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煤雕艺术源流考》(研究煤精、炭精、煤玉历史)...第2页
5、陕西关中―甘肃陇东、陇右①(包括庆阳、平凉、天水、定西等地)
图1-1-005 独孤信多面体印 1981年陕西旬阳县东门外出土 西魏时期
先秦时期的地理书《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女床之山”即在今陕西凤翔,凤翔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古称雍州,是中华古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由此可见,关中―陇东地区较早已发现煤炭。
1951—1955年在铜川市王家河、柳沟、李家沟、雷平沟四处考古发掘中出土多件煤精制品,进一步证明早在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沿渭河流域的关中―陇东、陇右地区已开始利用煤精制作器物;此后,从龙山文化时期、齐家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周、秦汉,这一地区发现的煤雕在时间点上几乎是延续的,只是煤精矿点不祥,亦无史籍证实,据考古工作者对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伯墓的煤精玦检测,其材质与铜川焦坪煤十分近似,但由于这一带的古代煤雕数量多、分布广,煤精质地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根据煤矿赋存情况推测,其煤精矿点有多个,应分布在今铜川附近的渭北矿区、长武―彬县―陇县的黄陇矿区或华亭煤田。从隋唐以后,这一地区煤雕已难以见到踪影。
6、甘肃兰州―靖远
这一地区虽无煤精制作的史籍记载,但晚清以后到民国年间煤精制品的实物传世颇多,据传目前仍有人用煤精制作物件,在市场上也有零星出现,其矿点应为阿干镇煤矿和靖远矿务局。
2011年1月13日出版的《兰州晚报》曾刊登了记者黄冠忠署名发表的文章《煤玉——见证甘肃煤矿历史的文物》,其中写道:“甘肃省煤田地质局退休副总工程师康立权说,……我省发现较少,只在兰州阿干镇和靖远的党家水、磁窑煤矿有过发现。因为它是在远古时期沼泽地里,一层植物一层土沉积生成的,炭精煤层一般很薄,开采时很容易被忽视,只有旧时人工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现,在目前机械化采煤条件下,即使有炭精也不会被发现。阿干镇的煤属于中侏罗世煤层,距今约1.5亿年左右。这个①(指记者看到的一只煤精镯子)产自甘肃最老的煤炭产区——阿干镇的炭精,是甘肃煤炭发展史的一个实物见证。兰州地方史专家邓明先生说,阿干镇地区煤炭开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00多年,是甘肃最早开采煤炭的地方之一。虽然煤矿有很长的历史了,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物证被逐渐遗失掉了。旧时阿干镇一带的妇女佩戴煤玉饰品的较多,现在阿干地区炭精工艺饰品已经十分罕见了。郝女士的这只炭精手镯是见证阿干地区煤炭的一个物件,可以说是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根据《甘肃省志·煤炭志》记载,上个世纪40年代,地质学家王景尊在阿干镇石门沟煤矿工作时,曾选用该矿采出的煤炭雕刻了一枚印章,历时40余年,仍光洁滑润……”,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当地的煤炭专家和史志专家均证实了这一地区出产煤精,甚至提到了其中的三个具体矿点为阿干镇石门沟煤矿和靖远的党家水、磁窑煤矿,也述及煤雕制品有佩饰和印章等。
7、甘肃张掖、酒泉、嘉峪关―内蒙古额济纳旗沿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图1-1-006 猪 1972年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墓出土
这一地区并无煤精产地的史籍记载,但考古发掘和遗世留存的煤精却很丰富,上迄距今4000多年前的四坝文化,下至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煤精原石,也有煤雕实物,可见此地古时使用煤雕制品极为活跃。
