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辽东险山堡到底在哪?曾出任险山参将的李成梁为何自废武功?

明朝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起,建汤站、凤凰等堡,派驻军队戍边。继于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在边远要道建孤山、险山等6堡。其中险山堡就是辽东诸堡中的首堡,具有军事大本营的作用。明朝成化三年,明军联合朝鲜杀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父子于婆猪江(浑江),然而建州女真并未以此而衰败,仍然不断犯边。明朝为防御建州女真,派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韩斌率兵于辽阳以东,自凤凰山迄奉吉堡,利用山险,以相联结,修筑边墙。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边事渐多,巡按御史张铎增置险山堡,嘉靖四十三年,都御史王之诰奏设险山参将,驻镇本堡,辖十三城堡,驻官兵3074员,此当为明东边之情势。

《明史》载: “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积功为辽东险山参将。”

威震辽东三十年的名将李成梁曾任险山参将,以险山堡为首的城堡体系的兴衰历程与李成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兴衰历程又关系到了后来建州女真的逆势崛起。李成梁的险山参将一职是他后来成为所谓“辽东王”的基础,而险山参将所镇守的十三堡堡垒边墙体系又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身前身后骂名。李成梁晚年起复后为何自废武功放弃宽甸六堡,而那个十三堡之首的险山堡又到底在什么位置,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呢?

险山堡成因

  • 第一次拓边

明成化三年(1467年)这一年,大明朝对辽东进行了第一次“拓边”。沿边修筑了长达一千七百六十余里的边墙,也就是所谓的辽东边墙,以保卫东北边墙安全。辽东边墙西接长城以今绥中铁厂堡为起点,一路向东北延伸,经兴城、锦西到义县清河口,即东向穿北镇,至黑山的白土门,再转向东南,经台安、盘山,三叉河南,过了河入海城。在沿辽河东岸北上,经辽阳、沈阳、铁岭到开原东北之威远堡。然后折向南过铁岭东境直达抚顺,到抚顺转向东南,经本溪清河城、咸厂,又西南至凤城后,复向东南伸展,直达丹东虎山山下的鸭绿江边。

  • 第二次拓边

明前兵部尚书范聪《增建河东七堡记》:“辽东之镇,……惟辽阳迤东临边一带,万山丛叠,墙弗克施,人难为守。而地之相去南北不啻七、八百里,其间止设六堡,兵马亦仅三千,应援则艰于地远,捍御则苦于兵微侵致,虏势猖獗,频年失事。……叆阳东路数百里,二三十年之患,必欲挽危,就安首举尾应乃先之备御武动之。……自碱场历洒马吉、新安等处而知虏从北古河台诸路而入也,于是有孤山堡之图焉。又出双岭历险山而知,虏自(十)石岔口经索果直而来也,于是有险山堡之图焉。又自险山堡历江沿台而知,虏从打探峪入瓦子峪而来也,于是有江沿台堡之图焉。”

到了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明对辽东进行第二次拓边,开始修筑宽甸等地区的边墙,增加了许多城堡和墩台。监察御史张铎主持修建散羊峪堡、一堵墙堡、孤山堡、险山堡和江沿台堡等的工程。险山参将驻镇险山堡,下辖新安堡、草河堡、暧阳堡、洒马吉堡、宁东堡、江沿台堡、甜水站堡、青谷峪堡、镇夷堡、镇东堡、凤凰城堡、汤站堡等13个堡城、74个边墩、49个腹里墩,共计有官军7026名,边墙长度达42.8公里。

明代自永乐皇帝开始设立辽东镇,并修建边堡等军事聚落来保护移民和马市贸易,到了明代中期边患加剧,明廷开始大规模拓边,扩建边堡并以边墙连接,使之成为有效的防御体系,同时给诸如镇城、卫城等军事聚落提供战略纵深。这是嘉靖年间二次拓边后险山等堡的重要原因之一,辽东边墙最初主要是防御兀良哈蒙古,随着兀良哈蒙古的迁移,辽东的主要威胁变成了女真,而盘踞在辽东一线的建州女真则是重点防御对象,明廷一边施以重手,一边又恪守祖训安抚有加,但是始终难以解决这个隐患。险山等堡的建立一方面想要压缩建州女真的战略空间,一方面起到威慑诸夷和朝鲜的作用。到了明万历元年,李成梁再次向前移驻防线,新建宽甸六堡,向前拓展近800里的距离,并将险山参将向前移驻,可以说是将匕首直抵建州女真的咽喉,让他们毫无向辽东扩展的余地。而险山堡也因战线的变化多次向前移驻,直到站在了防御建州女真的最前线,作为辽东边墙军事体系的首脑机构,直接立于刺刀见红之地,足见此堡的重要性。

