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心得】从《幻想是最大的不自由》到《把时间...
前后读李松蔚老师的《幻想是最大的不自由》和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有种殊途同归的恍惚感。他们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将生活从莫须有的桎梏中释放出来。

相对而言,李松蔚老师的言辞未免温柔。但生活往往更残酷一些。过分信任自己、鼓吹活在当下,是会摔跟头的。毕竟人的本性天然地具有享乐、懒惰和短视的特点,还很容易遭受外界的影响。若不加以识别和控制,就容易沉沦其中。

凡事有度。幻想与现实、计划与非计划、管理时间与时间不可管理、成功学与反成功学……其实不必水火不容,更不可为了反对而反对。抛开个体差异来谈这些是耍流氓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所谓幻想,李松蔚老师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在背单词的时候他想的是——我离谷大老师的境界还差多远,至少听上去我要先把词汇关过了,词汇关过了我要再过听力,听力过了再过俚语听力,然后还要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宗教背景……”,而后又在微博中评论道;“一万小时理论就是理性工具主义的典型代表,付出一万个小时的人,可能成了专家,这个现象逐渐演变成“要想成为专家,就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幻想压迫”。

而李笑来老师在书中的第二章“现实”中列出了5种类型的幻想——期望速成、一味想着要什么而不管有什么、追求完美、害怕未知和马上摆脱现状。

对于李松蔚老师的第一个举例,我以为并不准确,因为它还可以是一种理想。一个目标,是幻想还是理想,其间的差别在于对这个目标的正确认识——基于概率的认知。很多所谓的理想,都是“万一”呢,所以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幻想主义者往往忽略了那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而将其看作一个简单的事件,比如,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这里且不管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而事实上,成功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它涉及出身、天赋、运气、努力尔尔,哪一个因素都不可能是唯一的要素。最可怕的是,还有的幻想主义者将其看作非此即彼的必然事件——如果我成不了谷大老师,那么我就是一个loser。如果我不能成功,那么我就是一个loser。

对于幻想的定义,我倾向于解释为心理学家艾里斯所说的“不合理信念”。其特点有三。

一是绝对化,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比如我一定要成功。二是以偏概全,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比如做不好某件事就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比如我如果不能成功,一切都完了。

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幻想是站不住脚的,会被现实一次次无情地打击,然后幻想主义者就不免失望焦虑,继而自我怀疑、惶恐不前、以至于最后郁郁不得终或者干脆放弃。人的心理和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情绪是最消耗这些资源的东西。况且焦虑最无用,它非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驱使你因为恐惧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进入死循环之中。

其实不自由不必在“幻想”(仅指过高的期待和李松蔚老师所说的“明天”),而在没有时间的焦虑和恐惧。我们的现状不尽人意,所以我们心存“幻想”、企图改变。但是改变需要时间——越难以实现的“幻想”越需要时间。偏偏很多人都等不及——因为需要在这个时间里一直面对自己的现状——而现状使他们焦虑。继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焦虑——习得性无助。但是,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就是得等,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你愿意将等待的时间拖长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就可以大大地减轻焦虑而变得心平气和。你也不必爱此刻的你,但是你应该明白正如此刻的你是过去的你的果,今日的你就是未来的你的因。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一开头,李笑来老师就形象地描述了拖延症患者的日常。拖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对于“没有时间了”的恐惧。在这种恐惧之下,很多人都会慌乱,并且殊途同归——要么以牺牲正常生活为前提超乎寻常地勤奋,这种打鸡血的状态当然无法持续,因为你是一个正常人;要么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但是捷径本身就是个无止境的伪命题,你可能沉沦于寻找之中,但却没有任何行动。这两种行为的心理动力莫不是企图追回浪费的时间,但是往往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要想走出困境,并不像“你与水的信任”那么温柔,当然,这足以教会你与自己和世界握手言和。但是,有时候有的人总是企图做得更多,这就需要解放自己的心智,认清并接受现实,就要有足够的耐心、深信积累的力量,和时间做朋友。

