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课堂】IVUS/OCT:声与光的抉择

IVUS/OCT与冠脉造影相比,可更为准确地判定管腔的狭窄,可显示管壁的结构、病变性质,精确指导冠脉介入治疗,是透视冠脉的“第三只眼”。本课程基于冠脉病变发生发展的5大过程,重点阐述了IVUS和OCT在成像原理和特点、适应证选择方面的区别。





一、IVUS、OCT:声与光的区别


1.作用机理


血管内超声(IVUS)应用的是声反射原理;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则是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


2.分辨率


光波传播速度比声波快,故OCT的分辨率是IVUS的10倍,能提供比IVUS更为清晰的图像。


3.穿透性


光波对组织的穿透性比声波差,故OCT对病变的评判仅局限于内膜。


4.回撤速度


OCT回撤速度较IVUS快。


5.操作难易程度


OCT需要通过指引导管注射造影剂的方法来清除血管内的红细胞,从而进行成像,操作相对较为复杂。


基于IVUS/OCT不同的成像原理和特点,其临床使用适应证方面也各有侧重。




二、冠脉病变的发展5个过程


冠脉疾病发生于冠脉管壁上,在学看IVUS/OCT之前,必须了解有关冠脉病变的整个发展过程。




1.正常血管


正常冠脉管腔具有3层结构:①内膜:由内皮细胞组成,非常薄的一层,斑块沉积于此,可引起管腔狭窄;②中膜:内膜之外,由平滑肌细胞组成,是IVUS/OCT的阅片关键层;③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是血管边界。


2.内膜增厚


随着年龄增长及在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的刺激下,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变性成为分泌胶原纤维的成纤维细胞,而胶原纤维沉积于内膜则引起内膜的增厚。


3.脂质沉积


在内膜增厚的基础上,部分血中脂质沉积于内膜,形成脂质沉积,称为脂纹。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存在生理性的内膜增厚或脂质沉积,但这是一个可逆性的过程。


4.动脉斑块形成


随着病变发展,内膜沉积的胶原纤维和脂质逐渐增多,可引起管腔狭窄,最后形成动脉斑块。初期为维持管腔结构,斑块呈外向性生长,形成正性重构。此时管腔狭窄轻微,而管壁病变已较为严重。根据斑块成分的不同,可分为脂质性斑块、纤维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


5.斑块破裂


病变继续发展,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斑块可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甚至出现动脉斑块破裂,最后形成血栓,导致心梗的发生。


因此,冠脉病变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IVUS和OCT可深入冠脉内部,如同“第三只眼”一样透视管腔,了解冠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指导介入治疗。


三、IVUS、OCT的临床应用


1.PCI术前


(1)确定斑块性质(纤维斑块、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


(2)判断斑块是否稳定;


(3)识别是否存在血栓,辨别白色血栓或红色血栓;


(4)观察有无夹层、血肿;


(5)帮助确定最小管腔面积及PCI治疗的部位;


(6)进一步测量参考血管段,确定支架的直径、长度。


2.PCI术中


(1)指导支架的置入(尤其是左主干、分叉病变);


(2)判断支架是否充分扩张、贴壁是否良好;


(3)评估病变覆盖情况;


(4)观察支架不良结果(如血肿、夹层);


(5)指导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置入。


3.PCI术后


(1)评估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及其机制;


(2)判断支架内膜增生情况;


(3)判断病变转归。


四、知识点总结


1.冠脉病变发展的5个过程:正常血管→内膜增厚→脂质沉积→动脉斑块形成→斑块破裂。


2.正常管腔的3层结构:内膜、中膜、外膜。内膜是斑块沉积的所在之处;中膜是定位的关键层,阅片时先找中膜;外膜是血管的边界。


3.IVUS与OCT的5大不同:作用机理不同、穿透力不同、分辨率不同、回撤速度不同、操作难度不同。


下节预告:斑块性质及稳定性判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冠心病诊断“金标准”——OCT
【干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大PK:IVUS vs OCT
六大影像技术,轻松诊断易损斑块
早读 | 冠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常见问题与处理(附流程图)
介入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共识:严重钙化病变推荐行IVUS或OCT检查
项美香教授: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