开凿的石窟大佛及“开元佛窟”,西部余脉有摩崖石刻,山下开元寺名闻邹鲁,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凤凰山古会,金元时期即被誉为“邹地之望”。大律村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和刘氏家庙。这里民间传说众多,历史文化丰富,加之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路街店铺林立,每月逢三排八为集市,现有电信局、邮政银行、信用社、中小学校、城乡公交站点、张庄医院诊所等,是闻名邹东的千年古村镇。

2016年大律的街巷分布

大律村地域东到马家岭东南、山南河北沿(北纬35.3573°,东经117.3308°),南到古路沟南的南北路西侧附近(北纬35.3543°,东经117.3225°),西到王家沟至西柳峪南北路和孔家沟东南去大律的东西路交叉西侧一带(北纬35.3680°,东经117.2983°),北到凤凰山制高点(北纬35.3874°,东经117.3321°)及东部天书崖(北纬35.3865°,东经117.3349°)一线。耕地北端在干河沟子上游、大咬嘴子西崖圣水池村南附近(北纬35.3790°,东经117.3251°),凤凰山主峰阳面至山下东西路之间的山坡属于大律村,另外还有:王家沟西北大刘家林(北纬35度22分54秒,东经117度18分28秒,)、崔家庄家南、桥北村等飞地,计有100余亩,总地域面积约5.44平方千米(见彩页村地域图)。其中凤凰山坡地面积800余亩,凤凰山顶东西经刚灶崮地约35亩,乌龙泉库区水面约400余亩。

大律村耕地面积2683亩,大部分为山坡低岭地,部分谷间河沿盆地较为肥沃。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以及杂粮等,另有果园235亩。建国前,大律一带小麦亩产100斤左右,高粱100斤左右,大豆80—90斤,鲜地瓜1000斤,花生200斤皮果。1949年人均占有粮食200斤左右,人均收入仅24元。2015年底,粮食亩产700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12570元,人均消费支出7818元,人均住房41.16平方米。大律村现有居民796户,3226人,汉族。居民姓氏主要有:刘、王、高、冯、陈、胡等31个姓氏。

大律村曾发现石盖墓群,村北有“固堆”遗址,曾出土属龙山文化的黑陶、灰陶器皿,商周青铜剑、盘及战国圆形敞口平底青铜洗,秦砖、汉代陶器、唐代铜镜,邻村小彦曾发现西周龙首铜钺、青铜鼎、青铜剑,村东北沟涧曾出土伯俞父诸器。春秋时大律一带是叔粱纥封地,凤凰山顶有古寨垒和石臼遗存,民国时期曾发现金宣宗兴定四年所铸“义军都统印”,山下有唐代石窟“开元大佛”。根据古碑文考证,金元以前这一带只有大律一村,元明以后才逐步有了新寺、大彦等周围村落。由于本村位于凤凰山和连青山之间的中心位置,自古就是这一带的文化商贸中心。

根据村周围出土文物及寺庙古碑推断,此地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在此活动,商周时期是古取(邾、邹)国故地,春秋时为鲁所取,系叔粱纥之封陬邑之土,秦汉时有人在此居住,自隋唐开始成为邹鲁地区重要宗教圣地,前后有1400余年建村史,4000年的文明史。

民间传说,隋朝末年,巨越山吴启(ji)大王曾为唐王李世民解围救驾,故在此山建大王庙设春秋祭典。唐文部省常选撰写的凤凰山圣水池碑(即开元碑)文记载,巨越山岩圣水能为乡民治病,适逢开元盛世,以为天降甘泉,故唐天宝年间,奉旨在巨越山(今凤凰山)下凿窟刻佛,当时大律属河南道沂州费县辖域,“费县令李浚天枝权美衣冠章礼乐之仪”,主持大佛开光典礼,从此这里宗教文化兴盛,成为鲁南宗教文化圣地。这个“费县令李浚天枝”与后来的唐肃宗同名同时代,或是“安史之乱”接替玄宗的唐肃宗。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胡继先《邹县志》云“邹之古碑无汉唐”, 实际上凤凰山大王庙唐开元碑及唐开元寺造塔碣到民国还伫立着。

宋代大律属京东东路费县,宋政和六年(1116),九月丙申,昭令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奉旨重修巨越山神祠,刻立丰碑,以后金元明清历代官方或民间多次复修并立碑刻文,可惜诸碑毁于文革。

