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嵘作品集》

【作者简介】:郭嵘,网名冬雪。林州市人,高中教师,作家协会会员。我喜美文,爱打扮。冷眼旁观,处静思远。外物感怀,间有心得。多家平台,时有发表,长于散文,补之诗歌。多各领域,皆有涉及。善学习,爱独处,很自我,求精致,尚艺术……爱亲人胜于自己,喜庄周胜于孔子,乐观而自信,开朗而豁达。自我感觉好,幸福指数高!


一、独守空山冬漫漫

我一堂姐,五十开外,形态消瘦,寡居独守,清贫度日……

堂姐是我婶家二姐。想当初,二姐待字闺中,也曾貌美如花,苗条秀气,文静端庄,是众姐妹中,也是全村数得着的美人儿。姐出嫁邻村,姐夫也是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婆母早逝,有一弟一妹;老公公健在,勤劳能干。这在当时,家家以务农为生计,靠工分挣口粮的农村,家境虽不富裕,但因弟兄不多,也算不错,我很为姐姐找到这样的婆家而高兴。

二姐的家,我是去过几次的,她们村在大路旁,她家离大路不远。我当时十几岁,常去婶家,顺便就可以去姐家的。二姐家院子方方正正,宽敞利落,五间大瓦房,周边有陪房。姐姐爱干净,每每收拾的角角落落都是利利索索的。姐姐贤惠,里外一把手;老公公身体硬朗且勤快,主要负责田间劳作;姐夫后来外出打工;弟妹在上学。一晃几年,姐家添了一对儿女,孩子聪慧伶俐,眉清目秀,甚是可爱。姐姐相夫教子,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长卷就此展开……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几年过去,我呢,也因外出上学,极少见到二姐了。每逢过节,去看望叔婶时,才会略知二姐的一些情况:姐夫精明能干,在外带工了,挣钱了……我满心欢喜,虽不常见姐姐,但她过得好,我心欣慰。二姐好命!我那时相信:美貌是一种福报!姐姐的婚姻就印证了这句话。比起其他姐姐,至少她的丈夫能挣钱!人家又长得帅!

等到我再见二姐时,个子依然高挑,只是脸更加清瘦,衣服很是一般,全然不像我想象中的样子。也全没有那时工头媳妇的时髦妆扮: 文了眉,漂了唇,卷了发,穿金戴银等。我猜想是二姐低调,不事奢华,只要内心幸福就行!

后得知,姐夫是挣钱了。但定居山西太原,不常回家,也不常给家汇钱,家中费用仅够日常开销。我听后,心中很是不畅,但也不好说什么。在农村,像二姐这般女子,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上有老人要敬俸,若对老人不好,还要落个不孝之名;下有儿女要养,孩子要上学,家人衣食要顾得;田间劳作,春夏秋冬,少有闲暇。没有一般的狠心,逃离不得,女人只能被这个家牢牢地套住,任劳任怨,像黄土地上的老牛,默默地奉献一生,这是农村多数女子的命运!

后来,她公公死了,弟兄分了家,小姑子出嫁了。女儿初中未上完,就辍学了。娘家人劝她带着儿女到山西去,不要再种地了。不信到那儿,有他吃的,就没有你们娘三儿吃的?这次,姐听劝了。

几年后,再见二姐,真真切切看清二姐模样时,是在我母亲的祭日上。她作为侄女儿要来祭拜的,母亲生前常念叨她,总说“这是命!”二姐四十出头,已是花白头发,面容憔悴,牙齿也脱落了几颗,坐在那儿不动,总感觉有些呆呆的,并发现她右手残疾,只剩两个手指。我问是怎么回事,她只是苦笑了一下,说是已经不疼了。

我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就说婚姻不幸,也不至于这幅惨状!没有人愿意跟我细说,我一再追问,才从其他姐姐那儿断断续续得知:姐夫打的!

