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丹青难写是精神——刘彦湖临赵之谦10札


   有人说刘彦湖的字深邃,其实深邃,追根到底还是来源于气质,和蕴藏其中的丰富内涵。我曾经和朋友说,刘彦湖的字,技法不错,但是引人处不在技法,其引人处在精神、在内蕴、在风气。落落大方,气宇轩昂,古典得让人觉得深邃,现代得让人觉得新潮。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大概如此。

 

  

   当代人写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有点热门,而我却特别关注刘彦湖。刘彦湖写赵之谦,不似桃源张锡良;老彦湖写吴昌硕,也不仿西泠诸名家;刘彦湖写齐白石,与齐家后人更是拉开了距离。刘彦湖抓的,是笔墨丹青最难表达的内在气质,是精神!



    刘彦湖的技法,不是简单的对于形的控制,而是致力于势的发挥。这种写法,有“一超直到如来境”的气魄,最可贵的,是胆识学识和见识。石开说刘彦湖书法有士气,或许如是。我认为,刘彦湖在通过篆书、隶书、砖铭、器铭多种元素的积累,实际上是从更深的层次,挖掘着赵、吴、齐的内美,并试图通过他手中的一支挟元气之笔,表现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一点上说,刘彦湖的意义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于传统的继承,还具有探索的价值。


 

    我觉得,真正值得并应当引起当代书坛重视的,不是去匆匆忙忙的推出所谓大家大师,更不是'进万家'、巡回展来实现狗屁不通的创造力。我认为当代书坛尤其是中国书协当务之急需要做的,是需要对林散之、沙孟海包括启功、蒋维崧、沈延毅、刘炳森、沙曼翁、肖劳、徐无闻等等故去的老书家们,当然也包括他们同代人的书法学习与创作,进行认真的搜集、整理、总结和研究,顺着清末民国这个书法史的脉络捋下来,在继承、发展、风格、创作和学术等各个层面给这些人一个相对公正、公平、客观、公认的定位与评价,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给老一辈人一个允评。只有从书法史的高度,给老一辈人一个交代,当代书法的意义才能凸显,30年“书法热”的成果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清晰的脉络,才能使人们的认识不再浑沌,人们才能够真正分清雅与俗、好与坏、高与低,当代的书法创作才更有意义。


 

    这些活,中国书协那些“食肉者”当然不会去干,我们这些书法的草根,也干不了。但是我们应当,在这些方面,留心留意。因为,关注过去,可以诠释当下;关注当下,可以瞻望未来。诚如是,我们的书法学习与收藏,一定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生机和活力。



      其实名家的临帖,是非常值得驻足一观,甚至仔细揣摩的。我想其中的好处,大致有三:第一,看看名家,对古人是如何学习的。都说学古而不泥古,但是如何学古?啥叫不泥古?名家对于古人,如何理解?如何消化?往往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二,看看名家,何所谓名家?临帖是书法人的看家本领,名家的临帖,往往让我们更透彻的看清作者作品风格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解读名家的作品。第三,可以更好地分清真名家还是假名家。临帖这活儿,有的人得心应手,有的人却一塌糊涂。这时候,你就会慢慢明白,哪些人是真正的书法家,哪些人是混混。


 

     我觉得刘彦湖在对于赵之谦的取法中,抓住了赵之谦的两极:一是老气,或者说古意,大概源于那种对篆隶的挖掘,对魏碑的消化;二是新意,或者说是赵书中那种现代意味。也正因为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形式感和审美观,赵之谦的书画才更多地受到了当代人的认可与喜爱。对于撝叔手札的临习,刘彦湖也有所创造:一是用笔上的突破,易折为转,变方为圆;二是气息上的改变,变精巧为酣畅,古意犹存;三是结体上的转变,如颜清臣法褚遂良,易瘦为肥,成绵裹铁。坐在这里看字儿,忽然想到了四个字:顾盼有情。我想刘彦湖这套东西写得,正如是!

 

   

   朋友说,收藏,玩的应该是“合一”的境界。因为人物·作品有时天各一方,收藏与鉴赏,彰显的正是一个完整的无限丰富的空间。其实每一件作品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一个总结,与之相对的是它的作者;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起点,与之相对的就是鉴赏。不管是向前延伸还是向后延伸,好作品都会给人一个丰富的空间。我想好书法本身,也应当努追求朋友所言那种”合一“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作品、观众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作品也因为这许许多多的思想与感情,焕发出生命的神采!

 

    书法这东西,从作者的角度说,他写完了,也就完工了,摆在他和我们面前的,无非是一张写了字的纸。而接下来的工序,就是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换句话说,我们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情怀,与作者的笔墨表现,或有共鸣、或有分歧,则全在读者一面之词矣!


 

     2009年,抱有事金陵,拜访吴振立先生。吴先生说,真正优秀的书家,一定能够接得上晚清民国以来的文脉、书脉,不仅能够在传统中汲取创作的营养,还能够融汇入传统这条大河里,给后人的学习带来启发和借鉴。我和吴先生聊了两个来小时的时间,吴先生对刘彦湖和鲍贤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吴先生说他们都是善学者,都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借古出新。他说刘彦湖和鲍贤伦如果联合举办一次展览,一定会很有意思。突然想,老鲍和老湖,这两个我非常推崇的书家,他们其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平和、博学、谦虚而又自信,其书一如其人。



 

   下面一段话,是苏轼说的。我只是小作改动,把彦湖的名字加进去,兄弟们不妨认真读一下,看看苏老夫子这段书论,是不是就是专门为安敞庐说的: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知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画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彦湖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此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书法名家-赵构作品精选
书法名家——赵文彦作品欣赏
【艺坛精英】艺术名家重点推荐——刘振祥
翰墨中国 | 赵文集——2022年度最受市场欢迎的百强书画名家
「赵文斌」|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武汉文艺名家跨界合作,京剧歌曲致敬“英雄之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