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年度回顾】杨延宗:心律失常新进展

专家简介

杨延宗教授,现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曾留学意大利和美国;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房颤工作组副组长等职;担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10余家国家级学术期刊的常务编委或编委。主编、参编书籍10余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及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荣获各级荣誉称号30余项;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


2015年,心律失常领域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陆续公布。在心房颤动(房颤)领域,消融治疗的地位与方法学进一步提升,房颤抗凝治疗进一步细化,新型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得到进一步验证。除此之外,植入式心脏器械的远程监护、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治疗与管理指南再次更新,为心律失常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 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更新


在时隔12年之后,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学会(ACCF/AHA/HRS)发布了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


新指南依然采用RP间期鉴别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AVRT),体表心电图上的诊断节点是90 ms,而心内电图则是70 ms。


关于SVT的急诊处理,新版指南将刺激迷走神经和静脉应用腺苷作为I类推荐,若无效,可选用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或β受体阻滞剂(IIa类推荐);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应考虑直流电复律(I类推荐)。


对于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伊伐布雷定可用于有症状的患者(IIa类推荐),导管消融仅用于症状较重和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


关于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急性期治疗,若血流动力学稳定,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I类推荐);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首选治疗为直流电复律,腺苷可用于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转复治疗并协助诊断(IIa类推荐)。


对小体重的SVT患儿,为了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的发生,倾向于行导管消融治疗。针对高龄SVT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有创操作带来的风险和获益。


二. 房颤理论研究与治疗对策更新


1. 房颤消融策略与技术


1.1 心外膜消融


Compier等通过胸腔镜行左房心外膜盒状消融,消融终点实现线性双向阻滞,随访17±7个月,76%的患者维持窦律。


1.2 心外膜和心内膜联合消融


Toplisek等入选3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心外膜和心内膜杂交消融,隔离肺静脉和左房后壁,术后植入心电监测装置评价房颤负荷。术后平均房颤负荷为0.32%,应答组左室形态学与功能等指标也显著改善。这提示,杂交消融既能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也能显著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


1.3 冷冻球囊消融


德国消融注册研究入选23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冷冻球囊组和射频消融组。单次消融术后,随访1年,两组房颤成功率相似(45.8% vs. 45.4%,P=0.87),主要心脏事件(死亡、心梗和卒中联合终点)相似(0.7% vs. 1.4%,P=0.3)。但应注意,冷冻球囊消融更易引起心肌损伤、膈神经损伤。


1.4 可视化激光球囊消融


Dukkipati等对353例房颤消融患者随访1年,结果发现,可视化激光球囊组的成功率不劣于传统射频消融组(61.1% vs. 61.7%,P=0.003),可视化激光球囊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不高于传统射频消融组(11.8% vs. 14.5,P=0.002),且无肺静脉狭窄。但可视化激光球囊组膈神经瘫痪的发生率高于传统射频消融组(3.5% vs. 0.6%,P=0.05)。研究提示,可视化激光球囊消融房颤的应用前景广阔。


2. 房颤消融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Jacobs等研究显示,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增高的房颤患者,消融术后5年的复发率增高(危险比分别为1.15、1.19)。


新近发表的ARREST-AF研究入选149例具有一项以上心脏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结果发现,危险因素干预控制(RFM)组的房颤发作频度、持续时间、临床症状、症状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末次消融后,RMF组87%的患者无心律失常复发,远高于对照组(17.8%)。房颤类型和危险因素控制是导管消融成功的独立预测因子。这提示,危险因素干预是房颤术后管理和房颤治疗的重要方向。


此外,Park等入选334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发现左房顺应性差(LApp≥13 mmHg)的患者,左房容积指数和左房电压较小。


3. 特殊人群房颤治疗


3.1 合并心衰的房颤治疗


荟萃分析显示,针对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较心室率控制更有优势,包括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峰值耗氧量和6分钟步行距离,而主要危险无差异。


此外,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成功消融后BNP显著降低,心功能早期得到恢复。


3.2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房颤治疗


临床研究荟萃分析显示,单次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为45.5%,其中32.9%的患者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次消融的成功率为66.1%,其中,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为71.8%,非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为45.7%,50.4%的患者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1%。


4. 房颤抗凝治疗


Lip等入选AVERROES研究中的3个患者亚组(CHADS2评分1分、CHA2DS2-VASc评分1分、CHA2DS2-VASc评分2~4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亚组中,阿哌沙班组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但大出血风险高于阿司匹林组。另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入选624例房颤患者,术后1个月,两组血栓栓塞、大出血和小出血发生率相似。


一项荟萃分析入选547例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不间断口服利伐沙班。结果显示,利伐沙班不劣于华法林。


此外,对27项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左心耳封堵组血栓栓塞和大出血的风险均低于新型抗凝药物。


另一项荟萃分析纳入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73978例患者),新型抗凝药物比华法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栓栓塞和全因死亡率,更加安全(大出血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更少);左心耳封堵与华法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左心耳封堵存在更多并发症。


对PROTECT AF研究、PREVAIL研究及回顾性注册研究进行分析,平均随访2.69年,左心耳封堵组出血性卒中风险、心血管/无法解释的死亡、非手术相关出血均低于华法林组;全因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两组相似。


