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晓坡专栏」:秋收

秋天的美景色彩斑斓,
秋天的喜悦五谷丰登,
秋天的故事精彩纷呈,
秋天的情怀与世无争。

北方秋季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大多种在收成好的大块地里。大豆、谷子、棉花、高粱、花生、红薯、芝麻等作为辅作物,一般种在离村稍微近一些的便于管理的小块地里。秋天到了,红的、黄的、绿的、黑的、白的,各种农作物晾晒在一起,绘就了一幅秋日丰收图。

对于农民来说,秋收是最重要的,种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喜悦。

小时候,我家和爷爷、大伯家的地总共有十五六亩地,按人头算分开播种,仅是收割的时候一块干,粮食还是谁家的进谁家的仓。爷爷是个种地老把式,当过生产队长,土里刨食一辈子,论种地,村里人还得给爷爷竖个大拇指。

八十年代末,虽然我家已经买了三码车,爷爷依旧保留牲口耕田的传统方式,一头骡子,一架马车,一套犁耙,给我的童年留下深深的记忆。

爷爷是个要强的人,虽说是一块收秋,但爷爷为了能早些收完玉米,经常和奶奶一起提前两天把他的玉米先收一部分,尽管不太成熟的玉米会减产一部分,但这样就能给我们的秋收工作减轻一些负担。爷爷总是这样,种地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自己能干的事绝不麻烦儿女。现在想起来,爷爷佝偻的身子赶着马车的背影,不谙世事的我总以为那是悠闲自得,却不知那是岁月的沧桑。那看似很酷的“嘚儿、驾、哇哦、吁”的口令,喊出了人间烟火气,却不乏对生活的无奈。有时候淘气的我也学着爷爷喊上几嗓子,却不想差点惊了骡子,要不是爷爷及时制止,险些闯下大祸。最舒服的时候是傍晚时分,收秋回来的路上,躺在装满玉米的马车上,听着“咯噔咯噔”的马蹄声,瞬间抹去一天的疲惫,再啃上几口小姑从地里给挑拣的甜甜的玉米杆,别提多得劲儿了。

小时候收秋还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干,还好那时候放秋假,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全上阵,骡子车,三码车统统用上,有割的,有掰的,满地都是人,那场景好不壮观。天真的我总以为大人有使不完的劲儿,割倒,剥皮,装袋,上车,拉回家还要拔到房上晾晒起来,这一套“流水线”干下来,他们连喘口气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舍得多歇一会儿。就是我们小孩子们没有耐力劲儿,每到太阳快落山时,本该抢时间把玉米装上车,我们却满地找促织和扁担(尖头蚂蚱),抓起来用狗尾草把它们穿成串。黄昏的玉米地里,我们跑着,抓着,笑着。大人们吵着,骂着,干着,夹杂着骡子的哼哧声和柴油机的轰鸣声,是一天中秋收的最高潮部分,因为要抢在天黑之前把玉米收回家,有时候大人会强制性的没收我们的“战利品”,逼着我们一块装车,我们也会找各种理由偷懒,不是说喝水,就是说尿尿,还有我最奇葩的理由,至今仍是笑谈,我竟然说:“你们干活,我给看镰!不能让别人把镰偷走了。”理所当然的受到了爹的骂娘和打屁股的“厚爱”。就这样,在嘈杂的叫骂声和激烈的装车声中,在忙忙碌碌换来的腰酸背痛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最辛苦的是娘,回到家还要给我们做饭。记忆中,虽然是用蜂窝煤炉做饭,但娘的手脚很麻利,动作也很快,一波“洗、切、煮、捞”的操作下来,常常在我们洗完手脸不久,一碗热气腾腾的菜叶鸡蛋面就端到了饭桌上,不过作为老大的我还不能吃,我要端起一碗面条去敬一敬老天爷,感谢老天爷的保佑,感谢赐给我们的大丰收。敬了老天爷,我还要把面条放在篮子里,给爷爷奶奶送去。吃完面条,娘还把我们抓的促织和扁担择洗出来,在锅里干炒一番,撒上少许盐,一家人围在锅边,美美的享受我们的“战利品”,那种熟悉的咸香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让人甚是怀念。