孟庙现存金大安三(1211)年《重修邹国公庙记》碑刻有“大吕院”,建国初大律村尚有“大吕院”石门遗存,揭示金代大律在儒学文化的地位。当时撰写《重修巨越庙碑文》的崔天乙,以“坐观邹鲁……俯瞰徐腾”道出了凤凰山的凌霄气势,以“社舞神歌,笙簧鼎沸”写出了凤凰山古会的繁荣。以其太子斋长的身份却又非常了解大律一带的地理环境看,崔天乙应是幽居大吕书院的鸿儒。金末元军入侵,贞祐南渡,刘顺据谷山(今杨家庄南山)抗元自保,不少义军前来投奔,队伍发展到3000人。后来他联合石珪与元朝合作,官至齐州刺史兼副元帅。刘顺,其祖刘通,是金代大律刘姓支脉。民国时村民王文富在凤凰山捡到的金代扬山义军都统印就是当时遗物。

大律村在元代至元二十一年开元寺《巨越山开元禅寺智灯明照云松大禅师寿塔铭》和元代大王庙《巨越山神祠记》、清乾隆年间《重修新兴寺碑记》均以“本村”或“大吕”见于碑文。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编修的《邹县地理志》及明代万历《兖州府志》均记述:“距越山:去城东北七十里,在田黃社大陆村(今大律)”。以后明清至民国巨越山开元寺和大王庙碑刻及大律刘氏碑文皆频繁出现“大吕”或“大律”。

纵观诸多记载,大律村始建于隋唐以前,大姓始居此地,继有吕姓迁此居住。据大律刘氏谱碑记载,大律刘姓唐代卜居现村北约500米处,名黄石铺(北纬35°22′30″,东经117°19′23″)。后因吃水困难,南迁至今前大(北纬35.3655°,东经117.3189°)一带。本村名以初迁居民姓氏合称“大吕”。“ 吕” 在当地方言中,与陆律同音,都读作lù,故有史料记载,该村金元以前称“大吕”,明代方志称为“大陆”。清朝初年方志始称“大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臧家伟修《邹县新志·文录》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立《巨越山神祠记》碑阴即镌刻有“大吕村”。民国时张丕矩撰《莫亭刘衍禧先生宗派碑序》中尚有“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吕村”的记载。

元代大律属于滕州邹县,奉训大夫滕州知州兼诸军奥鲁勤农事尚敏伯达曾于大德五年(1301)专程来巨越山神庙举行雩祀大典,因喜降甘霖,重修庙宇。为此,将仕佐郎邹县主簿兼尉曹英从仕郎邹县尹丁用进义副尉邹县达鲁花赤曲典海牙在大王庙为其树碑立传。至元21年大律村民以“本村”的名义,发动附近各县乡民一起捐资重修了因战乱荒废的巨越山开元寺和巨越山神庙。当时开元寺出过一位高僧张道德,滕阳人,约生活于金正大八年到元代至元十九(1231—1282)年间。他十岁礼开元寺沙门广敏为师,十四岁,诣燕京大万寿寺受具足戒。初谒岗山如庵真禅师,发奋遍历诸方禅林,讲肄听习。《肇论》、《圆觉》、《首楞严》等经通解奥义。后西游秦川,至长安。当时有悦堂汴禅师,同陕西五路都总统伦公伯达,京兆府尹太傅相公,会诸明德,出疏请师就长安大三会寺中报国开堂演法。奉帝师法旨,特赐智灯明照通玄大禅师号。

因为元代以前凤凰山(古称巨越山)前仅大律一村,所以明代以前凤凰山南多属大律村,当时大律村辖域远大于今,崔家庄西大彦东建国初还有大律村的杏林,建于唐代的大律刘家林则远在王家沟村西就是有力的佐证。在明代以前,作为邹东山区的凤凰山一带,多不适于谷物种植,能够承载的人口有限,古村落稀少。清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邹县志》载,清顺治时大律所在的罗头社人口原额1892人,逃1558丁,有334人。至康熙11年增至五百丁。从康熙五十四年《邹县地图》也可看出邹东地区村庄极为稀少。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地瓜花生相继引进,山区所能承载的人口大增,于是官府大量在这里置官庄开垦,开元庄(今大彦)、富家庄(今傅家庄)、召山庄(今赵山庄)等村庄渐多,也有奔大律亲戚而来在附近开荒定居渐成村落的,如大律就有王姓族谱记载“奔刘而来”,本村人口不断增加,1930年《邹县地亩册》记载,前大律有居民70户,后大律有居民34户,平安57户。至1958年土地大调整,大律村辖域收缩至今天范围。但大律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囊括了凤凰山周围一带。如开元寺元碑、新兴寺明碑所载“本村”皆指大律村,凤凰山后云蒙寺朝阳寺残碑都有大律村名和信众,直到明代邹县知县梁州彦开建二十一个官庄,大彦(古称开元)村才在开元寺旧址上立村。尤其是大律多次作为乡驻地,其历史牵扯全部辖区。所以,为了全面反映大律村的历史文化,本志所述范围波及周围村庄,其余章节类似情况,不再赘述。