险山堡争议

历史上险山堡的位置争议颇多,史书上的记述方位作证也出入繁多,且记述不清晰,再加上随着险山参将的移驻,险山堡名也多次易地。关于它的具体位置主要有三种说法:

  • 丹东东汤镇土城子

《全辽志》批注载:“险山堡,故址土城子,属凤城县,在叆河左岸。”

认为险山堡位置在此地的人多依次为据,但是《全辽志》批注的许多记载也是存在谬误。首先从规制上看,根据实地测量,此城为方城,东西、南北各200米左右,根据这样的规制很难把它确定为险山堡。险山堡作为险山参将住所,规制应为十三堡之首,整个防线有官军7026名,而直属险山堡的就有3074名,这样的规模再加上部分文官及家眷是很难容纳下的。

明巡按御史李辅《补义经略东方》:“险山一带地方,山路崎岖,林木蒙密。利于守而不利于战,利于分布不利于策应。”

其次从地理地利上看,险山堡之所以名为险山,正是因为地理险峻,再次建堡极具地利优势,同时又应处于十三堡的中心位置,方便联通和保卫最高长官的职责,从李辅的记述足以证明此点。东汤土城子附近也有大山环绕,但城址附近地虽然也很符合,但比较之下,地理地利优势不明显。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载:“险山堡在司东南四百里,嘉靖二十五年置。堡东北有双岭台堡,东有石岔口,镇果直等台,宁东堡在险山西南,其南又有江沿台……”

最后是从典籍记述上看,《全辽志》是明代李辅所著,但《全辽志》批注却是偏现代的著作,许多考证上也是一家之言,不可足信。《明实录》中载:“请修媳妇山废堡改名宁东堡发军戍守……,兵部覆奏诏允行。”其中媳妇山废堡就在东汤土城子附近,同时《全辽志》中记载:“嘉靖四十三年抚按奏设官军五百员名本堡可屯兵设伏有警险山江沿汤站兵马可为策应。”也从侧面正名此堡的正式名称应为宁东堡,属险山堡下辖堡城,驻有官军500员,这样从规制和地理上都能说的通了。但是《全辽志》也曾记载此地曾更名为险山堡。这可能与边墙战线的前移有关,而险山参将驻镇哪里,哪里就会被称为险山,同时这也是争议的主要来源,总之能确定的是此地不是初设时的险山堡。

  • 丹东杨木川土城子村

《奉天通志》卷八十一,山川十五记载:“宽甸县土城子为明险山堡故址。”

《奉天通志》直接将杨木川土城子定义为险山堡,其书在注释中叙述道:“明边堡属险山参将地方位,次新安、宁东二堡之间……按新安堡即今凤城石头城,在今土城子西北;宁东堡即今凤城界汤山城,在今土城子西南;大甸子在即今坦甸一带,在土城子东北。依地势今土城子即险山堡故址。”《奉天通志》的记述看似详实,其实存在许多谬误,例如将宁东堡定位为汤山城,实际上汤山城实为汤站堡,所以此种论据难以成为切实的证据。

张学颜《条陈辽东善后事宜疏》:“险山等旧堡……,地在腹里,去边甚远。”

这段记述表明险山堡在边墙,也就是明朝和建州女真边境较远的地方,而杨木川土城子在这之外,从地理上给予绝对的排除。但是这里的“边”指的是旧边,是李成梁在万历元年开始新建宽甸六堡之前的边境,而六堡建成后,杨木川土城子就在边境线的六十里外了,反而符合“腹里”一说。杨木川土城子堡名难定,最大可能就是险山堡向前移驻后的险山参将驻地,这一点从其规模也能印证。

