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的岁月》韩元昌、崔有德

难忘的岁月

口述韩元昌(退休教师)

整理崔有德(退休教师)

一九六〇年二月十一日上午,春寒料峭。我刚到学校,教导主任史章启对我说:“元昌,带着你班学生到村北路口等候,有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的民工要过来,你和学生一块站在公路两旁鼓掌欢送。”

在村北等了一会儿,修渠的民工就陆陆续续地从南边过来了。有茶店、临淇、泽下公社的,也有我们小店公社的。他们大都用锨或镢挑着铺盖卷,迎着寒风,步行前进,也有少数推着小胶车的。我们热烈鼓掌,高喊着“手牵漳河回家乡,定叫山河换新装!”、“苦战五年,幸福万年!”等口号,欢送了一队又一队。

后来,学校领导开会回来布置说:“教师要轮流到工地劳锻炼,为兴修利做贡献,一替一个月。”我是第三批,正值农历六月。

当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还没有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祖母已九十岁了,我身体又不好,母亲想请领导给我调到第四批去。我想着差没二派,求领导调换太丢人,早早到渠上做贡献是很光荣的!见我意志坚定,母亲于是帮我包好铺盖,送我走出村庄,并嘱咐我在外要好好干活,不要挂念家中,她会照管好年迈的祖母。

烈日高照,土地龟裂,禾苗无精打采。我挑着铺盖卷急匆匆赶路,热风回荡在耳边。远路没轻载,开始还轻松,后来脚步越来越慢了。一天步行80里,汗水湿透了衣裳。天黑,我赶到任村住下了。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挑着行李离开。又走了40多里,到南平村教师营报到了。按照领导安排,早到的身强体壮的教师已到渠线上游的生产队插队劳动,我们这一批新来的以及年迈体弱者留在教师营。

午饭后就上工了。

当时的组织编制是营连排班,行动军事化,起床、上下工听吹号。中午送饭,吃在工地,晚上回住地吃饭。饭后参加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林县十年九旱水缺贵如油的县情,了解兴修水利改变林县面貌的紧迫性,重要性。当时的两首歌谣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旁。

第一首是:“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首民歌道出了林县人民解放前生活的苦难,揭露了剥削者的罪恶。另一首是:“清水到处流,渠道网山头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走的林荫道,两旁赛花楼;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不缺吃和穿,不怕灾年头;生活日日好,山区人民永无忧。”这首新民歌描绘出了林县发展的美好远景,出自县委书记杨贵编写的《人民公社造山河》。如今,这些远景展望已经都变成了现实。

 

我们的工地在青年洞西大约三里的漳河边的总干渠上,劳动任务是抬筐出渣和打炮眼。

当时,五十四岁的林县一中校长孙履如和我们一排。他头发花白,脸色白里透红,身材魁梧,膀阔腰粗。

孙校长精力充沛,最能吃苦耐劳。和他抬筐出渣,他在后边总是不停地催促:“跑!跑!跑!”我在前边就不由自主地跑起来了。倒渣的时候,他动作十分利索,左右手各握两边的筐绳,弯下腰用力一抖,筐内的石渣便倾得干干净净。

考虑到孙校长年迈,我总想照顾他一下。有一次抬筐起身时,我趁他不注意,把筐绳往我这边移了半尺。被他看见了,他硬是又把绳子拽过去。我争执不过他,只好抬起筐就走。后来,我提出换换位置,想抽机会把筐绳拉得靠近我一点。可是他不肯,说是怕我在后边“捣乱”。他还说:“老手旧胳膊,一手顶十个。”半天时间,我们抬了95筐,往返有50里路。

还有一次,他被脚下的碎石绊倒,碰在了一个豁口的石头上,腿受了伤。他不顾得揉揉,立起身继续一溜小跑。打炮眼时,大家都怕跟他做搭档。因为他从不扶钎,只管抡锤。他把所有的劲都用在锤顶上,万一砸偏了,砸到手上,那可吃不消。

他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铁锤砸偏了一点,砸出一块钎花,溅到他的小腿肚子上,他弯身去掉锯齿状的钎花,鲜血直往外喷。我急忙叫来卫生员给他包扎。

“孙校长,您休息一下吧!”我心疼地说。

“不要紧。”他一边说就又抡起了大锤,完全不像一个受了伤的人。

每半天,中途休息十来分钟。每到此刻,孙校长总是说:“来,冒冒烟。”他吸的是二角五分钱一盒的黄金叶,每人递给一支。大部分人都不吸他的,因为当时是凭证供应的。

有天上午,我们正要休息片刻,红旗渠指挥部的马有金县长从渠首朝我们走来。他每天总是在大家上工之前到达工地,沿渠线巡视检查安全,验收质量,还不时地在这个工地上抡几下锤,那个工地上抬几筐渣。大家都知道马县长是个劳动能手,工地上的活,他样样都会。

我们都热情地给他打招呼,围上前去,给他拉话。一位手握大锤的小青年喊到:“马县长,抡一下大锤吧!”马县长也不推辞,接过了大锤。另一位小青年一本正经地扶住了钢钎。马县长抡起圆锤,用力朝钢钎砸去。只打了两下,钢钎就飞出去了。大家都笑了,马县长也笑了。

小青年仔细一看,钢钎断成了两截,一截留在钎眼里,另一截落到了地上。原来,岩石太硬,马县长力气又太大,用力过猛了。好在有惊无险。不知是谁说道:“这钢钎也太不结实了!”