明清时期,大律人口迅速增加并向各地迁播,成为邹鲁地区不少村庄居民的祖籍地。最有代表性的当数被誉为“邹东望族”的大律刘姓。大律刘姓自唐代“卜居巨越山前之大吕村”,在大律一带持续千余年,人口达十万之众,成为邹鲁地区庶族传承的一个奇迹。相对于战乱频繁的邹县西部,大律一带群山环抱,社会相对稳定,促使大律人口不断增加,大律刘姓向各地频繁迁播。邹东不少村庄的许多居民皆来源于大律,目前有谱牒碑刻记载为大律刘姓人开辟的村庄就有几十个,如大束镇刘家村、刘傅,香城镇瓦石沟、前刘庄,张庄镇刘家哇、将军堂,城前镇东刘庄等。大律高姓则迁播创建了簸箕掌、高山庄等。明万历五年(1577)、乾隆五十五年(1790)、嘉庆七年(1802)官民多次对开元寺和巨越山大王庙进行了捐资重修并留下碑刻。明代《重修开元寺院记》等诸碑刻记述了重修寺庙的情况。为研究凤凰山一带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道光十年(1830),在巨越山(今凤凰山)涧沟中出土伯俞父诸器十二件……其中鬲、盘、匜、簠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鼄)字。经考证系鲁废公伯俞父给女儿邾姬仁的媵器。以鲁伯俞的爵位将女儿嫁到邾国,当然嫁给邾国的国君、太子或公子,其居住地理当在其都邑。1980年3月与本村交界的小彦村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西周“取子龙首铜钺”, “取”加邑部就是“陬、郰、鄹”,古与邾、邹同,乃古代陬邑的标志物,大律乃民国昌平乡辖域,今凤凰山乃“鲁国邹山”。《史记》载孔子生于“昌平乡陬邑”。《水经注》云:“邹山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 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封地陬邑乃邾国故地,所以孔子被称为“鄹人之子”。“取子龙首铜钺”是目前唯一可以与孔子故里“陬邑”联系的出土文物,是孔子出生地最有力的证据。

清咸丰八年(1858),邹县田黄社社长宋继鹏伙同济宁人郭凤岗、郓城白莲教徒李八李九等人,以“持井绳上天、坐席驾云”等“天书”邪术哄骗乡民入伙,以办团练为名置办枪械,蛊惑教众发动叛乱,四处劫掠骚扰,强拉各地村民入伙。有不从者,割净坡间庄稼,扒光家里粮食。本村刘成好因不愿上山,被扒光衣服丢在雪地里。大律村民有的被迫上山入伙,不少被迫“跑反”他乡。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平定白莲教,上山入伙的村民多被杀戮,幸存者重返家乡恢复生计,本村人口锐减。

民国时期,因大律农历每旬三、八为集市始设“大律镇”,镇长初为徐秉坤后为本村乡绅王志云。及至抗战,日伪在大律建碉堡群,莫亭大律刘姓人刘昭汉(字景怀)组织千人抗日武装与日寇搏斗,大律村刘绪斗、刘绪顶、刘启标等许多刘姓人参加了“刘部”武装。1943年来自山后厂里村的中共地下党员高善终在大律以教小学作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多名,本村刘昭怀因身份暴露,被汉奸张天顺枪杀于村前大路边。青年救国会成员刘瑞香曾在东南岭设伏袭击黄土来的汉奸。1944年三四月份,尼山独立营拔掉了城前、大律之间的黄土崖伪据点,驻大律日伪军陷入三面包围之中,被迫逃进城前据点,中共邹县五区区委进驻大律,周航、王其龙、柴建标等区领导长期住在刘昭庆楼院办公。解放战争时期,大律人积极参加支前工作,刘瑞清和许多村民曾远赴徐州抬担架,支持前线作战。

