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城”在哪儿?》刘小亮

林州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林州(原林县)历史悠久,夏时属冀州,商为商都畿内陆(直接统治地区),西周属卫,春秋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是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又后属赵国。秦时属邯郸郡,汉置隆虑县属河内郡。

上中学学文言文《将相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里边有“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之句,“石城”注解为林县西南四十五公里,幼小的心灵感到十分欣慰,家乡林州也被写入教课书了(虽然只是一个注解)。《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括地志》:“石城在林虑县西南九十里”。那么石城在我们林州什么地方呢?

《水经注·淇水》载:“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枷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涝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径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径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禁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径朝歌县北’”。

淇水又径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那么此处罗城指的是什么地方?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筑鼎足三罗城。《寰宇记》“共城县(今辉县)治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东之所,内有南罗、中罗、北罗三城,各相去六七里”。《辉县志》“有平罗村,在县西北六十里侯赵川中,盖罗城遗址”。侯赵川又名侯兆川,俗称盘上,是南太行山中难得的一块小盆地,包括辉县南村、西平罗、南寨、沙窑四个乡镇,是淇水的源头所在。现在西平罗乡中的西平罗,南平罗,中平三村应该是上边所说的三罗城。“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淇阳川是进入淇阳地界的界川(如同前边的南罗川)(“川”出自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就是今天的进入林州(临淇镇)的地界。“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此时淇水所经出现石城,淇水流经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西流水注入后,又东径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说明淇阳城以前有冯都垒),淇阳城位于今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根据王买金的《林州村名溯源》,淇阳城民间俗称“郎城”,西汉末年,邯郸人王郎在此屯兵筑城得名,后因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淇水位其南(阳)”之意,改为“淇阳城”。《隋书·地理志》:“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析置淇阳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省(撤掉),入林虑县。淇水在其南。”。其不仅是林州古城之一,还曾经的淇阳县城所在地,1970年以前,村西头券门上仍存有砖刻“古淇阳城”四字,淇河在城南城西,为天然的护城河,筑城在先,置县在后。

(临淇波兰掌 石楼 张永杰摄)

从上不难看出石城在淇阳城西淇河之南林州地界上,中间有西流水注入,其水在石楼南,《民国重修林县志·乡镇》中的村庄明细表临淇区波兰掌村,记载有石楼;《民国重修林县志·河流》载“入境东流过石城,亦名石楼,一石而水壁立,下有门如城楼”,“入境东流”是指淇河从辉县东流入境林州,上图为拍摄于林州市临淇镇河东村波兰掌自然村北淇河将军潭边的石楼,是不是和古时的城门楼一样;《清史稿·地理九·河南·彰德府》也载“西南:淇水自辉入,迳石城、淇阳城,右会淅水,入汤阴”。本人认为石城就在波兰掌村旁附近,淇水在其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从罗城到石城再到淇阳城其描述的淇水走向也基本相符。

为什么会在波兰掌建石城?石城所在地位于豫晋交界太行山脉中,不远处就太行山八径之一的白陉,其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山东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国语·齐语·卷六》记载,“公元650年,齐桓公率领大军伐晋,悬车束马,越过南太行,大败晋国”。为燕赵大地、中原大地、三晋大地的交汇处。石城更位于太行山中西边盘上盆地和东边临淇盆地的咽喉通道处,咽喉中的咽喉。现在省道305从波兰掌村通过,附近有国道342、省道229、在建范辉一陵侯高速高速,仍是交通要道。                                                  

