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货|2018高考古代中国历史阶段性特征总结!选择题高分必看

2018高考历史:古代中国历史阶段性总结

古代中国历史阶段性总结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及其阶段特征

图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及其阶段特征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是从禅让制的“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标志。

(2)最高执政集团从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一过程经历了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再到君主专制三个阶段。

“天下共主”局面下,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直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标志着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且,中央在不断集权,皇权也在不断强化。

2、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深厚的迷信色彩;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权力,政权带浓厚的部族色彩;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联系与区别

(1)区别

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主要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两者此消彼长;而中央集权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制,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的。

(2)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席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3、原因

(1)理论根源:法家思想理论

(2)经济根源:由小农经济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3)政治根源:统治者维护大一统和控制人民的需要

4、演变与阶段特征

(1)整体演变与总趋势、阶段特征

时期主要政治制度阶段特征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创立
汉代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刺史制度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巩固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成熟
宋元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加强
明清内阁制、厂卫制度、军机处、理藩院、改土归流强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总趋势:中央不断集权,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度,皇权则不断加强。

(2)全面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①演变

选官制度时间标准选拔形式
世官制夏商周血缘世代相袭
察举制汉代品德由下而上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由下而上
科举制隋至明清才学由上而下

②趋势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实;趋向于更公平、公正和合理;官吏任免权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

5、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君主专制。整体封建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中心。皇位世袭、终身制,而且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而保障了皇帝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具有鲜明的人治色彩。

6、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1)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皇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往往通过转移相权或者分散相权来实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通过不断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如增加地方行政级别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加强监察机制。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如科举制把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实现加强中央集权。

7、评价

※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而封建社会后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

(1)积极:政治上,巩固大一统,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经济上,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政治上,易产生暴政,激化矛盾,甚至农民起义爆发;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教材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商业贸易政策的变化等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1、基本结构及特点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经济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下,不断发展与繁荣,特别是明代中叶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宋代出现了“商业革命”,但并没撼动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促进社会的转型。

2、发展线索

(1)古代中国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到铁犁牛耕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土地制度则经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图2 耕作方式的演变

图3 土地制度的演变

②小农经济

A、形成的条件

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及封建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特点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封闭性:自给自足,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与合作。

脆弱性:自给自足并不是富足,只是基本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农民生活还是清贫的,易因天灾人祸导致困苦,甚至破产。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C、评价(注:封建社会前期,小农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其阻碍作用尤为突出。)

积极:奠定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小农经济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待续性。

消极: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阻碍。

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A、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B、以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耕作技术,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C、农牧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南北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2)古代手工业

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实力雄厚、产品精美的官营手工业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民间手工业并存的局面。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①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分析

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自主经营农户的事业
产品用途军用和统治者奢侈享受民间消费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流通方式不流通流通剩余部分出售

②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

A、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的局面

B、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和分工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C、手工业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3)古代商业

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商人迅速崛起,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在“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古代商业在艰难中发展着。宋元时期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地发展繁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虽然受到了官府的压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①发展趋势

A、活动场所:一是由城市向农村扩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乡村地区出现草市);二是由市坊界线明确到市坊界线打破(宋代突破了时空限制)

B、交易媒介:由实物到一般等价物,特别是宋代“交子”的出现。

C、交易内容:由土地产品到奢侈品再到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历程

D、商人组织: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业缘组织

E、政府管理:政府管理商业的力度逐渐放松。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的局面打破,到宋代时空限制的突破,古代中国政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②古代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周至唐的城主要是政治与军事功能,经济功能不强。宋代以后,城的经济功能增强,并且逐渐超过政治功能,特别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③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A、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

B、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C、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D、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E、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4)古代经济政策

关于古代经济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土地私有化而来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着农业发展和政治稳定,古代的一些王朝制定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但是并不足以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二是“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政府所沿用,这种政策在古代历史上有其客观的背景,但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三是明清以后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三、古代中国文化

1、全面理解儒家思想及其发展

(1)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

①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主要是一些政治上的治国原则和道德准则,强调道德的感化,具有理想化色彩。

一是都谈论人性。孔子“仁”的思想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与荀子分别是性善论与性恶论。

二是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如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②汉代儒家思想

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融入了道法两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思想,具有神学色彩,新增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张。适应了汉代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

③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思辨性更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④明清儒家思想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跳出儒学范畴,是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即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批判儒学当中不合时宜的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等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等。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

①相同点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②不同点

首先,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

其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四大发明的演变与影响

发明过程外传影响
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侯纸”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5世纪传入欧洲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火药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朝:火药武器广泛运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西欧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 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古代中国科技思想的特点

重人文轻理论、重实用、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5、明清时期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分析。

古代中国科技长期以来是领先于世界的,明清时期却落后于世界,与社会环境、封建制度的阻碍有关。其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⑴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⑵经济政策: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

⑶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⑷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

⑸传统: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长期重文轻理。科举考试主要考诗赋、对策等,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6、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时期时代特征艺术风格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文化迅速发展恢宏大度
隋唐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宋元商业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平民化、世俗化
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承古萌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史专题 |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明清时期【文字版】
中国古代史总结
2022年高考重难点知识列表分析全归纳: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全解纲要
新高三备考|中国古代史详解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