建国初,大律村属中共白彦县十二区(城前)大律乡,1953年复归邹县,1958年及1987年至2000年为邹县大律乡政府驻地,此后属张庄镇管辖。在土地集体化过程中大律人敢闯敢干,涌现了不少先进事迹。刚由互助组过渡到初级社的建国(即大律平安)农业社针对出工不出力、挑轻活干的现象,实行包工的办法妥善解决,1955年4月29日被区委通报推广。大律乡前大村农业生产合作社针对“入社时积极性高,遇到困难就认为不如单干”想退社的现象,采取了“试算试分”的办法加以解决,1955年10月10日受到县合作部通报表扬。1957年3月28日,建国农业社因“小段生产计划安排”的好做法,受到邹县人民委员会的通报推广。1957年12月24日,大律设分散包干喂养大牲畜的经验在城前区推广。1958年大跃进,11月10日邹县县委发布《大律乡如何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实现亩产千斤社的经验》。1959年11月1日。城前公社通报:大律高产试验《试验田结硕果——晚谷亩产1087.8斤》。1960年7月9日,中共邹县县委通报《大律生产队开展积肥造肥的好做法》。 1950年代在北沟、干河沟子、骆驼沟等筑建塘坝多座。

1968年10月公社组织大律、王沟、卞庄三个管区1000多人修筑了乌龙泉水库,库容168万立方米。1970年在水库上游挖扬水站,建水渠,计划浇到骆驼沟。组织冬季大干,先后在村西、村东、村北平整土地数百亩,扩大了水浇面积。将西河西移,南河南移,改河造地数百亩。1977年10月底大律冬干,整治村南河道,千人上阵,搬动土石50万方,整造土地100亩。1975年12月大律评为县级农业学大寨先进村,此后多次获此殊荣。

影响大律较大的事件还有,1954年途经大律的岚济公路即319省道通车。此前大律人的亲戚多在凤凰山前后各村,小孩走姥娘家不少要去(凤凰)山后或连青山前,岚济路修通后,大律交通由田黄东郭南北向为主轴,转变为邹城城前东西向为主轴,亲属关系在村东西岚济路两侧居多。历史上凤凰山前一带沟壑纵横,水旱频繁,遇到暴雨,山洪暴发,河道涨满,河堰决口,淹没耕地,甚至冲走人畜的事常有发生。1969年乌龙泉水库建成蓄水后,河道水量减少,水势变缓,河道逐渐被改变为良田或林地。随着水库塘坝的增加,村周围的河道逐渐收窄或消失,村中河道大多被改道,原河道成为宅基或街巷。

隋唐立村之初,村落仅限于今前大中部一带,后来随着刘姓的繁盛及高(居高家杭子,今平安南部一带)、王(居王家岗子,今后大中部一带)、陈(陈家胡同,今前大东南一带)、冯(冯家胡同,今前大中南一带)等诸姓的迁入,村落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清至民国,仍分居前大、后大、平安三个行政村落。

建国初期,大律村由前大(含陈家胡同、冯家胡同)、中大(后楼及东沟沿一带)、后大(王家岗子)大和平安(高家杭子)四个行政村落组成,1958年底合并为一村,但原村落间有沟河或耕地相隔,凌乱分散。1973年开始对村庄进行改造,将东沟崖20户西迁填补前中后大间的空地。将村北沟和村中沟拦截改道至村东沟。随后村支部在黄石铺西白沙岗子(北纬35.374°东经117.324°)建设新村,规划逐步将全村搬迁造地发展农业。到1984年,已搬迁近百户。1985年高玉清任支部书记,开始在平安东、后大西规划宅基地,前中后大和平安间的空地逐步被住宅填充。白沙岗子新村逐渐回迁萎缩,2014年闫业安任支部书记时“新村”被彻底拆除复垦。1987年设邹县大律乡,在平安西建设乡政府和众多部门站所,加之近年开发凤凰山修筑通往凤凰山的南北柏油路,逐步形成大律村“六纵两横”(六纵:自东向西依次是凤凰山街、平安街、中心街、西沟街、大律街、东街;两横是岚济路、崇文路)八条街的三级方塔形布局,村庄面积约700亩。

大律村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光荣的斗争历史。勤劳勇敢的大律人,生生不息,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隋朝末年,巨越山吴启大王曾在此袭击高丽盖苏文反叛势力为唐王救驾,唐代在凤凰山凿窟刻佛,金代本村创办大吕院,刘顺在此组织义军抗元反金。

作为邹东大村,大律人对外交往广泛,眼界开阔,却不失做人底线和原则。清代白莲教动乱,不少大律村民冒死反抗,不与他们同流合污。抗战时期,不少村民参加了八路军或刘部抗日武装,作为敌占区大村却无人参加日伪。大律还曾是中共邹县五区区委驻地。抗战至抗美援朝,本村先后有33人入伍参战,阵亡10多人,为共和国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嘉祥一共有多少座山,你知道这些山都叫什么名吗?
山西省一个县和江西省一个县,名字正好倒过来!
预报中心成功预报12月15日中国台湾花莲5.9级地震
刘伯垂墓
中国主要城市经纬度查询
神秘的东经104度、106度、北纬30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