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苗国栋专栏】之六:一连串失败——青少年患者和父母关系模式分析


从医以来,我接触过许多住院治疗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从起病到住院,一般都要走过漫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患者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可以说,青少年患者患病,和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值得探究,以便为后来者鉴。

 

致病心理基础:是控制,而非压力

 

多数患者的父母,自身有潜在的安全感不足的心理背景,即认为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危险因素或者诱惑,在患者成长过程中往往对孩子采取过度保护措施,对其行为严格控制,限制了孩子对广大未知世界的了解和探索行为。

 

正是由于父母和其他长辈这样的行为模式,子女在对客观世界认识不足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形成了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素质(过去有人将这种素质称之为“神经质”特质),如过度担心某些并不会对其构成威胁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有过度的留意和关注;进而往往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水平,作出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悲观等负性情绪的判断。

 

这种反应模式恰恰是多数精神障碍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患者在成长过程中,若经受了一些他们难以承受的精神刺激或压力,就可能出现不同形式的精神障碍。

 

进退博弈:家长“矫枉过正”,孩子“饮鸩止渴”

 

患者出现某些相对典型的精神异常表现之后,患者家长多数会检讨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失误,但往往做出错误的归因判断,即认为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外界压力过大所致,而认识不到自己对子女过度保护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即便少数家长能认识到过度保护的危害性,也未必能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把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看作是患病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归因判断基础上,家长最可能做出的反应就是修正自己的教育模式,认识到自己以往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可能会对患者病情有不利影响。于是矫枉过正,对孩子让步,甚至采取与以往要求截然相反的措施,姑息子女的某些行为和情绪反应。

 

同时,家长也会格外注意避免其子女面对任何可能成为精神刺激的事物,而他们认为某事物对其子女构成精神刺激,也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判断为标准。

 

尽管家长的妥协有可能换来短暂的安宁,但患者也学会了利用自己患病的身份特征获得更大的利益,即使有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具有“趁火打劫”的性质,但只要他们希望得到自己的实际利益,也不会顾惜这些行为模式会有“饮鸩止渴”的危害。

 

此时,患者的父母往往会在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和迁就孩子行为之间左右摇摆,为此痛苦不堪,但似乎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按照眼前利益优先的现实选择往前走。

 

到这个阶段,患者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改变:两者之间角色互换,父母唯患病子女马首是瞻,而患病子女学会了对父母实施控制和发号施令。

 

“攻守同盟”:就诊、住院往往是被迫选择

 

如果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加重到不得不到精神科医生处就诊的程度,家长仍然习惯于看患病子女的脸色行事,即使在就诊这件事情上,父母也是踌躇再三。

 

一则患者父母不希望自己子女直面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病院就这个“恶性刺激”,二则担心一旦患者被证实患了精神病,自己没有能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内心痛苦;三则不敢采取强硬手段,迫使不愿就诊的患者就诊。

 

如此种种顾虑,导致患者家长尝试代替患者就诊的想法和做法。例如到医院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咨询,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对号入座的断等。不到万不得已或山穷水尽,家长绝不愿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就诊。

 

带患者到医院就诊这个过程仍然是困难重重。不仅患者家长要说服患者去医院有很大困难,即使勉强带患者到医院,进入诊室时也要颇费周折,有时就是因为这“临门一脚”做不到而功亏一篑。

 

当家长在犹豫中最终带其子女就诊,医生也认为患者的病情严重,不住院不足以达到有效治疗,家长往往也会顾虑重重。而且他们的顾虑也形形色色,基本上仍然反映了他们一向以来追求万无一失安全的心态和过度保护子女的行为特征。

 

最常见的顾虑是担心在专科医院住院环境恶劣,会对其患病子女造成心理伤害。因为在为精神疾病就诊前,他们的子女几乎都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生活环境。患者父母担心其子女在需要自我料理生活的环境里出现难以承受的痛苦。

 

实际上,通过住院治疗使患者接受规范治疗和管理,既有益于患者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让患者在集体生活的环境里提高心理成熟度,还给了饱受患者疾病症状折磨的父母一个休养生息、自我疗伤的宝贵时机。


作者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苗国栋医生个人工作室主诊医生。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本公号相关社群的群主微信号:“渡过”药物群(13176900087)、“渡过”心理群(lmy06060829)、“渡过”写作群”(yuchenguangy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微博
这6种宅基地不再属于自己、子女无法继承!
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经历惨痛教训后的心理话: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
「逸鸣冲天」系列之如何做父亲(1)
父母的房子怎么过户给子女最划算?以为是第一种,其实是第三种!1、子女继承,但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