晚上,在我香甜的梦里,我有了像孙悟空一样的超能力,顺着手指向玉米地里吹了一口气,那些大大的玉米棒子就乖乖的排着队飞到了我家的房顶上,不用爹娘辛苦地收割了,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跑着玩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我给爹娘说:“我要去学习孙悟空的本领,回来帮你们收玉米。”得到的回复是:“行,不过,今天先把地里的玉米收回家,明天再去学吧!”如今想来,甚是可笑,如果我真的有了孙悟空的本事,还用种玉米吗?直接变一大堆不好吗?

最难弄的不是收,是清理玉米秸秆。那时候,收完玉米,除了一小部分给羊和牛马当作饲料外,其它的大部分秸秆在地里晾晒几天,等没那么沉了,抗玉米杆大军就把它们扛到了田间地头沟边。有时候为了抢个好地方,早早就把湿秸秆往外抗,因为如果晚了还得往高处垛,那将更加费力气。这些秸秆堆在路边,等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人给点上一把火,大火弥漫的浓烟充斥着整个田野和村庄,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取代了疲惫和睡意,换来了无尽的秋夜。焚烧秸秆不但污染环境,还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真是百害而无一利,可那时候的农民不能接受秸秆还田的政策,说祖祖辈辈没有那样种过地,害怕播到有粉碎秸秆地里的小麦不能发芽,又费钱又影响收成。于是,在月黑风高的夜晚,禁烧人员下了班,我们又进地抗起来像死猪一样沉重的玉米杆,不过要抗到几百米远的深沟里,而且不能用车,怕动静太大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个晚上,玉米杆的碎屑挂在你的头上,揦着你的脸,从你的领口钻进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夹杂着扎人的汗水,或许还有无奈的眼泪,弄得你全身刺挠,痛苦难耐,简直让人生无可恋。

随着岁月的流转,年迈的爷爷把地分给了爹和大伯,我们也渐渐长大,所以就不在一块收秋了,各干各的,结束了十几年的合作生涯。我家就我一个男丁,虽有三个妹妹,但明显劳动力不足。秋收和麦收一样,也要抢着收,每到收秋,俺娘就从小姨家搬救兵,小姨、姨夫、表弟等人开着拖拉机就来了,如果赶上刚下过雨,车不能进地,掰下来的玉米还得一袋一袋往外抗,七八十斤的玉米穗压得膀子生疼,气得表弟直喊:“这活真是要命哩,明年不来了。”可来年还是在小姨的劝说下,奉命而来。妹妹结婚以后,妹夫也加入收秋大队,迫于面子,只能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还得干劲十足。亲爱的读者,你们那里的农村是不是也把女婿叫来帮忙?是否会觉得干活时养儿子不如养女儿?此问是否不妥,请权当一玩笑啊!

如今,农民种地都实现了机械化,就像是真有了孙悟空的超能力一样,分分钟钟就收完了一大片儿玉米,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秋收工作。现在响应政府秸秆还田的号召,不但省时省力,还给来年的小麦带来了肥沃的养料,真是百益而无一害。然而,人们的餐桌上虽然是丰盛美味的食物,有了日渐肥硕的身体,却没有了当初强壮有力的魂魄。就在昨天,我和老婆去帮岳父收菜地里的玉米,虽然只有三分地,却累得我腰疼了一夜,老婆也被玉米弄得过敏了,浑身痒痒没有睡好。如果这点活儿放在过去,那还不是小菜一碟,究其原因,值得深思。

秋天,这个多彩的季节,虽然有苦有累,有喜也有悲,但总体说来还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富足的生活,在这和谐的时代,用秋游给秋收增添了无尽的美好!

秋天,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作者简介】:王晓坡,河北邯郸人,40岁,自由职业者,爱好旅游摄影和写诗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外秋收和国内有啥不一样,玉米直接脱粒收割,秸秆还田
故乡明月念愁心
【专栏特刊】王春莲|秋收(辽宁)
秋收玉米
2018年秋收
今年的玉米都收完了没有?算一算每亩能挣多少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