我瞬间怔住了,惊诧!我怎么好像是在听遥远的别人的故事。

姐姐带孩子到山西去,并不好过,夫妻见面就吵架,姐姐总是被打的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头发脱落,牙齿也被打落几颗,身上几处骨折,甚至有些神经错乱,后来无奈,去工地做工,又被机器轧断三个手指……

我的天哪!我不幸的二姐!这上演的是怎样的爱恨情仇?曾经的温柔何故演变成而今如此的毒手!我不敢相信,也不敢想象这是我姐姐的亲身经历!我曾经仰慕的长得帅帅的看起来相貌慈善的家伙,竟然下得了手,把姐姐打成这样!我恨不得——       

我一时出离愤怒了,我恨得牙痒痒,我怎样才能为姐解气,慰藉姐姐?  

告他!   

离婚!   

娘家兄弟就没人撑腰吗!   

一阵牢骚过后,四姐告诉我,说二姐一根筋。家人多次劝她离婚,她死活不听;兄弟要为她解气,她硬是不让;说是为了孩子,就这样将就过吧,好歹也是一个完整的家。

这真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啊 !姐家家境,每况愈下。我闻之良久,总是伤心不已,可又能做些什么呢! 

后来,二姐的女儿出嫁了,农村一小户人家;儿子高中也未上成,外出打工,不常回家;她呢,游走在仅仅够糊口的打工的地方,给饭店洗碗,给鸡场扫地,给人家当保姆……

我不理解姐是怎么想的,我也劝过她几次。她执拗于一念,为了所谓的家,或许是为了报复姐夫,拖着不离,但家也不是家了。家中的老房子,也破败不堪,因常年失修,漏雨坍塌,不能住人了。

姐夫在外又成了一个家,小三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小孩儿也上学了。听说人家过得其乐融融!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上帝都不宽恕!这是天道!

老人常言:往往家败人亡,人亡家败,气脉相连,不可不信!老人往往是上帝的代言人!老人还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果不其然,好景不常!去年,有消息传来,姐夫死了,因一场车祸,客死他乡。他也仅仅五十多岁。我听到后,五味杂陈,无语,无泪……

我应该为他伤感吗?不值得。

我应该为姐姐庆幸吗? 她终可以解脱。

我为二姐伤悲,她遇人不淑,晚景凄凉。

还好,有儿女在!

有句经典台词:女人的幸福,向来不是以女人的贤惠、宽容、任劳任怨、委曲求全而取胜!

多么嘲讽的人性啊!


二、权威者的脸 —以《人民的名义》为民义

权威者的脸,很值钱!     

权威者的脸,离我太遥远,不曾看到,即便看到,又与我何干?     

我出生农家,父母一生辛苦,起先种地,后来经商,好歹让一家人衣食无忧。我自小得宠于父母,友爱于兄弟,和睦于邻里,无忧无虑长大,不曾看到权威者的脸究竟是何模样。长大后,努力上了大学,谋得一份工作。后又幸得一人相守,伉俪情深,幸福度日。小日子,平常,平和,平安……       

我本无欲,故则刚。       

有人会问,莫非不想富且贵?我倒不以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我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世界是你的,也是别人的,这个世界是大家的。       

权威者,借其权势,制衡一方。以权谋利,囤聚钱财,以享私欲,自以为可与天道齐衡,岂料终有打破的时候?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不破,时候未到啊!且《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德之不厚,行之不远。”近来,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

先说高育良。  

他待人处世,堪称完美。身为大学教授时,他亲切随和,博学儒雅,一身正气;任省委副书记时,他老成持重,老谋深算,炙手可热。做事,左右逢源;说话,滴水不漏。他有心计,但表面上永远保持善意的微笑,喜怒不形于色。他精于权术,深沉老练,情绪控制得很到位,没有大起大落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对心爱弟子祁同伟,亲热有加,倾力提拔。对得意弟子侯亮平,宴请于家,谆谆告诫。故无数观众都以为他是谦谦君子,人民的好书记!       