“好哇,一根钢钎变成两根了!”另一个打趣道。工地上充满欢快的气氛。

在大家的笑声中,马县长又到东边巡视去了。

渠线在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车上不去。民工们把修渠的材料一袋一袋从沟下背上山去,绕过来,转过去,不知要上多少个“之”字形的路,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后来,发明了空运线,功效提高了许多。

一次,空运线断了,一桶水滑下去,下边有人想拦截但没有成功,而且还受了重伤。当天晚上,公社领导召开安全会议,社长史炳福说:“不管金桶银桶,你只管躲得远点。”(这句话距今六十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强调上工必须戴安全帽。当时,工地上流传的顺口溜是“红旗渠上三件宝:手套、垫肩、安全帽。”

劳动之余,有人搞发明创造,用红胶泥捏一个烟袋锅,找一段核桃木从中心通透,按上烟锅,去山上找些干柿叶、干扁豆叶,揉一揉,做成烟丝,装进烟锅,用火柴一点,吧嗒吧嗒吸了起来,神气极了。于是,大家立马模仿起来。不会吸烟的也学了起来,说是可以“提神聚气,饿了吸袋烟,赛过活神仙。”

夜里睡觉,跳蚤骨蠕蠕来袭。赶紧伸手去捉,只听“嘣、嘣、嘣”,眨眼间就都逃之夭夭了。和它斗智斗勇,干脆躺下不睡,静等它再来时捉拿,可它就是不来。刚迷糊住,又是一阵蠕蠕,急忙开战,它却又不见踪影了。

老天继续和我们作对,旱情越来越严重,一滴雨也不降。秋播小麦,没有墒情成了大问题。我们被旱魔威胁着,盼望着早日把漳河水引进家乡,浇灌那干裂的土地。

天大旱,人大干。大家在劳动中互助协作,摸索、交流提高工效的经验,进展快速提高,工地上到处捷报频传。

就拿打炮眼来说吧,我们从岩石的缝隙间掏出红土胶泥,装进炸药,缝隙越大,装的药越多、爆炸力也越强。放小炮炸出的洞穴,经过处理,改成洞室,装上炸药,安放雷管就变成了大炮,“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地裂,烟雾弥漫,那凌空凹凸的山嘴,倾刻间便坍塌下来。那烟雾腾空而起,越变越大,越升越高,像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

我在工地上干了100多天。回来的那天早上,伙夫发给两个黑馍叫在路上吃,可是没走多远,就被我报销了。我沿途买了八碗面条汤,走了一百三十里路,终于到了家。回到家,我先去看奶奶。昏黄的灯光下,她脸色浮肿,眼睛瞇成了一条缝,我的眼禁不住簌簌地落下来了。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弹指一瞬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抚今追昔,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六十多年前的往事,犹如发生在昨天,清晰可见。

太行山上嘀嘀的军号声,劈山开渠的隆隆炮声、钢钎铁锤的叮当声、小推车的吱扭声总是萦绕在耳畔。那蜿蜒在“之”字形羊肠小道上的运料队伍,似一条条长蛇,常常在我眼前出现。你看,平易近人、能官能民的马有全县长正沿渠线巡视朝我们走来,他的笑声如洪钟一般;和蔼可亲的孙覆如校长正和我一块抬筐出渣,抡锤打钎……这不是梦吧?

往事如画,心血构思蓝图,汗水化作丝线,十年穿梭,万里行程,织画成蓝色绸缎;往事如诗,锤钎锻造对仗,炮火炸出平仄,千人吟诵,万人唱和,演奏出无私奉献。我骄傲,我曾在红旗渠工地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我自豪,在千军万马战太行的队伍中有我矮小的身影。

熬过寒夜的人,才会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吃过黄连的人,才会倍感甘蔗的甘甜;亲身经历修建红旗渠的“官兵”,深知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是创业渠,是生命渠,是丰收渠,是幸福渠。

今天,红旗渠和林州人一道迈步跨入了新时代。年轻的朋友们,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呀,我们饮水要思源,要懂得前辈创业的艰难。只有读懂昨天,才会珍惜今天。我相信,你们一定会高举旗帜,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崔有德,祖籍桂林镇东油村,自幼酷爱文学,退休前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期间,多次获国家、省市征文及优秀辅导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征文】白青年丨向前!向前!! ——岳水旺夫妇的红旗渠情结
红旗渠的故事
红军团长在河南种地8年,毛主席命人亲自接回北京,吓坏当地县长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中国诗歌报临屏诗创作十室第十六期作品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