三. 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与导管消融


对于左室流出道室早、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区域室早的治疗,欧阳非凡教授对这些室早类型进行了详细探讨,阐明了左室流出道前上区域室早的特点。


新近,Kadri等对30例合并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频发室早患者行消融治疗,随访30个月。LVEF值从33.9%±14.5%提升至45.7%±17%(P<0.0001),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评分从2.3±0.6提高到1.1±0.2。


Izquierdo等入选53例合并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心内膜消融组和杂交消融组,消除所有疤痕区晚电位;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室速,标测室速关键'峡部'。消融终点是室速不能诱发,随访15个月。心内膜消融组因室速再消融或急诊住院明显高于杂交消融组(14/35 vs. 1/15,P=0.03)。


Santangeli等入选6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若单纯心内膜消融,室速反复发作或仍能诱发,辅以心外膜消融。39例(63%)患者接受了杂交消融治疗,平均随访56±44个月,71%的患者无室速。


此外,VATCH研究入选欧洲16个中心110例陈旧心梗患者,LVEF≤50%,平均随访22.5个月,消融组至术后室速复发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18.6个月vs. 5.9个月)。


四. 心脏起搏领域的新疗法与新器械


1. 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2015年HRS年会上,法国Philippe Ritter公布了评估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安全性的首次人体试验(FIM)结果。来自全球19个医学中心共96例患者,100%成功植入了Micra无导线起搏器,仅7例患者出现8例次与操作或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随访中所有起搏参数均正常。无导线起搏可避免众多诸如感染等重要问题,或成为未来高龄单腔起搏治疗的重要推荐。


2. 兼容MRI的ICD系统


至于兼容MRI的ICD系统,2015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医学院Michael Gold公布了Evera MRI研究结果。继普通起搏和CRT起搏器之后,可植入兼容Evera MRI的ICD。在275例患者中,MRI检查组在MRI检查(1.5T)时无心动过速发生,检查后30天内无检查相关并发症发生。这开启了ICD患者可接受MRI检查的新篇章。


3. 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


关于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美国西奈山医学院Vivek Reddy在今年HRS会议上公布了SELECT LV研究结果。研究入选常规CRT失败或需要升级、但不适合常规CRT的34例患者。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QRS波宽度较自身及右室起搏的宽度分别缩短了36.8 ms、52.7 ms。以上结果初步证明,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系统WiCS-LV或将成为CS血管条件不佳心衰患者治疗的又一利器。


4. 穿戴式除颤器


2015年ESC会议上,穿戴式除颤器首次成为心脏器械植入领域的重要讨论内容,并首次写入指南。指南推荐,医院可在经选择患者中谨慎应用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指南推荐,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可能在短时间内猝死且不适合植入ICD)患者,可考虑此类治疗。


5. 希氏束起搏


生理化起搏一直是起搏领域关注的重要方向。在2015年HRS会议上,我国学者也参与了希氏束起搏的相关研究与讨论。目前希氏束起搏的相关参数基本可控,未来将对希氏束起搏的生理价值进一步研究。


五. 心律失常领域的新试验与新指南


1. 远程监测新研究


2015年,HRS与ESC先后颁布了《心血管植入电子设备的远程监测和管理专家共识》、《室性心律失常管理指南》。以往研究显示,应用心脏远程随访系统可改善植入心脏器械患者的预后,但是否可降低医疗花费尚无临床资料。


在HRS 2015年会LBCT专场中,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Jonathan Piccin公布了一项大型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该研究从MarketScan及Medicare数据库入选了2008年4月至2013年3月期间植入起搏器(60%)、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31%)或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10%),且随访超过1年的61717例患者。结果显示,使用远程监测的患者(46%),每100患者-年随访可减少8.9次住院,减少70.6个住院日,节约196800美元医疗费用。其中,住院次数的减少在心衰和房颤患者中尤其明显。


2. 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特殊性心律失常管理专家共识


在HRS 2015年会上,HRS首次发布了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特殊性心律失常管理专家共识,以促进临床医生对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的认识。


指南从心律失常诱发原因、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建议方面,提供了简明扼要、基于循证医学的诊疗建议,并点明了针对这三类特殊性心律失常的未来临床研究方向。


3. 室性心律失常管理指南


指南引入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之后很有可能成为I类推荐的建议。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复发性晕厥或多态/双向室速、且具有ICD植入风险或禁忌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氟卡尼进行治疗。


指南还指出,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具有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而又不适合植入ICD的成年患者。射血分数30%以下或轻度/中度心衰(NYHA II或III级)患者,可从ICD中获益。


指南首次推荐,将DNA分析作为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指南还强调,应及早诊断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在相关疾病患者或心源性猝死者亲属中进行相关筛查。


综上,科学与创新是近年来心律失常领域的主旋律,新疗法与新器械的出现,新试验与新指南的颁布,快速推动着心电生理事业持续发展,显著提高了心律疾病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水平。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体表心电图预测心脏性猝死风险
猝死八成以上由心律失常导致 专家:早发现早治疗可预防
心脏电生理——诊断与治疗
高密度基质标测——器质性心动过速靶点定位的新方法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进展
如何防止心律失常引发猝死事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