可是,当他发现侯亮平要打破他们的权势平衡的时候,他千方百计地阻止,苦口婆心,劝说不力后,就与祁同伟密谋,毫不留情,想方设法必须铲除掉!当他发现最后的底牌祁同伟保不住的时候,他主动请示沙书记,面不改色,语气铿锵:一定要果断击毙!一个政客的虚伪面孔就浮出水面。一面善良,和气,友好,亲切;一面毒辣,阴险,狡诈,绝情;这就是权势者的嘴脸,高育良是也!            

他穷途末路时慨叹:年轻时只盼全世界的人认识我,而今只愿全世界的人忘记我。方悟: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他锒铛入狱时,必悔之当初不该……

 他本可以过得很好,更幸福,更自由。一生中每个转折都是华丽转身,以他的身份,才智,晚年或可讲经传道,发挥余热;或可携妻带女,周游“列国”。结果,只因一念美色之贪,别墅住不得,儿子见不得,亿元资产享不得。得之不道,声名俱毁矣。他这是晚节不保!此刻,已悔之晚矣!         

他还是政史专家,大概不知李斯故事。秦时丞相李斯,为权力贪私欲,与秦二世合谋陷害公子扶苏。后被赵高陷害,满门抄斩,夷三族,临刑前忽见幼子也在行刑之列,悲从中来,怆然曰:吾欲与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听着无不落泪。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权势的脸,当它值钱时,必是权在左,利在右。操之不慎,脸面也就荡然无存了。脸,即命也。既丢脸,又丢命啊!                                     

再看祁同伟。

他最终饮弹自杀,让人无不感到他可怜、可悲、可惜、可叹!“刑不上大夫”,说的就是此等玩弄权势者,不是不刑,而是加刑之前,他应为免其受辱而自缢!这点上,他比他老师强。       

他其实就是一个权力欲望的囚徒而已。前半生可圈可点,后半生写就两个字“权力”。对于为博取权势而屈跪梁璐也没什么了不起,只要知耻后勇,铭记初心,以他的精明才干,终有机会可得所期,吸一口自由的新鲜空气。然而他没有!他所遇到的种种坎坷,世人几人会不遇?却不知,有些人生障碍,其实是上天伪装过的课题。走过去,便是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了。可惜“胜天半子”的他没窥得天意。他浅尝了利用尊严和投机钻营窃得的果实之后,堕落腐化。他害怕“东窗事发”,设车祸陷害陈海,摆鸿门宴暗杀亮平,这一招招注定了他的结局:自作孽,不可活。狂妄的他,已是不知所自,自不量力,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省公安厅成了他家的后花园!他印证了圣经里的话,“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如此,又怎一个“悲”字了得!       

此等君不懂《驴和佛像》的故事:一僧人带驴下上去驮佛像,行在路上,驴忽然发现过路行人虔诚地下跪,对它顶礼膜拜,顿时飘飘然起来了,再走路便趾高气扬,后来更是自命不凡。回到寺院,再也不拉磨了,僧人没有办法,只好放它下山。驴子下山后,发现有一队人吹吹打打向它走来,以为是大家在迎接它,于是就大摇大摆地走过去,拦在路中央。人们见驴子挡道,愤怒不已,一阵棍棒相加,驴子仓皇逃去,回到寺庙,已是奄奄一息,至死不悟,人们怎会“先礼后兵”。它怎会懂得——人家跪拜的是佛像,不是拜你——驴!僧人叹曰:果真是一头蠢驴!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一些类似蠢驴的为官者,一旦有权在握,便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权力的光环让他们自我膨胀,迷失了自我。当他们春风得意时,听不到有人在哭泣;当他们高高在上时,不知自己站在何处。谁曾见,谁可得终身为官,又能世代为官?岂不知离开了平台,你什么也不是!       

这些嘴脸,你愿意有吗?你愿意看吗?你唯恐躲闪不及!你此刻就会觉得: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荡仰天大笑去。你可以边走边唱《嘻唰唰》中

……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

     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         

赵德汉暗吞一屋子钞票,也“吐”了出来……       

赵瑞龙退还美食城,重建月牙湖,“赞助”一亿八千万……      

高育良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香港别墅及二亿存款,也被“孙猴子”的火眼金睛“扫描”了出来……

最后要坚信

一定坚信:人间自有正义在!“天道自在人心”,像李达康、易学习、沙瑞金、侯亮平……他们是自觉且觉人者,不忘本心,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多得的精神和原则:那就是一心一意为百姓做实事!       