李笑来老师在书的开始就说明了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的书籍,所以他确实慷慨地给了我们勺子。他在书中列举了多种现实的情况,并建议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录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通过时不时的记录、思考与反省,你将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他们的影响。

他还说这不是时间管理的书籍,但是很遗憾“任务管理”这一章就是“时间管理”理论换汤不换药的论述。但他的中心思想——时间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是我们自身却与这些理论毫不违和。也只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管理自我,而不是一旦出现差错就将责任推到“没有时间了”身上。

解放心智不仅仅是列举表现、管理任务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要去痛苦地挣扎着从猿猴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意味着你要去和你的本性作斗争、要去突破你思维的局限、要有足够的耐心忍受不满意的现状和长久的等待。但千万不要对此过度幻想以至于又成了另一种幻想压迫。

当然,你可以拒绝进化成真正的人类。个人选择罢了。人各有志。况且正如罗胖子所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会变,但有一样东西不会变,那就是成功的人,自己对自己满意的人和不成功的loser和一生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这个结构比例它不会变。如果你真的克服不了,那也没什么奇怪的。你只不过和无数代我们的祖先、所有已经死掉的人类一样,你就是个loser而已,这没什么奇怪的。”


附“现实”和“任务管理”两章的笔记。【】内为实操,[]内为个人总结,其他为摘录。

《现实》

1、速成绝不可能

【出路肯定是有的,但,在此之前,接受现实是唯一的起点。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就这样。】

大多数人看法惊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只不过或者程度不同,或者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而已。

另外一个期望速成的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 是不懂得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因而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有个什么方法能够迅速达成目标、完成任务,获得解脱。可问题在于无 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时间,而且更可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谁都没办法今天怀孕、 明天生产 。从卵子受精到胎儿出生,大约需要十个月。这个时间、这个阶段没办法跨越。聪明也好,力气大也罢,一位母亲从怀上到生出孩子来就那么长时间。

大多数人从15岁左右开始,满意程度开始持续下降。大抵上应该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终日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痛苦。直到 45岁左右的时候,曲线才开始上扬。漫长的30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理解、思索、实践、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需要三十年。


2、交换才是硬道理

【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标题是“我有的 ”,右边标题是“我要的”。逐一罗列。而后尽量客观地判断,“我要的”那些有哪些是用“我有的”无法换取的—划掉。再仔细判断剩下的能用 “我有的” 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究竟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加上重点标记,比如星号。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用目前“我有的” 是换不来的,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那就要认真考虑一下要用怎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 以便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我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尽管后者成功的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高,甚至,后者看起来成功概率有多高那它的失败概率就有多大。

另外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 “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要花上三倍的时间去想想“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就让你“脚踏实地”。】

“我要……” 的欲望从不会消减,只会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之所以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说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与此同时“我要” 的欲望恰恰又因为无法获得而燃烧得更加猛烈;再进一步,那欲望甚至可能烧掉了所有时间和精力, 以至占用了原本可以用来努力也好投机也罢的行动时间,掉入死循环,无法挣脱。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他的“我要” 的欲望可以用 “我有” 的东西换取。有时即便用 “我有” 的去换还暂时不够,然而,已经拥有足够积累的他肯定已经有足够的努力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 假以时日 ,定能如愿以偿。如愿以偿之后, “我有” 的就更多了, “我要” 的就更容易获得了,如此良性循环。

3、完美永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做咨询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体验:越是没有常识的家伙要求越高 —因为他不懂,所以可以随便提要求。同样,没有做好过事情的人,正因他他们从未做好过,对所谓的“做好” 全凭想象,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于是,所有的症状都出现了:好高骛远、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纸上谈兵……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现实,而因为他们不现实,所以他们脆弱。他们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也因此总也做不到。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更接近完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时时刻刻忍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就算最终完成,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4、未知永远存在

【一个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有问题解决不了时,暂时先把它记下来,而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良好习惯, 以至曾经有过思考(有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不过后来却仅因为 “忘了 ” 而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和疑问,因为它们被记在本子上;而又因为它们被记录了下来,所以可以经常被拿出来重新审视,不一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由头,它们之中 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清楚的解决方案。当然,更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再次重生。】

