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心为形役

不尚贤,使民不争;尚,会意字兼形声,从八从向。积絫加高之意。从八亦象气之分散,向声。基本释义是仍然、尊崇、自负、久远、差不多、暂时等意义。这里为崇尚之意;贤,形声字,从贝,从臤,臤亦声。“臤”本义为“驾驭臣属”,引申为“牢牢掌握”。“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其意思就是指:量入为出的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善于理财或用有很多财富的人。引申为有德行有才能之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崇尚贤才异能,不推高贤德,使人们不去争夺。

尚贤,就会引发竞争,甚至争夺,这是肯定的。比如你管理一个班的学生,你只要设计好一个表格,包含各科成绩、各项表现的日统计或周统计的排名,定期在班上宣布,学生的表现立马就会好起来,同学之间就会形成竞争势态。老师时不时表扬一下某个方面优秀的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嘛,那学生的表现一个比一个好。老师就像将军指挥打仗一样,指向哪里学生就冲向哪里。一个单位也是这样,只要你尚贤,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如果时间长了,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你争我夺,就会去作伪。发展下去就驾驭不了了,真假难辨了;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起反作用。这种尚贤的方法,只能偶一为之,不是长久之计。汉朝的举孝廉为什么后代都不用了?也是因为它的弊端。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因尚贤,而引发争夺争斗,致人死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利用尚贤杀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记载,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于是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老子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尚贤就会使民争,不尚贤就能使民不争。这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贵,从臾从贝。归也。它是指价值高,份量重,值得珍惜与重视;贵也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优越性、关键性;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或人们向往的位置。盗,本义是过河越界、劫物掠货。但本义已消失,后来扩大引申为行窃、偷窃;再由行窃、偷窃引申为行窃者、偷窃者。 所以,“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意思是:不贵重难得的财货,就是不推高没有实用价值的稀少货物,使民不思占有而起盗窃之心。像钻石、宝玉这些难得之货,其实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黄金有价玉无价”,是富豪们的游戏,不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必需,我们不去推高它。历史上很多盗墓贼的出现,不是因为黄金美玉珍宝值钱吗?当然,盗墓贼的出现,主要还是自身的原因,但我们从源头上治理——不贵难得之货,他的出现就没有好的土壤了。当然,这些贵难得之货的游戏,有钱的人玩玩,也无可厚非。钱多了咋办呢?任性呗,奢侈品啊,想怎么玩那是他的事。民间行为嘛,如果忽悠普通老百姓参与,把老百姓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的积蓄瞬间玩没了,老百姓怎么生存,政府就肯定会干涉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欲,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意思是:不显现让人起欲念的东西,使老百姓的心平静而不乱。是啊,如果一个社会物欲横流,可欲之物可欲之事随处可见。满眼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人民的心都会乱。尤其是一夜可以暴富传奇故事不断在民间流传的时候,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就会日益减少。都去寻找暴富的机会,寻找下一个风口了。所以,老子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们也可以从修道上来理解这几句话,那也很有意思。先说这个民,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被生活、功名利禄所驱使,被难得之货所迷惑,被可欲之物所奴役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民。想想那谁是君呢?控制民的物欲就是君。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有一小段话,说的特别好: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意思是说: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隶,那么就如同牛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为声名所束缚,那么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了。所以,我们没有主心骨,我们的那个心总不稳定,随时都会跟着外物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尚贤”不羡慕别人的成功,“不贵难得之货”不眼红别人的财宝,“不见可欲”对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视而不见,安安心心优哉游哉的进入到有欲无欲的状态里,察道之端倪,体道之妙要,我们的心就是自己的主人,就是自己的君。所以,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二、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天下。

虚其心,让人民内心空虚安静,不要让他们经常产生很多的妄想。什么叫虚其心,就是要让欲念不但减少,以至虚空没有欲念。你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你的欲念满满,会装不下任何的东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学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问禅,却一直喋喋不休的说着自己的观点。老禅师默默无语,以茶相待。眼看茶水就要满了,老禅师却还是不停下来。学者着急地说:“别再倒了,马上就溢出来了!”老禅师不慌不忙的说:“你就如同盛满水的杯子,装满了自己的成见和看法,让我如何对你说禅呢?”什么是虚心,就是要空杯,心中欲念要想杯子的水那样全部倒掉。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的过程是个增加的过程,做的是加法,不断增长知识、见识和经验;修道的过程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做的是减法,不断的减少佛教说的贪嗔痴即贪欲、愤怒、愚妄。只有这样,做事你才能安静而生智慧;修道你才能安静而进入状态。虚其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其腹,就是填饱肚子,当然不仅仅是吃饱饭,也包括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不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人就难以活命。活人还能被尿憋死吗?要活下去,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或做些欺诈偷盗之类的事情。所以,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最基本的。

弱其志,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东汉的许慎《说文》:“志,意也。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志既然是心之所向,我们心里欲念多,志也会泛滥,只有不断削弱他们那种想去争、去偷、去抢、去妄想的心,才能弱其志。不尚贤,就会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就不为盗;不见可欲,心就不乱。这三者做得好,就弱其志了。

强其骨。使他们筋骨强健腰杆挺直。不仅是肉体的还有精神的,都强盛起来。肉体强盛的自然是身体的健康。骨很重要,如果得了软骨病,人就没办法站立了,若骨质疏松,骨头就容易折断容易碎,只有骨强盛,身体才强盛;精神的强盛,就是我们在虚其心中说的,要有主心骨,不为外物所动,做自己心的君主,而不是做自己心的臣民奴隶。是与“虚其心弱其志”密切相关的。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一句是特别有争议的,历来就有人抓住这句话,说老子推行的愚民政策。其实,他们或许是没弄白这句话的意思。我反复研究,看不出半点愚民的意味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无知,大脑中不保存知识、经验,不把成见放在心上,也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无欲,就是没有欲念欲望,没有心乱之后的各种非分之想。如果你尚贤,老百姓就会想办法去争,就会作伪;如果你贵难得之货,人们就会起盗心,偷抢之风盛行;如果你现可欲,道德就沦丧,社会就乱套。所以,只有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就会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使那些通晓权谋之道的人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敢下手。是啊,社会上总有一些人聪明人,一有机会就会贵难得之货,现可欲,会炒作这炒作那,会造一夜暴富的神话,会讲白手起家的传说,弄得老百姓之心痒痒的,老百姓就会被那些权谋之士玩弄于股掌之上,辛辛苦苦赚的一点钱,就被忽悠了。当然,要是我无知无欲,谁奈我何?问题是90%以上的老百姓,是没有这个定力的,所以,控制智者使他不敢为,就显得特别重要。

为无为,则无不治。总是努力用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一切事情,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社会。怎样为无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就是为无为,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为无为;使夫智者不敢为,就是为无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为无为。对于统治者为无为做好了,就没有治理不好的,整个社会就好了。

这一章,老子说的是: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会让老百姓去争,去抢,去偷,去妄想妄为,都去用作伪装成贤德,用抢夺获取财富,那就物欲横流民风堕落道德沦丧了,还有人吗,不都是一些行尸走肉了吗?所以,要无为之治,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这才是无为之治,这样治理,没有治不好的。

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是“无为而治”。那么,应该怎样根据无为的法则,去处理事务呢?老子《道德经》第四章还会讲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讲 第3章 可是,我不想舒服地当动物【我读老子】
圣人之治:《老子》释义(三章)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道德经》第3章
物演通论看世界之二十八:释《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3章解读
王邦雄 | 《老子》第3章 虚心弱志的无为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