2007-2011年,考古工作者几次在位于张掖市明永乡下崖村西北3公里处西城驿沙窝的黑水国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包括煤精和绿松石、玛瑙、水晶、珍珠、蚌壳制品等遗物,经C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证实为马厂文化晚期到四坝文化过渡时期的历史遗存,属于我国青铜时代中期文化。这一地区位处黑河流域中下游。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史载:“大禹导弱水至合黎” ①(见《尚书·禹贡》),黑河古称弱水,合黎山即是古代的昆仑山,山北是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山南和祁连山遥相呼应,两山之间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此地水流充足,土地肥沃,植被丰茂,既适合农耕又宜于渔猎,在距今4000多年前为古人活动频繁的繁衍生息之地。到了战汉时期,为抵御匈奴,逐步由中原移民,戍边屯垦,从张掖、酒泉、嘉峪关直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成为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汉代到魏晋时期这一地区煤雕制作异常活跃,应与当地定居居民日渐增多,扼守商贸要道,偏离战争核心区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推测,这一地区煤精出产矿点应在马鬃山一线南北两侧,甚至向北延伸至今蒙古国,向西延伸到新疆哈密,主要包括北山煤田和希热哈达煤产地。
8、四川川北―成都
据先秦时期的地理书《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术”;“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所谓“女儿之山”在今四川双流、“风雨之山”在今四川通江,表明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对这里的煤炭赋存有了认识。
战国以后,四川川北―成都这一线开采、使用煤炭的历史,史籍记载明晰而有延续性,大量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煤雕的遗世也是一个很好的见证。隋唐以后这里的煤精制作已经中断,而煤炭开采却始终很活跃,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地区煤精出产矿点应在广旺煤田―龙门山区。
9、四川资中   
据史志记载,四川资中山产的炭精,色泽纯黑光亮,轻巧,质地细密,宜于雕刻,原料产于资中县亢溪桥、万佛场①(或为万福场之误)、朱家场等地,远在1880年,当地人民就以炭精作首饰。解放后主要产品有烟嘴、印章、戒指、圈子和玩具等。
这一地区煤精产地有明确史料记载,也有很多煤精制品实物传世,煤雕制作时间起于清中晚期,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0、重庆
隋唐以前,重庆地区认识、开采煤炭的情况虽没有明确的史籍记载,但多个县区都有留存下来的至少是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煤雕小动物。相传当地古代习俗,人生前喜爱臂系煤雕的驱邪小兽,死后随葬,并把这种雕刻小兽的煤称之为“兽炭”。据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石炭,俗名煤炭,古名兽炭。其形似兽,故名。邑广顺场、金盆山、双河场俱出”,清光绪《大足县志》也有记载,曰:“煤炭,古名兽炭,以其形似兽,故名”,据此来看,古代重庆地区煤炭生产一度较为繁盛,且确有煤精产地。从煤田赋存情况看,具体矿点应在今永荣煤田范围内。
有的学者认为,古人习俗喜把煤炭碾成粉后捏成兽形来燃烧,如《晋书·羊琇传》记录,洛阳富豪羊琇将“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竟效之”,故此兽炭即指古代型煤。唐、宋以降,直至清代,也有一些诗人在作品中吟咏兽炭的,如宋人刘克庄《卖炭图》曰:“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清代诗人魏谦升《炭贵谣》中有:“呼童入市买兽炭,三百青蚨十斛换”;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紫砂行有恒堂制作的刻诗句圆壶壶腹上也有兽炭的称谓,其四言诗为“挹彼甘泉,清泠注兹。先春露芽,一枪一旗。烹以兽炭,活火为宜。素瓯作配,斟斯酌斯”。虽有上述不少记载,但是兽炭即型煤这个观点仍需要推敲,其一,古时兽炭多用于手、脚炉或暖帐、书房、茶炉,此类炉子多用木炭,即今如此,故此“炭”恐非为煤,试想,富豪或文人围炉夜话、饮酒取乐,围着一个开放式大煤炉,随时还要添炭、捅火、下灰,烟蒸气熏、面目黧黑,怕不会多么有趣吧?其二,“兽炭”假使是煤经过加工而成,那就应该称之“石炭兽”而非“兽炭”,因为古时单称炭的都是指木炭,而煤则称石炭,“石炭”一词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史料中并无简略称谓的记载;其三,古人用煤精雕刻小兽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甚而可上溯至先秦时期,而诗词、史籍记载用于取乐的兽炭远远在此之后,尤其是到了唐代,煤雕已几不可见,以之推断,此“兽炭”恐非彼“兽炭”,亦即作为再加工后的“兽炭”当指木炭,不存在型煤的“兽炭”;作为可雕刻小兽的“兽炭”是指煤精。