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处于焦虑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而另一方面,焦虑的情绪会使人觉得“必须做点什么 ” —在缺乏理智的状态下做出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那样的话就会忍不住顾镜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个特征,他们最少对现状的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得他们更加难以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他们当然也因此每时每刻都更为优秀。】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本质上来看都无法做到 “摆脱现状” ,因为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任一时刻的原因 —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某种意义上, “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 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事实上顺境显然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那更可是失败者对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会的成功以及对成功者的“意淫” 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局限。

《任务管理》

1、估算时间

{ 做计划估算时间时,要先分清任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并且要意识到即使是熟悉的任务也有陌生的部分。而对于陌生的任务,在执行时会出现很多你事前计划时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所以“完成任何一个任务,往往都需要三倍于计划的时间——即便,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因素。}


这就是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所遇到的真实境遇:一旦开始,就发现“意外” 接踵而至;原本做的准备根本不管用,因为 “已经准备过的就不再是问题” ,而真正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抑或之前无法想象的;每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所谓的“渐入佳境” 最终只能是少数人的感受,大多数人在此之前早已经溃败。

2、及时行动

{ 不要害怕做错、不要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远离那些做出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的人,因为你们注定不会是一个世界的人。更不要因为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而不敢行动或者止步不前。即便是在“晚了”的情况下,此刻,也是你能改变的最早时刻。}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然而,最终患上“拖拉症” 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 :他们错以为那些能够做对、能够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直接做好的。

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那是在做梦。

而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是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自己是否能够做对,无论自己是否能够做好,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是否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嘲笑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所以,一旦你开始认真做事,你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你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

所以,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负面评价。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对,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对你做事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终将远离你的生活,他们不是正经做事的人,必然最终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只要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你会有真切的紧迫感,因为你知道那时间必然是越来越快的,并且你现在已经明白:那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度扑面而来。

也许有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晚了。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 ,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 ”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吧? ”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都不要再问 “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 ” 因为答案就在那里,而且只有一个:“现在就开始!

3、直面困难

{ 控制逃避困难的倾向,简单的部分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困难的部分。只做简单的部分不过是浪费时间、制造虚假的自我满足和虚荣,是很难进步的。}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回避困难。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 一般地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谁都喜欢被奖励而讨厌被惩罚。在最初的层面上来看,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出自合理的基于安全的考虑。

其实,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择: 1) 再次来过; 2)见好就收。好玩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就是为什么 “庞兹骗局” 32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 1) 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 2) 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好玩的是,这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本质上来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完成不了。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够衡量,这样看来,对于逃避困难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最终花费了多长时间,但因为任务没有完整完成,所以,根本谈不上效率(相当于分子等于零)。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中,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内容,所谓的有创意的部分,可能只占1%都不到。

4、关注步骤

{ 像项目管理一样拆分任务,并确认每个子任务是可完成的。}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会像一个项目管理者34一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HOW,他们花费比别人更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乃至团队可以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HOW而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变得踏实。

5、并行串行

{ 主动将复杂而又有机的任务与简单而又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一起做。}

无论学到什么东西,都可以接着问自己“那……这个道理还可运用在什么地方? ” 反复问自己这样简单的问题,能够锻炼自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的能力。

养成一个习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用纸笔罗列出来。看着纸上罗列出的任务,就可以分辨哪些任务简单而又机械的,而另外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有机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着把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任务与一个简单而又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一起做。比如,对我来说,跑步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听Audiobook是复杂而又有机的。

6、感知时间

{ 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见《奇特的一生》}

既然“管理时间 ” 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

7、记录开销

{ 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

第一组练习
这组练习只需要你用一个下午就够了。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昨天你都做了什么。逐条记录下来,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出做那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比如:
1. 上午去健身房。 8点30分从家出 发, 10点15分离开。花费时间: 105分钟。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大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第二组练习
这组练习只需要你用一个下午就够了。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周你都做了什么。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
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季度你都做了什么。
四、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过去的一年里你都做了什么。