去新乡,路过波兰掌不远的鹿岭村,村中有条路,东边为林州管辖,西边有辉县管辖,还可以看到南北山岭上有古老的长城遗迹,此段辉县称为边墙岭长城,基本沿太行山脊从北向南盘曲逶迤而下,大致呈南北走向,它由林州的赵长城向南延伸,经辉县平罗乡鹿岭口、南村镇东大岭、卫辉拴马乡、辉县张村乡、卫辉池山乡、太公泉乡、唐庄乡直到新乡市凤泉区分将池村,绵延百里。其不远处辉县城东6公里固围村在上世纪发现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古墓群,关于国别归属有战国中晚期魏国王陵说、战国早期赵国王陵说、战国中晚期魏国显贵或封君说,而边墙岭长城基本在其东北方向呈弧形分布,专家认为此段长城为魏赵分界线。根据张增午《豫北长城遗址的探索》所述,林州的赵南长城北接河北武安故城南太行山,约至合漳村一带逾漳河,达林州古城村山岭南行,于分水岭复沿林虑山东麓或山岭南行,至鹿岭边墙岭长城。其在城郊乡青林一段称堤岭,有堤岭西村;其在城郊乡高家台一段称秦王堤,当地老人传言,为防西山水患所筑,高家台村苗家庄自然村南黄华河南岸有一段与河道平行,长约三百余米,而长城的修筑,起源于大量的水利堤防工程。从春秋到战国,由于农民在生产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建筑堤防的技术,各大河流都陆续建筑了大规模的堤防。当时统治阶级在进行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运动性,很需要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于是就利用建筑堤防的技术,把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而辉县林州西边是山西的古上党地区,也有一段长城,西起沁水和安泽两县交界处的马壁村附近,沿两县界山之脊向东延伸,至沁水十里乡东峪村旁的宇峻山,然后沿高平北部的发鸠山、丹朱岭、朗公山、金泉山山脊延伸,入陵川,沿关岭山、马鞍壑一线继续向东,入壶关县,经树掌镇神南村和鹅屋乡东土池村一线延伸,一直到壶关和河南林州交界处的林虑山,东跨太行后和豫北的战国长城相连接。豫北的战国长城经专家认定是南赵长城的一部分,是赵国为防御东南的齐魏和西部的韩秦而筑。在晋城范围内的这一段叫“百里石长城”。上党天下脊,战略要地,在“三家分晋”后更是纷争不断,也有了赵上党、韩上党、魏上党之说。赵国大约占据潞水流域,魏国占据少水流域,韩国占据丹水流域。战国初期,赵魏两国的分界线就是百里石长城所在。战国后期,秦国已控制了魏国的河东地区,韩国则占领或用土地置换赵国上党的潞州一带,高平境内的百里石长城为韩国拥有,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后,百里石长城则为赵国拥有。而波兰掌所在的林州,战国开始是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又后属赵国。不难看出波兰掌所在区域战国时期处于赵魏韩三国争夺的中心地带,并建有边墙岭长城、林州赵南长城、百里石长城。长城不仅是国界标示性城墙,更是军事防御性城墙。

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说明此时石城属赵国所有,赵中后期,一直到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前是东方六国中唯一和秦国抗衡的国家。更有时间和精力来处于南部边界纷争的国土上建长城,《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又说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而百里石长城北边和林州赵南长城北段就是漳河流域,近代有学者称这段长城为“漳滏长城”。说明在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拔石城”以前已建有长城。

边墙岭长城从鹿岭向北,过孟泉岭(岭旁有孟泉沟村)到波兰掌,跨过淇水向北过茶店横岭西、南寨白岸泉村、鹅屋乡东土池村,再往西就是百里石长城。说明是边墙岭和百里石长城是相连的,此段长城大部分建在太行山余脉的山脊上,在波兰掌村要通过所经的最大河流淇河河谷,是天然形成一个壑口,是防御的弱点,又是交通要道,在此建一关城是必然的,又身处盘上、临淇小盆地分界线上,在此建关城又成了长城沿线的后勤补给点。与赵南长城和漳河的交叉点“古城”性质是一样的。波兰掌村形如一个半握的手掌(上图1),五指是南边半圆形起伏的山脉,掌口是呈西到东北走向的淇河。淇水相对于石城是在城外呈西北走向,又是天然的护城河,掌中为小型河道冲积平地,确实不老大,城包括南边山涧小河沟,北边紧靠淇河,“径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上学时读《将相和》知道了蔺相如,知道了当时的石城在林州市。说来也巧,石城所在的波兰掌村西南8公里处辉县西平罗村有蔺相如墓,其西山头上有一留有围墙、望孔、射箭孔带防御性质古寨蔺相如寨。《辉县志》载:“蔺相如墓在今侯兆川平罗社,墓旁有古银杏树一棵。”俗称“宰相坟”。为什么此处有蔺相如墓、蔺相如寨?先从蔺姓起源迁徙说起,蔺姓,血统最纯正的姓氏,来源单一,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韩国王室的宗族支系,蔺国君室后裔,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曲沃成师之子万因功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厥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因功得封蔺国(今山西柳林县孟门镇一带),蔺国是赵的属国,韩康是开国之君,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国名为姓,称蔺姓。蔺国处在赵国西北部,紧邻秦国,周围又有戎狄游牧民族,经常受骚扰,特别是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秦军占领赵国的蔺、离石等地,蔺姓人氏纷纷向东向南迁往赵国或山西的腹地(如灵石、古县等),历史学者研究蔺相如年少时因战乱或其父服兵役到辉县的盘上随母亲居住过,留有蔺相如寨(带有军事性质),后来蔺相如病故后,因避秦军报复和曾经的故里,他的子孙遵其遗嘱,护送灵柩回寨埋藏,半路上因香木河(淇河支流)暴涨,不能涉过。只好在距此寨十六公里的地方(西平罗村)就地安葬,还具体说墓就在辉凌公路一侧。从此事侧面证明了石城西边的盘上在当时属于赵国军事要地。