  • 丹东东汤民生村汤半城

《凤城市文物志》载:“(汤半城)城的北部和西部存有残墙,1982年文物普查时尚见残墙高1.8米,基宽六米;城墙以土石结合修筑,内夯土,外砌石。现存城基土垅长500米,宽300米。”

此地名为汤堡城,汤半城。半城之名来源于此地时唐朝时的古城,但当时只兴建了一半,便因战乱及朝代更迭而废止,固有汤半城之称,在险山堡所在地争议最大的一段时期,大多称此地为汤半城。从城址的规模看,其完全符合险山参将驻地的要求和规模,同时其地在兴建之处选用唐代废城遗址,在勘测、选址、应用上都有便利。

汪道昆《辽东善后事宜疏》:“险山堡东南接宁东堡、沿江台;东接大佃子堡;东北接新安堡、暧阳、洒马吉。”

这里所述的堡垒皆属于旧边,按图索骥,很容易理清险山堡的具体位置,即东汤汤半城。把它确定最初设立的险山堡应该不存在任何问题,无论从方位、典籍记述以及规制地利等因素看,它都是万中选一的位置。但是随着战线的前移险山参将必然也要向前移驻,毕竟那个时代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需要最高长官在一线指挥和调动全线的防守与进攻。其实险山堡位置的争论完全是一种伪命题,险山参将在哪里,哪里都可以称之为险山堡,那里都是整条边墙的中心,是整个军事体系的指挥中枢。

李成梁与宽佃六堡

明代辽东东部的边墙,修筑于明成化至万历年间,由韩斌,周俊、李成梁等先后主持修建工作。李成梁早期任险山参将,可以说参加了“旧边”的建设,也据此获得了许多晋升的资本。同时他本人对边墙以及边堡体系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市高于明廷上上下下的官员的。万历元年(1573年),首辅张居正采纳李成梁的建议,开始修筑宽甸六堡,即宽奠堡、长奠堡、永奠堡、大奠堡、新奠堡、苏奠堡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成梁与建州女真的几次主要战役都发生在六堡,虽然明代辽代军事策略采取守势,但李成梁变守为攻,直接用六堡如匕首一般抵住了建州女真的咽喉,让其失去了发展的战略空间,致使建州女真在李成梁时代难有作为,且六堡的设立也直接保护了诸如马市台、中江台这样的贸易互市,让辽东边民得到了实际利益,可谓功在千秋的好事,可为何李成梁在后期起复后要自废武功,放弃宽甸六堡呢?

当时建州女真的王杲与王兀堂对六堡是如鲠在喉,不惜一切力量除之而后快,这让整个险山防线疲于奔命,虽然明军整体实力占优,但防线依然过长,而辽阳、广宁皆距离六堡太远,无法随时应战救援。且六堡有边民6万余口,虽说边军穷苦,但仍比建州女真宽裕许多,王杲与王兀堂等人寇掠六堡,某种意义上是对其自身实力的补充,从战略上李成梁认为要放弃这个建州女真的资源补充地。虽然王杲正是因为六堡而死,但六堡的存在让整个建州女真难以忍受,李成梁起复后,最希望的就是边事安宁,最好不用兵,这样在朝廷上才能减少非议,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消除战争根源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彼时明军整体实力雄厚,并不担心建州女真真的翻起多大的浪花,废除六堡,迁移边民,在李成梁看来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是几方都失去借口,如果一旦有战事,无论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会站在得势的位置,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的情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迁移的举动也被人冠以辽东失败的根源。

结语

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从没有能防的住的城墙,而滚滚的历史大势也不是一座城堡能阻碍的了的。无论是险山堡位置的争论,还是李成梁是否自废武功,而今看来,都成了一场虚无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附 王杲纪
大明王朝名将辈出,只有一人独领风骚二百年,官拜伯爵,无可匹敌
外东北历史之十----满族时期(上)
努尔哈赤含恨崛起重缔满族——古勒山之战(二)
明朝辽东地域大事录
明朝的名将名臣 辽东大将李成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