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法荣:ICD植入并发症与术后管理


医 师 专 访

INTERVIEW

《门诊》

浙江省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领域一直排名全国前列,这次公布的2015年中国大陆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也显示,浙江省ICD植入数量依旧在全国首位,且保持逐年增加。请您分析一下使浙江省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领域领先全国的因素有哪些?请您谈谈贵院在ICD植入上的现状。


沈法荣教授

浙江省在心脏植入性电子器械上,特别是高精尖设备,如:CRT/CRT-D、ICD,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其中有多方面因素:浙江省经济水平、医师整体素质较高;浙江省各大医院学术会议众多;患者的医保政策完善,十年前就很先进,常年累月的积累铸就了今天的成绩。经济上的富余,使得患者开始考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ICD可预防心脏性猝死,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这是患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也是浙江省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能够出色的保证。ICD的普及,作为二级预防是刚性需求,是否实施一级预防取决于整个医师团队的理念,与学术推广力度有关。我院3年前开始开展该手术,目前手术量以及患者认可度均在不断增加和提高。



《门诊》

ICD植入量在增加的同时,亦需要关注它的质控。就ICD的植入及术后管理而言,请您谈谈在预防和处理ICD术后相关并发症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沈法荣教授

对于IC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首先要保证ICD植入后能够有效工作,植入的有效性是对患者的第一保证。其次由于ICD体积大、导线粗,比普通起搏器更易感染,但作为挽救生命的安全屏障,感染是不被允许的,因此需要格外关注。此外,对室速、室颤的识别能力很重要,这与临床医师植入过程中导线的安装有一定关联,因此需要规范医师队伍,严格保证手术规范化,从源头减少误放电;且可在术后安排经验丰富的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参数。



《门诊》

ICD使用电击终止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然而不恰当的电击不仅对患者的生理造成伤害,也带来心理上的创伤。作为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减少不恰当的电击尤为重要,现今使用的ICD在这方面是否有所提高?哪些临床策略可以减少不恰当电击?


沈法荣教授

患者一旦受到电击,必须严格随访,医师辨别是否为恰当的治疗,正确的电复律能够使患者感觉轻松,而误放电,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研究证明,经历过多次电击的患者,会处于长期焦虑状态。这种身心的伤害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时刻生活在恐惧中的感觉。原因是他们不知何时会迎来再一次电击,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当然,每位患者的敏感性不同,不能否认也存在电击后感觉良好的患者,但这只是少数。大多数的患者电击后会需要心理治疗,所以减少不恰当电击的问题非常重要,这就牵涉到术后管理,因此要要全面重视每一次术后及电击后的随访。减少不恰当电击的策略包含很多内容,管理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治疗。比如避免术中的简单操作,正确识别电磁干扰和导线磨损,建议患者远离干扰源等。



《门诊》

ICD电池寿命、使用年限是ICD选择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植入的ICD使用年限平均是多久?之后如需更换设备,会牵涉到哪些问题?


沈法荣教授

ICD电池使用年限,每家不一样,也和患者使用情况有关,如果不恰当电击较多,或者反复小能量电击较多,也有可能一年内将电量消耗完。现在电池设计是假定每年4次室性心律失常来放电。每个厂家总电量不同,临床实际使用时间一般较设备预计时间长,最长可达8~9年。ICD设备的更换,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囊袋严重感染,或者对导线检测和对感知功能进行评估。因为ICD的使用主要靠其感知能力,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导线老化,感知功能下降,特别是早年(10年以上),需要对ICD导线进行评估,之后选择匹配的ICD设备,要与先前的囊袋基本匹配。


假设前一个ICD未进行电击放电,那么囊袋感染后是否还需要安装新的ICD设备。现已有临床试验证实,第一次未电击,由于各种原因更换ICD设备后有24%可发生放电,所以安装新的ICD是有必要的。



《门诊》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仪器的更新换代也是日新月异,目前国际上ICD设备的研究方向也是朝着更小、更舒适的目标进行。您对ICD的未来有何展望和期待?您认为其外形、功能、适应证等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或者值得研究?


沈法荣教授

ICD设备更小、更精致、使用年限更长、更精确的辨认心律失常的算法,这些如果能够得到改进将极大地利于ICD植入的推广。另外,如果能够实现无导线、体外遥感这类功能,不植入体内,减少创伤便是完美。




医师简介


沈法荣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脏起搏学组、CRT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各类心导管的操作技术,尤其是心脏再同步起搏及特殊位点起搏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心肌病、心衰处国际先进。被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授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突出贡献奖”,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医师”,被省卫生厅授予首批“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有4篇,国内一级刊物21篇,二类期刊20篇,担任《中华心律失常学》等杂志编委,多次成功申请省卫生厅课题,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二项;参与国际国内多项临床研究。先后获浙江医学创新三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 著】动态心电图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应用价值
VAS-CHINA|曹克将: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不规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问题
VAS-CHINA|杨杰孚:稳定性室速的ATP治疗——室速终止还是蜕变为室颤?
许静: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什么是IC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