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故里堂上村》郝米拴

注:谨以此文献给可能整体搬迁的堂上村所有老幼乡亲尊教的长辈!

摄影:

郝海军(1幅:淇河桥)

王拴林(1幅:老宅门口)

郝建仓(3幅:金豆窝南坡、搭補石,脚印) 

李保喜(11幅:文中未署名图片)

(老宅门口---王拴林摄影)

我这人有着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尽管远离家乡已多年,但一想起家乡的祟山峻岭,悠悠淇水,乡音民俗,熟街陋巷,激动的心情往往会翻江倒海,格外不能平静!

我出生的堂上村,是个青山绿水环绕,村史不长姓氏不多,但却十分美丽的小山村。

姥姥闫,也生于本村。姥姥说我娘四岁时是民国九年,那时全村共有四姓七户人家,几十口人。谁家有事一起来帮,犹如一个大家庭。逢年过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各户同时间村庙上香,把带好的年糕、枣馍相互交换,互品互赏,笑评蒸技厨艺。

当时,村里共筑有东西三座石寨门,到晚上时寨门一插,外人难入。现东寨门已拆,西边两寨门残存,横披条石上刻有“中华民国十四年后四月初六吉立”字样,另一座外寨门横披条石上刻有“秀水名山”,它们清晰地承载着我们村的历史!

左右滑动查看:两寨门(两张)、淇河桥、金豆窝南坡、淇河潭、南坡岭 

尽管村周围十多里内已有多处寺庙: 西有龙王庙,石门寺,北有古剎白云山,南有名庙泗沟,五龙洞,老爷顶等。但祟尚善念的先辈们为保子孙平安,为能风调雨顺,为求人丁兴旺,还是在村内盖了“观音庙”;在村东的岭坡上盖了“山爷庙”;在沟凹里盖了“白龙庙”;这样,一村三座庙堂,故先辈们就自然起村名“堂上村”了。

山爷庙(毁于文革)位于村东“椒树洼”入口的北坡上,庙前地肥水美,生产队时河水浇灌,麦浪翻滾!庙坡上大红袍花椒树花开遍野,香飘四溢,沁人心脾!印象最深的是顺椒树洼坡沟一直东上,在离坡岭顶不远的岭窝清石堆中,长着几棵神奇的,全村其它地方没有的绒花树

这树采天地之气,集日月精华,是我见过的最大、最香、最美的绒花。绒花像是绒球,满树开放着。拿在手里毛绒绒的,就像把粉红色的花针扇,花香扑鼻!怪不得唐宋时期的宫女嫔妃们,头上离不开“绒花簪”呢,真是尽身份的头饰!

  (椒树洼岭峰)  

正因为小时候我受这几棵绒花树香的熏染,到现在一拉琴,总喜欢拉《绒花》这首好听的电影抒情歌!

这几棵绒花树的神奇,还在于紧挨它们的山顶,有块在无数年风霜剑雨中形成的十多米见方的大青石板平台,俗称“神仙石板台”。其上既可跳舞、打牌、下棋,又可向下观风景看绒花。

神仙石板台”左南向深沟是我村的北东沟。北东沟南坡上石岩根处,有眼我村的“东沟泉”。传下来说一百几十年前建村时,该泉青翠孕育,四季长流!但随着地质变化和人类对坏境的破坏,“东沟泉”在我童年时已变成“涝泉”,只有在阴雨连绵后,泉水才喷涌而出,顺沟而下,一路天真活泼地流动着生命的意蕴!用手掬上一口,满舌的清爽甘甜,让人恋恋不舍。

老人们还传下来说,我村刚建村时所有沟岭树木成林,原始性覆盖。孩子们结伙玩耍时,从南坡岭上树,沿着相互交叉的树枝,越过六岭八洼,一直转到超千米之外的老百家岭下树。几乎转一圈,玩得够开心!

站在神仙石板台上向南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激动无比,我最喜欢登临的东沟岭主峰,似乎已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了。

(白龙庙)    

村里的白龙庙,正建在东沟岭主峰下的“窟窿凹”内。“窟窿”,指紧靠东沟岭主峰崖根处,有个几米见方的天然崖洞,称“白龙洞”,故沟名曰“窟窿凹”。

这白龙庙是三乡四邻颇有名气的庙。位于崖洞口斜坡下方几十米远的天然石基上,处在沟底最东端。周围树木成荫,藤蔓缠绕,环境幽静。南,北,东三面侧岭环抱,景色尉然,钟灵独秀。庙不大,但修得十分精致,内有壁画加彩,虎啸山林。逢年过节时烟雾缭绕,香客不断。有一年,我也曾专门来至庙前,当过一次善男小看客呢!