且听他们多么感人的话语!      

李达康:你想啊,党把我从一个农村的孩子培养成市委书记,那得花多少心血啊!因了这份信仰,李达康书记没捞过一分钱,生活水平跟普通市民一样。

陈岩石: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他用一生去践行他常说的这句话。甚至到死,要把遗体捐给医学事业,因为他不想麻烦后人,也不想占用国家的土地。如果人生的三境界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那么陈老,就是那个心见众生的人,所以可以坦荡荡来去无所惧,唯留正气在人间!

这些人的脸,我们得仰视!当铭记!须珍藏!

在时代的洪流中,任谁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有人居庙堂之高,有人处江湖之远。倘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仰,无愧天地;俯,无愧百姓。

我本平民,既无能亦无缘于官场,窥不得其中究竟。看过《人民的名义》后想,官场是一面镜子,可折射出为官者的尊严。

我等如草木,一样根扎大地,享阳光之照耀,沐雨露之滋润,听山间之清风……       

最是喜爱听一段歌: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三、巧,折射的光芒

(一)

“她的家永远是干净,明亮的。虽过知命之年,但她的衣着总是时尚,得体。与丈夫和如琴瑟,伉俪情深;儿子温雅敦厚,上进有为。她是老师,讲课尤为精彩,有个性。于闲暇,她学会了跳舞,并成为广场舞的领舞者。她爱好书法,春节时,家中对联皆出自她手,或隶书,或篆体。她笔耕不辍,文章常发表于多家媒体及文学平台,尤长诗歌和散文。更难得的是,她学会了画画,画的国画栩栩如生,装裱之后挂于家中,竟也有模有样。爱种花草和蔬菜,小院四季,花开不断。种花花斗艳,种瓜瓜满架。收获时节,自家享用少,分享邻里多。一手好厨艺,丈夫每每提起她腌制的小菜,总是啧啧称赞。她还喜欢做手工,缝、织、编、钩……样样皆通。”         

这段话,是好友千叶莲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的。她写的这个人,就是我!是我!我!看到此段话,我心中窃喜。这是我吗?人最大的喜悦很大程度上来自别人的认可与欣赏。知我者,友也!当然啦,我更欣赏她!         

我不否认,她写的情况,完全属实!还有一些呢,她没提到。我差不多,约等于老人了,会开车了,也算得上是驾车好手。会游泳了,已历时数年,游泳算不上高手,但是,可以在水里玩上一阵子。不过比不上儿子,还有他爸,他们是一扎进水里,一去十多里,半天不上岸。

邻里街坊,总是说我能文能武的,什么也难不倒,我觉得那倒谈不上;又说我心灵手巧,勤快能干,我觉得也只是一般般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巧乎哉?不巧也。至多也就是好学,善做而已!

(二) 

说到巧,那得提及母亲。       

在亲朋邻里当中,母亲口碑最好。母亲朴实厚道,任劳任怨。家里家外,收拾得利落、干净。我兄妹四人,都是父母的宝贝。童年的时光,快乐自在,健康成长。现在想来,那时候家境并不富裕,但我们好像也不缺少了什么,想必那是因为,父母给予儿女饱满的爱胜于一切!家里固然有能干的父亲在打拼,但也不能忽略母亲的功劳。母亲女红极好,尤长刺绣,她把做成的手工织品卖掉补贴家用,平常自有人找上门来!       

