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457期:父亲和他的房子【李冬梅】

从旁人口中得知我偶然写些文字自娱,父亲颇有些骄傲,以至于有次认真地对我说:“啥时候你也写写我的一生吧。

得到父亲的拜托,听到父亲不露声色的夸奖,我颇有些受宠若惊。从小到大,平庸普通的我,的确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让父亲在旁人面前挺直过腰杆,反而让他为了我上学的事,操心受累。

父亲一辈子只是个农民,从来没有仼何“丰功伟绩”。他平凡普通,只是中国成千百万个劳动者中的一员,渺小如沙。可在我的眼里,父亲伟岸如山,深沉似海,他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是付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沧桑的一生。

我不知道父亲是有心地这么一说,还是无意地那么一提,我知道以我的拙笔,是写不出父亲人生沧桑的辉煌,但我很想用我浅薄的理解,去致敬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

从我开始留心观察父亲后,我的心不止一次地被莫名感动、震撼。

记忆中,那个曾经健硕壮实的父亲,如今却显得瘦削苍老。那天,天出奇地热,中午,父亲放羊回来,一进门,便脱掉满是汗渍的上衣,坐在水池边冲洗。我看到父亲黝黑的脊背上,肩胛骨凸起,浑身没有多少肉,而且略显驼背。这就是我的父亲,生活的重担,不知什么时候压弯了他挺拔的身躯。

我忽然有些哽咽,给父亲盛好饭之后,便走出院子,想在外面平复一下自己起伏的心绪。

院子的西边是家里的老屋,这片地是小叔的宅基地,工作在外的小叔不打算在老家盖房子,所以老屋一直没有被拆,孤零零地立在那。

看到老屋,我忽然想到了父亲。父亲的一生,似乎一直都在为房子付出,前前后后,他总共盖了四次房。

第一次盖房我没亲见,只是听说。小时候,家在我印象中就是那间温暖的窑屋,一如北方丘陵地区大多数农村一样,人们都喜欢居住在沟里,也许是为了傍水而居,抑或是为了能就坡挖窑而居,反正家家至少都会有一孔窑洞。

那时家家都不太富裕,要盖一座房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当时扎地基需要的大青石块,都是父亲一车一车从远处运回来的。当时还发动大姑父二姑父一起来帮忙,更不用说那一砖一瓦,一梁一檩。忽然想起书上那篇《台阶》的文章,为了砌一个新的台阶,书中的那位父亲,如蚂蚁运食般一点点准备,一点点储备。印象中家里的确有一座土房,可我记忆中,好像喜欢跟着奶奶一直住在窑洞里。

居住在沟洼低处,水资源的确富裕,家门前就是一条小河。那条小河,不知给贫瘠的童年带来多少难忘的欢乐。住在沟洼低处,吃水洗衣的确方便,有的人家随便在地上挖个坑,就会汩汩冒出泉水,根本不需要每天挑水。可住在沟洼低处,不方便的是屋里终年潮湿,每逢连阴天气,屋里都会渗出水来。

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打破了“大锅饭”,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有了奔头,人们不安份的心也蠢蠢欲动,想到住在沟底的种种不便,于是就想着搬到高处去住。村里统一规划,家家分到了一块宅基地。

那时农村盖房子还不时兴楼房,基本还是土墙瓦房。虽说泥土遍地是,可盖房用的砖石瓦片、檩条梁木、石灰水泥等,着实也是一大笔不小的开支。更别说一起三间,家里积蓄不多,一分钱恨不能掰开花。

父亲本身就是木匠出身,平时农闲时,就和同宗的叔伯兄弟,四处给三乡五里的人家盖房。如今自家盖房子,匠人工钱都好说。尽管这样,父亲还是能省则省,能自己干的决不用匠人。

盖土房其实不复杂,挖好地基,夯实地面,扎好根脚,砌好砖墙,往上就是用土和麦草和成泥,一截一截往上垛成墙。

那时,一忙完了地里的活,父亲就和母亲忙着拉土,撒上麦草和成泥,然后一截一截垛墙。垛墙是下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好在父亲是盖房子的熟手,给别人盖了那么多房,现在给自家盖那会害怕下力气。