记得是夏天久旱无雨,禾苗就要枯萎。娘蒸了几个比核桃大不了多少的小馍馍作贡品,领着七岁的我来到这白龙庙前祈雨祷告!(另有多人来),灵验也好,巧合也罢,那天傍晚还真的淅淅沥沥下了点儿雨。尽管雨下得不够大,但也算是下了些雨,缓解了旱情。极可惜的是,原庙已毁,现庙属于原址简单重修!

白龙庙南侧的半山腰上部,有一处“金豆窝”坡,儿时的我也经常“光顾”它。从坡草里可挖捡出“黄豆、黑豆、豇豆”似的小石头。这些海滩上才有的东西,怎么会来到这高山陡坡,难道是千百万年来高山与大海变迁演化的实物佐证?我当时是不管这些的,有“豆子”捡着玩就行了!

(东沟岭主峰)

越过“金豆窝”,再往上攀爬就跃上山梁了。沿山脊向东再攀,就可以向陡峭险峻的东沟岭主峰进击了。登上东沟岭顶峰是件奇妙无比的事,它是我村乃至北部山区最高的岭峰。凡登过者总想再登!大约是“登过此锋是好汉”的缘由吧,我就登过好几次。

峰顶上,有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雕成的“搭補石”,有神仙踏留的“脚印”!站在峰顶,恰如同站立云颠。环顾四周,群山连绵不断,凤峦叠嶂。临淇,五龙,东姚三镇尽收眼底,令人心神豪迈,禁不住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了!

(东沟岭主峰上的“搭铺石”和“脚印”)

如若是秋天登顶,俯瞰山下,柿树红叶漫山野,漫山遍野柿叶红,比起北京香山的枫叶红,那是一点也不逊色的!

向西眺去,淇河两岸郁郁葱葱,河水清清,波光粼粼。蜿蜒的公路沿着河岸村边南北而过,南达临淇,北通东姚。金秋奇景美不胜收!

作为淇河的子孙,生在淇河边,长在淇河边,玩在淇河边,对淇河当然是情有独钟了!

炎热的夏天,忘不了趁大人睡觉之机贼似的从家里溜出,到河里凫水,在河边钓鱼逮虾摸螃蟹!逮虾时用女人的后发髻网,做成“抄虾网”,轻放虾尾,虾退入网,十拿九稳,惬意之极!

有虾正要再逮,却被坝上游潭内撑船过来的”放鹰”人干扰了。他们两三条船呈合围之势,站在船上一边撒网,一边不停地吆喝,一边用长长的渔杆拍打水面。几只渔鹰在水里不停地翻滚着,把叨到的一条条大鱼小鱼先后送去了船舱!实在太馋眼了,也太令人羡慕了。这就是淇河,生养我们的富饶美丽的淇河!

(淇河)

《诗经》里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的是女子婆家受虐回娘家时,涉水过河淇水把车帷幔都淹湿了!据专家考证,这里写的淇河就是临淇镇境内一带的淇河!居今已有两干五百多年历史!这是最早用文字记载淇河两岸人的生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河之隔,交通不便,是千百年来两岸淇河人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无奈!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的童年,那时侯的淇河水流量大,河水深,河面宽!渡河时夏天靠船,冬天靠搭石和木桥!后来村里修了简易的堤坝,两岸行走有所改善!但雨季堤坝被冲是常有的事!我就曾经被洪水阻断去对岸学校上学,有好几天之久!

去年夏天因事回老家一趟,沿着刚建的直达万泉湖快速道一路前驶,刚到村西河岸边,就被眼前新建的“淇河桥”惊呆了!宽阔的车道,直平的桥面,铮亮的护栏,令我耳目一新,河水阻断交通让无数淇河人困惑的事,已再也不会发生了!

桥的上游潭深水清,河草茵茵,两岸绿树掩映!桥的下游河水浅浅,大人小孩在水里挖蟹摸虾,嬉水消夏。早就听说我们村已被划为湿地公园了,我终于眼见为实了!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崭新生态环境将展现于无数游人眼前!游客们将或用像机直拍,或用袖珍无人机航拍,把家乡这青山绿水,公园湿地痛快淋漓地,真实地记录下来,记录下山水故土堂上村,这美好的家园。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慢慢地开车过桥,突发奇想----那些《诗经》里写淇河的作者们,他们在诗书中曾十三次提到过淇河,他们能不能穿越时间隧道,来看看现在的社会主义;看看改革开放!再看看几千年来一直流淌至今的淇河呢!当然,也要看一看我们村湿地公园和美丽壮观的桥——“淇河桥”!

【作者简介】:郝米拴,网名春暖,林州临淇镇堂上村人,部队转业至河北省邢钢搞调度工作。热爱文学和小提琴!目前在琴行搞小提琴教学辅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90628杏林堡-旧站堡-锅帽疙瘩山-长安岭村-西洪站
河东沟村儿童参观黄堡书院欢庆六一佳节
东关记忆
??泽州所有的村子 终于找全了
浪花(郝振清)按第一字词性平仄分类的大同市矿和村名大全
朱元璋与“朱元沟”村|人文怀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