隋唐才有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世卿世禄”为主,封地和爵位都可以世袭,蔺祖韩康作为开国之君,子孙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继续在赵国的都城为官,赵都有过三个迁移,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最后是在邯郸,晋阳在今天的太原一带,中牟仍是未定的豫北一带,邯郸在今天河北邯郸附近。蔺氏士族一脉也随之迁徙,晋阳南边有祖居地蔺郊村,邯郸西南旁有祖居地蔺家河、羌村。《安阳县志》记载:“相村在水冶西南,战国时蔺相如故里,有碑文可考。世传蔺相如生于渐平岗村,后移此村,因以相名。”相村、渐平岗、岗西村,均为相府宅地蔺相如故居。岗西村正北有蔺氏祖坟茔地”,是河南蔺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这一点很重要,为寻找赵中都中牟城提供了重要依据,公元前423年到公元前386年是中牟城作为赵都的时间,赵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而蔺祖韩康才因功得封蔺国应该在此时前后,此地的蔺氏祖坟茔地应该是蔺氏一代二代的茔地,后蔺氏随赵都迁往邯郸西郊的蔺家河(传有蔺相如故宅)。因战国后期邯郸多次被包围或攻破,蔺氏再迁邯郸西南的磁县南城乡羌村,此村传也有蔺相如墓,有的迁回水冶相村西旁更安全地山区科泉一带(北庄、五里庙、道德沟、王家窑)。蔺相如后裔明以后的北方祖源地在磁县北贾璧乡北贾璧村,其《蔺氏家谱》记载:“始祖(蔺相如)居邯郸,寄住羌村,避兵科泉,移居磁州贾璧村。”并明确记载,明时的蔺相如嫡传后人蔺皋在洪武初年从科泉率子移居贾璧。蔺氏迁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牟与邯郸的交往,且蔺家河、羌村、贾璧村都位邯郸西南在通往中牟的沿太行山山路上,在当时正南的平原大道是不通的,因为中间的邺(今安阳北一带)是属于魏国(如西门豹治邺)。相村紧邻水冶,水冶豫北名镇,背靠太行山脉,面向华北大平原,西有安林路通往山中的林州盆地,再往西就山西省,进可攻,退可守,战略要地;南边不远处就是洹河的伏流出口善应镇,善应镇南边就是牟山余脉,洹河另一个伏流出口珍珠泉就在水冶镇,水冶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又仍风水宝地。在《后汉书林虑》条下晋人徐广作注说:“洹水所出,苏秦会诸侯盟处”,如比高规格会盟应该在曾经的赵都中牟不远,而近年在林州发现了大菜园战国古墓群,很有可能就是赵都在中牟时王陵墓,此地距科泉、水冶也就二十多公里,相对来说更安全些。不难看出中牟城应该离水冶不远,而蔺姓起源迁徙为寻找中牟城又多了重要依据。而当初建石城与赵南长城初衷就是守好赵国的南大门,保护好中牟、王陵以及邯郸的安全。此段虽然有点跑题,但与林州息息相关,因为中牟有可能就在我们林州市。蔺相如作为蔺氏四代或五代,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名垂青史,影响很大,都奉蔺相如为始祖,自己认为相村、蔺家河、羌村蔺相如不一定都生活过,但是战国时期蔺氏族人曾聚居地是一定的,相村有蔺氏祖坟茔地,没有蔺相如墓,说明它比其它地方时间更早一点。

当然了关于石城在何地也有不同意见,一是林州市五龙镇泗沟,根据是有元王志真《重修灵泉观碑》“史魏川,石城谷,灵泉观”,石城(阳和村)应该位于石城谷不远;二是林州市五龙镇城峪,根据是西流水为野猪泉水,水出东大岭下。自己以为《山海经》内容中的西流水就是发源于波兰掌东大岭的孟泉水(石楼之南)。

【作者简介】:刘小亮,初、高中时在林州市横水镇上学,虽然苦点,但回忆是满满的,平时不善写作,语句多有不通,请同志们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磁县历史文化名村之北贾璧
走进石城古村落*
《水经.淇水注》里的石城、白沟等考略
精品散文《甲秀淇河》 房海林
蔺郊故事
看山看水||再走黄花城水长城,换一种思路思考石城峪等处关口信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