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淇波兰掌 战国石城址【刘小亮】

《将相和》里边有“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之句,“石城”注解为林县西南四十五公里。幼小的心灵感到十分欣慰,家乡林州也被写入教课书了(虽然只是一个注解)。《史记·赵世家》也记载说: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括地志》又云:“石城在林虑县西南九十里”。

林州(原林县)历史悠久,夏时属冀州,商为商都畿内陆(直接统治地区),西周初属邶后属卫,春秋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是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又后属赵国。秦时属邯郸郡,汉置隆虑县属河内郡。那么,石城在我们林州什么地方呢?我们得从淇河说起。

《水经注·淇水》载:“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枷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涝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径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径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禁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径朝歌县北’”。《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大约成书于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内容之可信,屡使后人称奇。

“淇水又径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那么此处罗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寰宇记》“共城县(今辉县)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东之所,内有南罗、中罗、北罗三城,各相去六七里”。《辉县志》“有平罗村,在县西北六十里侯赵川中,盖罗城遗址”。侯赵川又名侯兆川,俗称盘上,是南太行山中难得的一块小盆地,包括辉县南村、西平罗、南寨、沙窑四个乡镇,是淇水的源头所在。现在西平罗乡中的西平罗,南平罗,中平三村应该是上边所说的三罗城。并且现在西平罗与中平北边还有叫大罗口、上罗口、小罗口的村庄。“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根据所指女台水应该是发源船仓水库紫荆山风景区下的北流河(洞沟河),它发源于西北太行山中,入淇水时是东北流向。“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淇阳川是进入淇阳地界的界川(如同前边的南罗川)(“川”出自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就是今天的进入林州(临淇镇)的地界。“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此时淇水所经出现石城,淇水流经石城西北,说明石城在淇河之南,“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径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禁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

​临淇城波兰掌自然村北淇河边上有一石面水壁立,下有门如城楼,亦名石楼(如上图),淇水正好是过波兰掌村西北又东北方流去,波兰掌村建在一平地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淇河,西南方向已到山脚下,正好符合“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村东五百米山岭(东大岭)(当地人民俗称东坡)环抱,水出西流,在石楼南注入淇河,注入注前在村北丘陵石(北陵石)上,练垂禁立,亭亭极峻,林州历史上降水量比现在要多得多,虽然东大岭山不是很高,上世纪还有多处泉水流出,但水量不及上面沾水、女台水,所以名字起得稍逊一点,向西流其曰西流水。“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冯都垒是林虑老八景之一,到后的《河南总志·卷第十·彰德府》中载有的林县八景成了冯都荒垒,根据其所说位置应该在淇阳城北边的临淇荒庄村附近,很有可能这就是荒庄村村名的来历。淇阳城位于今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根据王买金的《林州村名溯源》,淇阳城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后因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水位其南(阳)”之意,改为“淇阳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省(撤掉),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其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经的淇阳县城所在地,1970年以前,村西头券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淇河在城南城西,为天然的护城河,筑城在先,置县在后。“在西北三十里”,这句在文中应该是过渡句,意思是前边所描述的地址应该在后边所猎述地址的西北方向三十里。

综上所述,临淇镇波兰掌自然村就是《史记》中的战国石城所在,它依山傍淇呈西北到东南方向,石城所在地位于豫晋交界太行山脉中,临淇平原与盘山平原分界岭西侧,山河之险的交汇点,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扼林虑辉邑之交通,据豫北晋南之户牖,今天仍然有S305省道从村北与淇河间穿行而过,据本村文人闫文昌介绍,还可以从环绕在村落周围的农田地名中反映出来,如“车辕地(有古道,十多年前依然通行)、刀把地、大寨、小寨、寨后、马野地、边墙、疆西”等等。淇水过村北石搂受限,形成一宽阔的水面,村民传言,古时有一位将军兵败与此,投湖自尽,因名将军潭,为纪念他潭过建有将军庙。不排除就是《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中的石城之战主帅将军,兵败后向赵国腹地后撤战死将军潭。

这是《先秦各诸侯国古玺之三晋》中的印玺一枚,“石城疆司寇”,注释如下:

石城,赵邑名,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石城在相州林慮县西南九十里。”与其余几书记载有出入,但几书中之记载均称石城在战国时是在赵国境内。

