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旗渠礼赞》房海林

(苏世一摄影)

我没有修过红旗渠,对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与壮烈,没有直接的体验,所以一直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赞美红旗渠的文章。不过,我有过与修建红旗渠相似的亲历,比如拢锤打钎、凿石开山、抬石砌岸、爆破凿洞等等重体力劳动,也曾经历过六十年代吃糠咽菜饿肚子的时光。这些亲历风虽不能与修建红旗渠相提并论,但从中也能体会到林州人民战天斗地,修建红旗渠,治穷致富的艰苦历程和伟大创举,更能体会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通水五十年了,她的作用被历史所公认,由她而发生的变化举世瞩目。红旗渠是伟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精神更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她致所以伟大,是因为她不仅工程浩大,万分艰巨,而且是人们饿着肚子,缺衣少食,物资十分匮乏的最困难年代,勒紧腰带,齐心协力,用精神和毅力铸成的,举世公认的“世界奇迹”。

走进红旗渠展览馆细细品味,翻开林州史册认真研读,一行行文字,一篇篇史稿,一幅幅图片,无不震撼人心;林州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找水、引水,世代被缺水干旱围困的辛酸历史,世代为脱离水荒而奋斗不止的悲惨经历,无不让人淆然泪下。除非你是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雕塑之躯,你才不会感动。林州历史上就是一个依山石为主体的太行山而建的,世世代代与山石打交道,在潜移默化下,林州人也印入了像太行山石头那样的坚韧性质,烙上了太行山那样坚定不移的品格印记,滴水如油,世代奋斗不息,抗争不止,穷困却不潦倒,人穷志不短。在新中国解放前,林州人与水奋斗的历程可圈可点。可是为什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呢?一句话,是没有一个带头的支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本来就苦度时日的林州人民,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林州人那种不屈的石头性格,在贫穷和饥饿面前,不等不靠,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在缺粮、缺钱、缺物资、缺设备、缺条件的万千困难面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林州人齐心协力,“顶风而上”,引漳河水上太行山入林州大地,历经10年不懈的苦战,硬是在坚硬险峻的太行山腰开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给枯燥的太行山系上了一条银色飘带,给无声的山石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点缀于太行山怀抱及其平原丘陵之间的50多万亩干渴的土地,享受到了久盼的甘露和解渴的快感。林州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世代梦想。因修建红旗渠而打造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中国精神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红旗渠的名子,名符其实。1960年,庚子年正月十五,一场声势浩大的会战吹响了进军的冲锋号,从全县各个生产队动员而来的10万民工,推着小车,推着自备的粮菜、锅碗瓢盆,背着铺盖,向着太行山集中,炸响了开山的炮声。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出一股撼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向着贫困挑战,向着饥饿挑战,向着大自然搏斗,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物献物,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到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再到1969年,10年奋战的卓越,纵横于山石田野村庄间的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全线竣工,总长3000里。红旗飘扬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歌声回荡在千里渠线。拢锤打钎的铿锵声,象古筝那样高吭,开山的炮声,震荡寰宇,人海的大会战,是毅力的大比拼。在悬崖峭壁之上,没有路,甚至连着足的地方都没有,民工们攀缘着从崖缝中伸出的枝蔓,寻找立足点,腰系绳索,在飞鸟栖身的巢穴里,打眼放炮,劈岩凿洞,如展翅的雄鹰,飞翔在百丈高空。坚硬的红岩石,在比它还要硬气的饥饿的汉子和铁姑娘面前,驯服地任人裁割,在高山崖壁间,随弯就曲,遇沟架桥,遇山钻洞,渠线在交响乐的伴奏下,一寸寸,一尺尺、一米米地长长,长远。成千上万的民工们到那里去找住地呢,搭席棚,挖土洞,睡崖穴,连工程指挥部都是几张苇席搭成的。缺粮没菜,忍饥苦干。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冒着刺骨寒风,靠着最原始的劳作方式和土法工艺,硬生生在太行山腰划出一条蜿蜒弥长的银色长河,8米宽的渠,8000分比一的坡度,漳河水乖巧地向远方流荡,流向世代干渴的林州大地。水在宽阔高大的渠墙内悠闲自在地倘佯,静静地,生怕打碎倒映在水面上的山影树像。虽然无声无息,却尤如万马奔腾。为了它,林州人耗费了十年汗水与心血,为了它,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投工5611万个,投资1.25亿元,其中有7875万元是全县贫苦农民自己累计投入的。劈开240多个山头,跨越270多条沟河,开凿211个隧洞,修建151座渡槽桥梁,共计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这些枯燥的数字中饱含着血肉灵魂,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她们的生命与鲜血把红旗染得更红,她们的血肉化作丰碑矗立在红旗渠岸,赋予五谷丰登的勃勃生机。

(苏世一摄影)

如此宏伟壮烈的水利工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她的伟大,不可否认的“人间奇迹”。唯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将平凡变成伟大,才能再次证明毛泽东的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横水东赵村,这个只有一千多口人的村子,当年曾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青壮劳动力都修建过红旗渠。攻克青年洞,全县抽调的300名青年勇士中,东赵村人就占百分之七。据曾经开凿过青年洞,现在已近80岁高龄的纪计成说,在人们最饥饿的1960年春天,东赵村的纪收仓、纪太山、纪长吉、纪计成、纪文恩、纪新顺、纪阳全等七名20岁刚刚出头的青年被选到青年洞去攻克最关键的“碉堡”。怎样在一毛难存的悬崖峭壁上开辟战场,指挥部下达重赏令:“谁敢腰系绳子吊下悬崖去开路,红薯面糠尽吃”。饿急了的纪收仓,自报奋勇,“饱餐”之后,用绳索从崖头吊下去,勇敢地攀登在光秃秃的山崖上,手持长杆,一点点地为后来人找寻落足作业的地方,下边的人不但为他捏了一把汗,更为他的勇敢而叫好!虽然老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谁又见过重赏的法码是如此沉重,一个用红薯面做成的糠饼子,就能激发出无坚不摧的勇气的力量。

红旗渠就是一座丰碑,好的故事,好的精神,时刻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相信,被她感动和激励着勇往直前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千千万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哲理,每个人都懂得。老一辈人的血和汗、苦和累,饥和寒浇铸成不朽的丰碑,凝聚出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眼下,老一代修渠人渐渐地离开,还健在的修渠人、护渠人,早已牢牢地把红旗渠装入心中,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的下一代传人们,也还能很好地去传承好,弘扬她。但是,我心中时常会蹦出一种隐忧:红旗渠的创举,红旗渠的苦难、红旗渠的精神还能被更下一代、再下一代人所铭记吗?这是一个未知数。由此而看,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和传承,不但是各级党委、政府宣传舆论机构的事,而且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要让红旗渠的第三代、第四代人、第五代人,甚至更远,都能一代代地永远传承下去。那些修渠之前林州人缺水的苦难、第一代修渠人的艰辛、红旗渠精神传承中的激励、红旗渠的英烈们的动人故事、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应该让她写入中小学的教课书,让青年、少年人都记住她,传承她。(作于2015年4月)

【作者简介】:房海林,退休闲人,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没有笔名,没有网名,唯有真名。学识浅薄,生来愚钝,虽努力学习诗词格律,然长进不大,偶尔凑合几句,自觉难入大雅之堂。爱好文学,长于写实,欠缺浪漫,谨守“谦虚、低调、诚实”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精神:“敢拼”人生,红旗渠为什么能激励全中国?
红旗渠游记(原创)
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要是现在修得多少年?
敢叫日月换新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