对于重庆地区把煤精称为兽炭,可以做出这样的合理推断:由于有的煤可雕,有的则不可,故此古人把那些可雕的称之兽炭,当时人们对煤尚未形成准确的认识,对煤的可燃性也不了解,兽炭仅是部分特殊的煤的称谓。后来条件和习俗发生了变化,煤雕小兽不再传世,但后人仍沿袭了前人的称呼,把煤炭称为兽炭,这时兽炭由一种特称变为通称。这样的推论似乎更加符合事实。
11、新疆哈密—阿克苏
图1-1-007 司禾府印 1956年新疆民丰汉代尼雅遗址出土
我国北魏时期地理书《水经注》中有关于新疆煤炭的记载:“其水……又东迳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又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这是对今新疆阿克苏所辖库车地区利用煤炭冶铁情况的描述。
从战国时期以后,新疆地区煤炭开发利用的情况有史志可证,唯独没有出产煤精的早期记录。直到唐代,医学家苏敬在《唐本草》中才提到高昌出“木”瑿,据其描述当为煤精,唐文学家张说在《梁四公子传》中对高昌煤精的描述就更为可信:“交河之间平碛中,掘深一丈,下有瑿珀,黑逾纯漆,或大如车轮”,这里所述瑿珀其实就是煤精。著名汉学家爱德华·谢弗也考证,唐代高昌煤精出产在高昌以南的矿床中。
建国后在新疆境内出土了一些战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煤雕,《通俗新疆史》记述,煤雕“……其出土地点不是产煤区,就是距产煤地不远”,再依据新疆煤炭赋存情况分析,煤精矿点应在塔中煤田北部。唯一让人困惑之处是,高昌煤精至少在唐代就已发现,而且新疆气候干燥,适于煤精保存,但遗存至今的煤精制品数量并不太多,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苦无藉考,只能依靠后人来破解这个谜团。
我国煤炭史学研究专家祁守华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代史籍资料,并写下《历史文献中记述的煤精产地》一文,发表在1990年第二期《当代矿工》上,除上述已列明的煤精产地,他还提到另外一些煤精产地:
“北京,明清时期称为顺天府,清乾隆《日下旧闻考》记载,‘顺天府土产煤石’,民国《房山县志》说这种‘煤石’也称‘墨玉……能制成烟袋嘴、烟壶等物’,可见书中所说的‘煤石’就是煤精了”;
“云南也产煤精,明隆庆《云南通志》说,永昌府①(其治所在今保山市)出产‘墨玉石’,清光绪《呈贡县志》载:‘墨玉,乾隆年间出段家营,最受雕琢,光华如漆……今犹作器皿’,古代称煤为石墨,称煤井为墨井,这里所说的‘墨玉’、‘墨玉石’当系煤精别称”;
“据地方志记载,清同治湖北长阳县所产‘墨玉’,民国黑龙江省东宁县所产‘墨精石’,清同治年间湖南安乡所产‘色黝如墨,人争采作印章’的‘墨石’,都出自产煤处所,也是当时对煤精的俗称”。
文中提到北京房山、云南保山出产煤精,但迄今为止并无遗世的实物相佐证,仍无法最后确定;而湖北长阳、湖南安乡、黑龙江东宁基本可以确认不产煤精,文中所提及的当地史籍所载“墨玉”、“墨石”、“ 墨精石”等实际上是对一种名为“墨精”,亦有称“楚石”、“墨晶”的矿物材料的误读。
我国近些年发布或出版的有关宝玉石矿藏资料中都提到了贵州出产的烛煤玉。据资料显示,这是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等黔西、黔西北一带煤层中赋存着的一种独特的含煤矿物,俗称墨玉,质地细密,黝黑光亮,呈块状,无裂无绺纹,硬度适中,可用作雕刻工艺品。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中心的姚德贤和曹建劲在所著《中国玉石矿床类型》一文中,将其与煤精并列,归为生物成因的有机宝石,还有一些资料则直接将其称为煤精。中国矿业大学唐跃刚教授在其《稀缺与特殊煤的划分与分布》一文中把烛煤与煤精划为一类,归为“腐殖腐泥煤”,但迄今为止贵州烛煤玉的工艺化使用尚未见到实例。
此外,山东潍坊坊子煤矿在晚清至民国时期有用煤精雕刻的实物流传于世,民间也多有传闻,有待进一步确证。河北秦皇岛柳江煤矿、浙江义乌地区、内蒙古神东煤田等地也有煤精的传闻,语焉不详,待考。2011年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全省宝玉石类矿产资源探明情况,包括煤玉在内共计有21种,煤玉即煤精,其具体矿点情况不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出土的煤精制品述略
东北最宏大的工业文明证物——西露天矿
煤炭取之不竭?错!这一煤种竟是国宝级稀缺煤种,无法替代!
关联坊子的故事||坊子煤矿的历史沿革
一块煤的前世今生
横山吹响能源经济“冲锋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