司寇,官职名,三晋地区特有的官职名。司寇为执掌刑狱、纠察等事务。

从以上可知,石城在战国时是在赵国境内。并具一定的规模,各职能部门比较齐全,还有印玺中的关健一“疆”字,石城是赵国重要的边疆要塞之城,现在波兰掌村根西南山岭上呈弧形还留有五百余米的赵南长城遗址,它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向南过鹿岭、辉县南村镇东大岭、卫辉拴马乡、辉县张村乡、卫辉池山乡、太公泉乡、唐庄乡直到新乡市凤泉区分将池村,绵延百里,史学家称之为边墙岭长城。战国后期辉县边墙岭长城西边的盘上属赵国之地(有蔺相如寨、宰相(蔺相如)坟),盘下属魏国之地(有固围村魏王陵),边墙岭长城之内(之东)一直是赵国之地。而辉县林州西边是山西的古上党地区,也有一段长城,西起沁水和安泽两县交界处的马壁村附近,沿两县界山之脊向东延伸,至沁水十里乡东峪村旁的宇峻山,然后沿高平北部的发鸠山、丹朱岭、朗公山、金泉山山脊延伸,入陵川,沿关岭山、马鞍壑一线继续向东,入壶关县,经树掌镇神南村和鹅屋乡东土池村一线延伸,再经辉县南寨白岸泉村、林州茶店横岭西过淇河与波兰掌长城遗址相接,在晋城范围内的这一段叫“百里石长城”上党天下脊,战略要地,在“三家分晋”后更是纷争不断,也有了赵上党、韩上党、魏上党之说。赵国大约占据潞水流域,魏国占据少水流域,韩国占据丹水流域。战国初期,赵魏两国的分界线就是百里石长城所在。战国后期,秦国已控制了魏国的河东地区,韩国则占领或用土地置换赵国上党的潞州一带,高平境内的百里石长城为韩国拥有,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后,百里石长城则为赵国拥有。长城不仅是国界标识性城墙,更是军事防御性城墙。赵中后期,一直到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前是东方六国中唯一和秦国抗衡的国家。更有时间和精力来处于南部边界纷争的国土上建长城,石城所在地成为其西南边陲重要军事战略要地。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说明此时石城属赵国所有相吻合.这也是石城位于赵南长城内部(赵国腹地)的原因所在。

写到这,不难会发现一个问题,既然石城是赵国西南边陲重要军事重镇、淇河在当时水量很大,隔河防御手段很重要、淇河北边才是赵国的腹地及都城所在,为什么石城要建在淇河之南?读《中原文物》2011年第一期的《汉万石君族系与祖地研究》,作者张新斌(信阳师“万石君”石奋家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石奋家族相关的先秦诸支石氏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从而确定东周时期卫国石氏不仅分布时段较长,内容较为丰富,而且还应该是中华石氏的主支脉系。卫国石氏不仅是汉万石君家族的直系祖根,曾属于赵国所有的石城,也应该是卫国石氏封邑以及中华石氏的祖根地。石姓始祖公孙碏,字石(其后人以字为姓),春秋时卫国大夫,他大义灭亲(此成语的出处)护国建奇功,为当时在卫国主政的三大家族之一,并传承达200余年,在东周时期卫国卿士均有封邑,当然了外姓封邑多处边陲要地,根据张新斌的分析,林州的石城就是石氏的封邑所在,并以姓氏“石”为封邑名,其家族经历了“卫”“晋”“赵”等国别,再后来《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云:“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这和林州石城同时期的国别正好相符。石城的建城史也应该在公孙碏大义灭亲前后,也就是公元前720年左右。而卫国当时的都城是朝歌(今淇县),在石城东南方向,淇河之南,因此,这就是石城位于淇河之南的主要原因。此后石城一直在卫国管辖范围。

自商朝以来 ,北方出现了以狩猎为主非华夏族狄人,分长狄﹑赤狄和白狄,赤狄又称赤翟,春秋时诸部活动在今山西东南(长治﹑晋城地区一带)堪称盛极一时,建有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族方国,屡次越太行山袭扰中原,甚至“伐邢灭卫”,公元前661年荧泽之战卫懿侯被赤狄所杀,卫都朝歌(今淇县)被攻破,卫仅剩五千遗民寄居他国,后在齐桓公帮助下才复国续存,国都再没建在黄河故道(今卫河)之西。经此战,狄人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燕国以南的大片土地。《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赤狄最后一支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石城所在地成了晋国土地。这也是林州有翟阳山、翟河原因所在(狄同翟)。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之后三年内,赵简子(晋国六卿之一,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此时之后石城所在地成了晋国六卿之一的赵卿的势力范围。为后来成为赵地奠定了基础。

石城作为卫国大夫石碏封邑,经历了卫、狄、晋、赵。后归于秦汉大统,做为东周列国边塞之城渐渐地失去了其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世人所遗忘。

林州所在地的历史最早记录写为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根据是《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又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北略”向北攻占;“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河”黄河;“黄华”指林州的黄华山,证据就在这。中山、房子、代、无穷、河都是河北省、山西省北部一代,说“黄华”是黄华山有点牵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黄华盖西河侧山名.”所以说成林州最早记录公元前307年有争议。(文中提到赵南长城建在公元前333年和公元前307年,那么石城的长城也应该在此段时间左右),再往下就是《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了,当然了关于石城在何地也有不同意见,一是林州市五龙镇泗沟,根据是有元王志真《重修灵泉观碑》“史魏川,石城谷,灵泉观”,石城(阳和村)应该位于石城谷不远;二是林州市五龙镇城峪,根据是西流水为野猪泉水,水出东大岭下。虽有争议,但它都位于林州之内。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成了有史以来林州最早确切记录。

波兰掌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村子不大,八百余口人,目前已有3位北京大学学生,20位研究生,3位博士,本科毕业生90人左右。曾记否,史在脚下!

注: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刘小亮,初、高中时在林州市横水镇上学,虽然苦点,但回忆是满满的,平时不善写作,语句多有不通,请同志们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增午:《豫北长城遗址的探索》
赵都中牟林州说再引关注
清漳河居然流到武安了?如何理解郦道元说“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史学考证】《史记》中的“石城”并不在林州
比八达岭还要早1000多年的长城,如今状如长龙纵贯南北
走进石城古村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