第三组练习
一、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晚上回忆一下并记录当天你都做了什么。
二、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8、制作预算

{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至30分钟仔细制作你当天的时间预算。在列表上罗列任务,脑中估算或写下可能花费时间,分清真的/显得重要/不重要。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 ,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然后强迫自己理智一些,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

9、计划

{ 1、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证明方法1)已经有人做到了;2)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已经有人做到了 ” ,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我还要想他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2、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以自身的情况,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呢?换言之,每个计划的期限究竟应该设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顺利实施呢?}

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是无比理智的。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以至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要无知无畏。然而也没必要心存惶恐,这是一个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获得的能
力 —放心,没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 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 。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10、列表

{ 1)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没必要地浪费时间。最好的工具是纸笔;没必要工整,只要能看懂就好;一定要随手可及。
2)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3)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你的新主意记录在那里,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这个任务列表,专注在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突然又出现了什么新主意,依然如法炮制。
4)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5)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除非迫不得已,整理自己的列表、重新誊写自己的列表,或者给自己的列表分门别类,几乎都是彻头彻尾地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有整洁的习惯,只不过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比如,我可以忍受房间里稍微乱一点,也常常拖上好一段时间才去理发,但绝对不能忍受书架上的哪怕一点点的不规则,或者自己的windows桌面上有任何除了垃圾桶之外的图标。所以,你很有可能跟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着迷于把各种列表做得工工整整—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是“强迫症” 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所以,我建议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那是在浪费时间。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你总是觉得每一件都很紧急。不过,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紧急的事儿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几乎只是出现在故事里。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任务列表中的某个或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 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 。千万不要误以为能够不停地找到 “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个。

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而是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大抵上就像你的起点是南极,而成功路径的终点在北极。那么,无论你往那个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最终会到达北极。但是,如果你中途改变了方向,甚至经常改变方向,你就无法到达北极,甚至可能返回出发点。所以,先判断你的这个列表所代表的那个任务是不是现实的,如果你真的觉得你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开始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底。

11、流程

{ 遇到重复性任务在做过一次之后,马上总结整理,将其流程梳理清楚,并且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的细节,得以完善。}

有心的人拨打工作电话是有流程的:
· 确定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的时间(不确定的时候先发一个短信过去询问 )。
· 在拨打电话之前(甚至发短信询问是否方便之前)准备好一切所需沟通内容,制作好检查列表放在手边,确保沟通过程中不会遗漏要点。
· 通话之前已经把重要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本,在通话中做必要的更新,电话结束之后,马上给对方通过邮件发送备忘。
· 若对方没有接电话,那么给对方发署名短信告知其详细事由。并为自己做好记录,以防遗忘此次沟通任务。
· ……
· 电话丢失是常见的事情。一个电话的价格倒无所谓了,要命的是电话簿。今天,大多数人的手机里都存有几百个电话号码,有些人甚至连家里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电话簿的丢失或者损坏不仅损失难以估量,并且是特别尴尬的事情,要不停地这样回短信: “对不起,我的电话簿坏了,请问你是……? ” 要养成定期备份电话簿的习惯。挑选一款能够与电脑方便地连接的手机很重要,不要选用那种必须使用特殊连接线才行的手机。如果你使用的电脑是 Windows 操作系统,建议你选择 ppc 智能手机,比如 dopod;如果你使用的电脑是 Mac,那么可以选择 iPhone—当然这只是建议,每个人的偏好不同。然而使用能够与电脑很方便地同步的手机的巨大好处在于你的电话簿中可以很方便地保存更多除了电话号码之外的附加信息。

12、预演

{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尝试着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很多遍。也就是提前充分准备。}

13、验收

{ 做事之前,拿出纸笔记录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当任务(或者子任务)完成之时,拿出之前的记录对照核实一下,会让你注意到更多的细节,刺激你更多的思考,令你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胜拖拉 (豆瓣书摘)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做朋友》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能管的只有自己
哪没有时间这回事 告别“想太多,做不到”的瞎忙综合征
人可以一下子变好么?--星辰计划带来的反思
制定好的日计划的七种武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