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特征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又称血管周细胞瘤及血管外膜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脑膜间质的恶性肿瘤,在颅内肿瘤中所占比例少于1%[12]。HPC侵袭性强、复发率高,血供极其丰富,极易误诊为脑膜瘤,但与脑膜瘤的治疗和预后明显不同,术前准确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的MRI及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09—2015-08我院病理证实为HPC的13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男8例,女5例,年龄18~61岁,中位年龄37岁。9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头晕,3例视物模糊,1例癫痫反复发作。

1.2检查方法

均采用GESigna1.5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MR常规扫描:横轴面SE序列T1WI(TR350ms,TE10ms)和快速SE(FSE)序列T2WI(TR3100ms,TE120ms),横轴面T2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FLAIR)(TR9600ms,TE114ms,反转时间200ms),DWI采用单次激发SE平面回波(EPI)序列(TR3200ms,TE70ms,b=0/1000mm2)。增强扫描采用造影剂采用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mL/kg体质量,分别行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2结果

13例肿瘤均发生于颅内脑外,10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幕上额顶部大脑镰旁4例,额颞部3例,颞枕部2例;幕下小脑幕旁2例,小脑凸面1例。病灶:8例呈分叶状,2例形态不规则,跨叶生长,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图1A),T2WI呈等、稍高或低混杂信号(图1B),其中8例中心区域见多发大小不等囊变、坏死区,5例见血管流空影,4例瘤周见轻度水肿,3例伴邻近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D),病理结果为间变型HPC,WHO分级级。3例呈类圆形,T1WI呈均匀等、稍高信号(图2A),T2WI呈均匀等信号(图2B),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图2C、D),病理结果WHO分级级。5例与硬脑膜以宽基底相连,8例以窄基底相连,5例伴“脑膜尾征”。12例DWI呈稍低或等信号,1例呈稍高及低混杂信号。

图1右侧颞枕部WHO级HPCA:平扫T1WI肿瘤呈分叶状不均匀等及稍低信号,伴边缘坏死;B:平扫T2WI肿瘤呈稍高信号伴边缘囊变及中心血管流空影,周围见轻度水肿;C、D:增强轴位及矢状位肿块不均匀显著强化,其内见强化血管影,肿块与硬脑膜窄基底相连,并可见细短“脑膜尾征”

图2右侧小脑凸面静脉窦旁WHOⅡ级HPCA:平扫T1WI肿瘤呈类圆形均匀等信号;B:平扫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瘤周无水肿;C、D:增强轴位及矢状位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与硬脑膜窄基底相连

3讨论

颅内HPC较少见,由于其大体形态、好发部位、血供丰富及附着于硬脑膜等均与脑膜瘤相似,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认为其是脑膜瘤的一种亚型,后研究发现其并非来自脑膜上皮,而是起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的Zimmemann外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与脑膜瘤无关,具有明显的侵袭性[34],2007年WHO将其定为~级HPC,一般认为级多为间变型HPC,侵袭性更强。HP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程长短不一,但较脑膜瘤病程短;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及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逐渐出现占位压迫症状。HPC位于颅内脑外,好发于颅底、静脉窦、大脑镰、小脑幕旁等硬脑膜附近[56],本组发病年龄、部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HPC大小、形态及MRI信号及强化形式差异较大,与其WHO病理分级密切相关。WHO级即间变型HPC常较大,多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部分跨叶生长,出血、囊变坏死多见,瘤周水肿常见,易侵犯周围颅骨等,反映了肿瘤生长较快、侵袭性生长的恶性特点[78],尤其分叶状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性,与肿瘤各方向生长速度不同或生长过程所受的阻力不同有关HPC,坏死囊变、出血常见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致所需营养相对匮乏、肿瘤组织侵蚀破坏自身血管形成血栓所致[910]。本组10例病例均具有此典型征象。本型病例囊变、坏死、出血及血管流空多见,故T2WI信号极不均匀。HPC有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双重供血,血供极为丰富,MRI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其中7例流空血管明显强化。本组3例WHO级HPC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晰,信号均匀,均无坏死出血囊变,表明其生长缓慢,侵袭性较间变型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本组大部分病例DWI以等及稍低信号为主,弥散受限不明显,明显不同于脑膜瘤的稍高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两者鉴别。其病理基础可能与肿瘤细胞的特点、排列、血管丰富、坏死囊变有关。本组大部分病例与硬脑膜窄基底相连,呈锐角相交,少数出现脑膜尾征,与脑膜瘤明显不同,可能与HPC侵袭性强,生长快,对硬脑膜刺激时间短有关。

鉴别诊断:(1)脑膜瘤:多呈类圆形,坏死囊变少,钙化多见,骨质增生多破坏少,与脑膜宽基底接触,脑膜尾征多见并较粗短。信号相对均匀,少见流空血管,DWI以稍高信号为主,强化较HPC轻。HPC多呈分叶状,坏死囊变多,钙化少,引起骨质破坏而无增生,肿瘤DWI以稍低信号为主;多与脑膜呈窄基底,脑膜尾征不明显且较细小,信号多不均匀,可见流空血管,强化更明显并可见明显强化迂曲血管影。(2)颅骨和硬膜恶性淋巴瘤:颅骨两侧沿颅骨走行的较大软组织肿块,无钙化及囊变坏死,呈均匀等T1、等T2信号,肿瘤DWI呈均匀稍高或高信号,显著均匀强化,颅骨呈溶冰状轻微破坏。(3)胶质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一般水肿较大,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或高信号,环状强化,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史。

综上所述,HPC好发于大脑镰旁及静脉窦周围,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多呈分叶状,囊变坏死多见,无钙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T1WI呈等及稍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并可见流空血管、DWI呈等低信号;肿瘤强化明显,邻近骨质可破坏。综合分析其MRI特征,一般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略)

如果各位诸君觉得阅读本文有所收益,不妨点击最下面广告,点击关注后如果不喜欢,随时可以取消关注,多谢支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像实战】神经系统 第2期 病例解析
【病例】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一例
【读片时间】第0364期:血管周细胞瘤
[深度学习]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诊断
硬脑膜占位病变的MRI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