母亲总在不停地忙碌,白天做粗活,夜里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开始她的针线活。等到我睡醒一觉,她依然在一针一线,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我总要问一句:娘,还不睡吗?她总是那一句:你快睡吧,我一会儿就睡!这个画面已经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每每读到“深夜寒灯独不眠”、“竹窗斜漏补衣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诗句时,我就会心口悸动,泪花潸然,想到母亲,想到母亲刺绣时的那个大大的特写……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讲一下。我刚成家那时,母亲给我爱人缝制了一件棉袄:唐装风格,绸缎质地,棕色底、上起暗花。这件衣服我至今保存着,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当年……            

当初,先是母亲给小弟做了一件。小弟,当时二十来岁。二十多年前,那样的衣服,算是既有创意又有时尚感的一款衣服。弟弟一穿,就惊呆了小伙伴,小伙伴们羡慕极了。弟弟转述给母亲,母亲就一一答应他们,给每人做了一件,大约做了十多件吧。那年冬天,唐装成了我们镇上的一道风景。       

那时的缝制,一切都是手工。不像现在,手段更先进。布料需要熨展,熨烫时用的是那种要去火上烤热的烙铁。裁剪时,铺在床上,比着旧衣服。虽然很费劲儿,但母亲做得件件精致。除了认针用到我帮忙,其他不要别人插手。其实让插手,我也不会啊!母亲问我,好看不好看。看中的话,就给我爱人做一件。我说,当然好了,那就做一件吧!       

爱人在县城一单位上班,等他一穿上后,一样吸引眼球,看到的人一致称赞。不过,在当时,母亲所做的这一切,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就是做了一件棉袄嘛!好像觉得,她是母亲,会这些是理所当然的。我要是老了,应该也会的,事实上……         

何况母亲与小姨比起来,我认为小姨更胜一筹。所以,我从没夸赞过母亲,至今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三)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真正称得上心灵手巧的当数我小姨。       

我与小姨最亲,小时候,每逢放寒、暑假,我都要迫不急待地到她家去,一直住到开学才离开。她给我的印象是,那时总有人找上门来,缝缝这个吧,剪剪那个吧。只要来人能提到,小姨就会为她们做到,并且让个个满意而归。她们边走边道谢边赞叹边感慨。         

我是看在眼里的,剪个花样,剪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剪快布料,一剪子下去,分毫不差。不打草稿,拿起剪刀信手就来。纸张、布料一点都不浪费,转眼就好。大小合适,比例恰当。当时的我,十来岁,是既惊诧,又羡慕。想长大后,一定要学学。后来,我只要看到小姨家的带工艺的东西,就知道那定是小姨的杰作:中堂装裱的艺术刺绣(在县城的家中,依然挂着,都四十年了)、门帘上的彩色风景、被罩上的精美图案……等到后来,我有小孩了,小姨为他缝制不少衣服,有的虽是旧衣服改的,但也非常合身,款式好看,我很喜欢,也很感激小姨。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给我儿子做的一双小鞋。小姨来我家,带来一双小孩儿鞋,一看就知道是给我儿子做的。那种千层底式的布鞋,现在的小孩儿大都不穿了。儿子刚学走路,正需要这么一双小鞋的。小鞋既软和,又垫底,可踩在地上,不咯吱脚。方口小鞋,紫色平绒面,黑色延边,做工精细,样式周正,已是挺好看的了。可小姨却说,来得急,没做好呢,说着就拿出随身带来的针线,在鞋面上,用绿色丝线,绣了一对儿一厘米大的小蝎子,说是蝎子,五毒之一,可以辟邪。鞋面上红绿相称,小蝎子活灵活现,相向而对,个个翘着尾巴,好像时刻提防不善的来者,虽小,俨然一幅精美图画。我看到,小姨不用参考什么,说话的功夫就绣成了。至今我都不敢说会,甚至都不敢拿针尝试一下。       

小姨她长我十七岁,近乎母亲。我终究没能从她那儿学到多少技艺。因为她老是生病,一生病就需要手术,且历经多次。尽管她看破生死,心胸豁达,性格开朗;尽管家人百般寻医,千般救治,万般呵护,终没能挽留她的离去。癌症吞噬了她身体差不多所有的器官,她没能扛过病魔,英年早逝。       