不过土房唯一麻烦的,就是得等那泥墙干了之后,才能接着往上垛,最后才能上大梁铺檩条,摆瓦起脊成房。一截墙一截墙,干些天停些天,也不记得盖了多长时间,反正三座大瓦房盖好了,上房一座,并排两座,院子宽敞了,能栽上两行梧桐树。村里左右两排,中间一条街,比起原来这散一户,那窝一家整齐多了,像样多了。

也许第二次盖房子花光了家底,加上我们姊妹几个渐渐大了,上学需花钱了,父亲除了家里分的十几地,又承包了十几亩地,和母亲终日在地里辛苦劳作。种庄稼,卖粮食,一点点攒着家底。

改革开放的春风,渐渐吹开了人们生活的幸福之花,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慢慢有了提高。原本敞亮的大瓦房开始落伍了,洋气的两层楼房成了农村盖房子的新宠,周边不少村子都换成了气派的楼房。

腰包渐鼓的村里人也不甘落后,开会商议后,决定重新规划,把土房变成楼房。

父亲不得不做出第三次盖楼房的行动,尽管这几年辛苦种地,攒下了几个钱,可楼房远远比土房“烧钱”。土不花钱,砖全靠钱买;麦草不花钱,钢筋水泥全靠钱买;自个力气不花钱,盖房工钱全是钱。

父亲精打细算,为了省钱,拆掉旧房的砖头、木料都不舍得丟,能用的全不浪费。父亲和母亲花了不少功夫,把旧砖块刮得干干净净的,旧木料收拾得清清楚楚的,旧瓦片整理得明明白白的。

条件好了,自然一切水涨船高,盖房的花销也一路飙升。光盖房的工钱,不比前些年几百块上千块就可以,现在动不动就得几万十几万,父亲自己干不动了,只能包给人家。除却工钱,盖房所需东西的物价,也跟着上涨。那些日子,对于父亲来说,睁开眼就得盘算着怎样省钱,怎样花销。

第三次盖房又一次花光父亲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楼房终于盖好了,父亲也累得蜕了层皮,瘦了许多,老了许多。

原本想这是最后一次盖房了,父亲总算可以停下来歇口气了,谁成想世事难料,第四次房子的坎,又一次横在了父亲的面前。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人开始纷纷涌向城市。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把孩子送往城里上学是头等大事。上学就得有房,在城里买房子也势在必行。村上不少人家,为了孩子上学方便,纷纷在城里买了房。

弟弟的两个孩子正好到上学上幼儿园的年纪,总租住别人的房子也不方便,何况要强的父亲也不希望孙子受委屈,于是年过七旬的老父亲拿出全部养老的钱,资助弟弟买下将近七十万的三室二厅的住房。

父亲的倾囊相助,只是帮衬了一部分,买房不仅借了些钱,还贷了些款。看到弟弟还贷吃力的艰难,七十多岁的父亲辛苦了一辈子,终不肯停下来歇歇,还一再坚持放羊攒钱,希望减轻一点孩子的压力。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劳,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苦累。

从盖房到买房,我不明白父亲的魄力从何而来,我只知道那一分一亳,都是父亲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早年承包十几亩地,近年又喂养几十只羊,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粗糙的双手一到冬天,都会裂开,原本挺拔的身躯如今也弯曲了不少。

我经常想,父亲对子女、对孙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而我们又为父亲做了什么呢?每次回家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心里不由得一阵酸楚、愧疚。

我也常想,从小土屋到瓦房,再到漂亮的楼房,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垒出了宽敞的家,更垒出了明亮的未来。这就是父亲的建房史,更是新时代所有农民的奋斗诗。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父亲用他一生的奋斗,让我明白父母对孩子拳拳之爱,从来无底线。

父亲一肩担的是生活,一肩挑的是关爱,哪怕再苦再累,他也从没停下奔波的脚步。他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载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作者简介】:李冬梅,网名坐看云起,文学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章抒写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俺家房子的变迁
房子
那幢红瓦房,是父亲一砖一瓦亲手为我盖起的婚房
花甲之年忆家史(3)/王生碧
从茅屋到楼房
深圳这样的房子房租最低,我感慨:家里有楼房不住,来这儿住瓦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