从小姨的身上,我看到了小姨的灵巧,也看到她对生的无限眷恋以及与病痛抗争时的顽强!也更加看透:人是抗不过命的!而今,我也走到了小姨舍我们而去的年龄,每每想起她,夜晚梦到她,心中不免戚戚然……       

生者之于先人,已是万事无补;先人之于后人的影响却是丝丝缕缕,不一而足。我喜欢并欣赏小姨,以及像小姨和母亲那样的人,勤快能干,为人宽厚,又心灵手巧,与人为善……

(四)

我曾当着母亲的面夸赞小姨的手巧,母亲说了一句让我更惊乎的话:“跟你姥姥相比,她差得远了。”哇塞!我的姥姥!那她到底又是怎样的巧呢!我却没见过。         

在我眼里,姥姥已是老人了。小脚,身上总系着蓝布裙。我很少见她做针线活儿,但记得姥姥养蚕,姥姥操持养蚕的整个过程。我至今都不明白那蚕种是从哪儿弄来的。当我问姥姥这个话题时,她就从腰间解下宽宽的布腰带,让我看看里面的蚕种,说是非得在身上暖着,才能养活。以后蚕逐渐长大,吃大量的桑叶,再爬上树枝结茧……       

蚕长大的过程我是不敢看的,不愿听到它们吃桑叶时密集的“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更不愿看到它们逐渐长得胖胖的不停地扭动的身体;动动它,那是绝对不敢的。我呢,从此不再踏进里屋半步。而此时,姥姥和母亲却特别地高兴,看着这些可爱的虫子,比看到我们还高兴。看着这些白亮亮的蚕宝,就好像看到了长长的丝线,华丽的稠缎似的!       

我没有见到过姥姥家有华丽的绸缎,但我见过姥姥和母亲染成的彩色丝线。五彩,不,是多彩!色彩缤纷,不重样,样样鲜美亮丽,光滑柔软,至今我还珍藏着母亲留给我的一些丝线以及关于蚕的很多故事和传说。       

我惊诧于造化的神奇,赐予人类这等宝物。“春蚕到死丝方尽”,写尽了春蚕的一生,以及对人类的贡献。其实,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物又何止是春蚕呢!愚昧的人儿又有何理由暴殄天物,而不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的呢?       

姥姥家是四合院,院里留有我们童年的欢乐。尤其是小姨家的小弟妹来了之后,加上我们姐弟,舅舅家的,兄弟姐妹六七个,难得团聚一次,小院子一下子就喧闹起来了,院子的上空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姥姥从没嫌弃过太吵闹的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总会给我们做一锅香喷喷的鸡蛋面疙瘩儿汤。饱饱地喝,暖暖的爱,姥姥做的疙瘩汤是我心中不可抹去的记忆,让我思念到如今!        

姥姥很会做饭,简单的食材可以调制出可口的味道。这点母亲多次提到。姥姥做饭追求精致,这个我记得分明。我就记得吃的了,尤其是她包的饺子,像鹌鹑蛋那么小,大小均匀,摆布整齐。后来,母亲看着她自己包的稍大些的饺子时,就会说,姥姥要是见到这样的饺子是不吃的。而今,我包的饺子比母亲包的还要大些,像鸡蛋。我想,姥姥要是看到,才不吃呢!

(五) 

追求精致,无关乎贫富,不管在生活的哪个方面,我觉得都无可厚非。       

追求精致,难道这不正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吗?       

人活着,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撑的!       

所有的精品,首先得于它的精致!       

所有的人才,考量的是他的品格!       

林州市南半县“一支笔”,说的就是姥爷的家族——李家的人。  

姥爷也是当时知名人士,遗憾的是姥爷、姥姥去世的早。他们的才艺我没有看到,但姥爷家是代代皆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人优秀。      一个“巧”字,勾起我一番思绪,两般思考,三缕思念……   

所谓“巧”,无非好奇而憧憬,动手而践行,熟能生巧罢了。万物皆遵循“大道至简”“登高自卑” 的朴素哲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登攀”不难,难的是“肯”。 “万事开头难”,只要愿意,只要喜欢,开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巧与不巧,那是别人的评说。才与不才,那是每个人的理解。一如兰生幽谷,无人而自芳:花绽枝头,采摘不是初心。         

所谓的才艺,我想,应是不同的人对这个世界不同的认知与表达。一切的一切,任谁不是在寻找一种自己喜欢的活法?让自己称心,舒心,安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多彩而斑斓!如此这般,我认为,这恰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四、秋(组诗)

秋月

皦缴秋月高高挂,

泠泠余辉洒碧落。

耿耿星河欲曙天,

悠悠人间好梦多。 

秋草

萋萋古道离离草,

飒飒西风香暗飘。

湛湛碧空诗意满,

层层鸿雁又南朝。

秋虫

秋蝉啼尽柳杨林,

暮蛩啁啾丛草中。

驻足愁人行又去,

可曾意会两三声?

秋梦

蛐蛐不安衰草丛,

月前啼彻菊园中。

啾啾吱吱无人惜,        

悄入窗帷潜入梦。        

         2018.9.10


五、人间最美是烟火

腾跃在寂然的夜

打开了所有秘密的锁

斑斓着最鲜艳的色彩

解读着最古老的寂寞

燃烧吧  这情的火

燃烧吧  火样的情

瞬间的迸发  是音符的欢畅

优美的曲线  是璀璨的模样

这花的绚烂  遥远的憧憬啊

这火的热烈  酣畅地怒放啊

贪婪地吮吸  这蜜甜的情意

疯狂地占领  这燃烧的身躯

神往 着迷 兴奋

潮涌着饥渴的情

魅惑 缠绕 碰撞

暧昧着精灵的魂

亦烟亦尘亦是梦

像雾像雨又像风

六、《秋禅》

你是否

历经冬天的雪藏,

经住春风的撩拔,

耐住夏日的炙热,

独立寒秋。

不,这些还不够,必

褪去姹紫嫣红的装扮,

剪断旁逸斜出的心绪,

拒绝多情炽热的表白,

只觉察

是否沉绽了成熟的情怀。

又坦荡地敞开胸膛,

承载过往的一切,

一切无礼与涤荡,

不动声色,

携万物走向冬天。

我曾那么痴盼春天的繁华,

而今却沉醉这内敛的秋色,

清宁如碧空,

盈润似满月。

人生又何尝不蕴含

这荣枯浓淡的禅意?

只为这丰盈的一程,

须搏得无憾的青春,

方可慢慢摇进

那幸福的晚景!


七、《教师节书怀》

窄窄三尺台,

款款数十载。

殷殷诫子心,

丝丝两鬓白。

字字通其义,

篇篇释我怀。

迟迟思远道,

郁郁桃李开。


八、《眺望故乡》

我衣锦还乡,

彳亍在曲折里巷。

问讯往来乡邻,

可曾知道:

那飘忽远离的故乡?

我眺望那邈邈云端,

迷离了双眸,

风霜了两鬓,

再也不曾寻到:

那逝去的乐园的模样!

春天如期而至!

似父亲,慷慨,无私;

像母亲,淳厚,悲慈;

为大地披上层层绿衣,

告诉万物蓬勃的秘笈,

那柳枝缠绵,摇曳着飞絮;

那桃花拥簇,饱含笑意;

那溪流淙淙,融雪东去……

单单,没有我,

朝思暮想的双亲,

点点儿信息,

我眺望那繁华尽处,

娘亲啊,我们可是一别无期!

尚好,人生有梦啊!

我常常梦回故园,

那古朴又热闹的小镇,

那落寞又温馨的庭院,

那花叶缤纷的台阶上,

分明留有母亲的脚印!

那步伐,那身影,那往事……

微风过处,梦醒时分!

2018.5.1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珠峰先生回忆录】《 6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2023082605
席莹:包工头的故事
企业破局,家庭破冰,“气死人”的《我和我的三个姐姐》太好看了
琉璃:我那苦命的大姐
小说:穷人拜年
过年之“磕头”拜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