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秦时期周公与孔子的家训

周文王像

周公像

孔子像

编者按:中国家训源远流长,虽然家训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为增进读者对中国家训的纵深理解,本报与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教授及他的团队合作推出中国家训史系列策划,本期推出第一篇,敬请关注。

以上三图选自清代绘制的《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该书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明确了家训的立足点与依据。小邦周灭亡大邦殷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变故,给西周统治者以诸多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统治天下不能靠天命而要靠德行。周初的统治者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便以夏、殷两代特别是殷的兴衰存亡为“监”,来观察、总结与反思。周公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又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要做到长治久安,就要讲德行,对王嗣进行德训,以便将来执政能“以德配天”。

这一时期许多贵族,也以前人的国破、家亡、身丧为鉴,加强了对子弟的家训教育,尤以周公的贡献最大。如果说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帝王家训,那么,周公诫子伯禽则开了仕宦家训之先河。至于孔子的“过庭之训”,可以说是士人阶层家训的代表之一。

周公训子

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于曲阜曰鲁”。但周公未去封国,而是“留佐成王”,代他主持国事。于是便派其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就封执政。据《荀子·尧问》记述,伯禽到鲁国去之前,周公对他的老师说,你何不谈谈我儿子的“美德”?伯禽的老师回答道:“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周公却不以为然,说:“彼其宽也,出无辨矣”,他待人一味宽大,那么赏罚就不分明了;“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他喜欢靠自己的智慧办事,这是使他气量狭小的原因;“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他办事拘谨是由于知识浅薄。周公因此对伯禽给予了针对性的训导。

一要礼贤下士。周公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我洗一次澡要三次束扎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放下饭碗,起身接待来访的士人,即便如此,还是害怕失去天下的贤者。你到了鲁国,千万不可因是一国之主,就对人骄傲无礼。周公还以亲身体验训诫他:“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我手提礼品求见的人有十个,还礼来见我的人有三十个,我用礼貌接待的有一百多人,愿向我进言,我请他们说完的有一千多人,而我仅得三位贤才。周公说这些话,就是希望儿子能任贤使能,治理好鲁国。

二要培育谦德。要做到礼贤下士,就必须谦以待人。周公训导说:“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在这里,周公指出了容易产生骄矜的六种情况,要求伯禽用六种谦德来防骄破满。其大意是:宽施恩德而保持对人恭敬的态度,家族就能荣盛;占有广阔富饶的土地而能生活俭朴,家族就能安宁;官高禄厚而能保持谦卑,人就更显高贵;百姓多、兵甲强而能保持畏惧之心警戒自己,作战一定胜利;聪慧睿智而能以愚鲁的态度处世,就可以获大益;博闻强记,而能以浅薄自谓,见识就广。周公认为实行谦德的好处是,“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因为“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就是《易》说的“谦亨君子有终吉”。

周公诫侄

武王灭商后两年便病死,因子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摄政。因此,周公既是成王之叔,又是成王之师,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述,成王幼小时,周公让他与伯禽一起接受教育;他“抗世子(世子指天子、诸侯之嫡长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周公用相当于世子应循的礼法教育伯禽,以使成王懂得如何处理父子、君臣、长幼的关系。成王有过失,周公不便对他惩罚,就通过鞭打伯禽的方法,向成王告之以世子之道。成王长大后,周公虽“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但仍然以长辈、师傅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诫。他“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告诫成王“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周公着重劝诫成王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牢记先王创业立国的艰辛。周公说:“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意思是说,只有我周国的祖先太王、王季能够克己谦逊,敬畏天命。文王穿着普通人的服装,开荒种地。他和善柔顺,温良谦恭,保护百姓,惠及鳏寡孤独者。每天从早到晚,忙得没有空闲时间吃饭,为的是万民和谐。他不敢纵情于游乐田猎,不敢将各国的进贡用于自己享受,他中年受命登位,为王当政五十年。在这里,周公以历代先王为楷模,从正面激励成王继承祖先的事业,努力把周国治好。

其次要成王戒逸乐,恤百姓。周公教诫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人之无闻知。’”君子居官不可贪求安逸、淫乐。要先了解种庄稼的艰难,便可知百姓的痛苦。有些年轻人不了解自己的父母耕种收获的艰难,就追求享受,还慢慢轻侮起他们的父母,说老人不懂什么。

周公用种庄稼的艰辛比喻先祖创业不易,要成王关心百姓疾苦,勤于王政。其具体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做到“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的“四无”,就是不沉溺于观赏,不纵情于逸乐,不无节制地嬉游,以及不分时令地田猎。不能只享用百姓的进献而不顾民生疾苦,还自我宽慰为只是“今日耽乐”,周公认为这不是百姓所能顺从和上天所能依从的。二要做到“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的“三胥”,即彼此劝导、彼此爱护、彼此教诲,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迷惑。三要克己自重。在“小人怨汝詈汝”时,要像文王那样,更加谨言慎行;在人们指出自己的过错时,“不啻不敢含怒”,还应乐于听取,以知为政得失。四要心胸宽大,不要“乱罚无罪”,避免在各种狱讼和敕戒方面犯错误。

可以说,周公家训不仅是中国王室家训产生的重要标志,对于教育帝子王孙治天下、理邦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有关戒骄满、防怠惰、禁酗酒、重谦谨等个人品德修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规范,勤于王事、宽政爱民等官吏道德准则,也开启了仕宦家训的大门,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认定,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不是“家训之祖”,而是仕宦家训之集大成者;唐太宗的《帝范》则是帝王家训的高峰,而这两者的基本点都可以追溯到周公,甚至周文王。

孔子庭训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有丰富的教子思想,但有关他亲自教子的记载却不多。孔子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国君鲁昭公专门派人送来鲤鱼以示祝贺。据《孔子家语》的说法,孔子为纪念此事,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据《论语·季氏》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鲤:您在老师那里,能得到独特的传授吗?孔鲤回答道:没有,但有一天,我从院子里经过,父亲正好一个人站在那里,便问我:“学《诗》乎?”我说:“未也。”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便不会与人交谈。他还问我:“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意思是你学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没有?如果没学过,就会像面对墙壁而立,既看不见东西,也走不通路。又有一天,孔鲤从院子里经过,孔子又问他:“学礼乎?”孔鲤答曰:“未也。”孔子又训诫道:“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仪规矩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孔子还讲了其中的道理:“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品行高尚的人不可以不学习,接待宾客时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便无好的仪表,没有好的仪表便会失去理性,失去理性便会不忠诚,不忠诚便不能立身处世。只有学礼、循礼,讲求礼仪规矩,待人忠诚,才能很好地立身处世。

可惜的是,孔鲤先于孔子去世,其妻亦随之改嫁,留下十多岁的儿子孔伋(字子思)由孔子抚育。传说孔伋在祖父的熏陶下非常懂事,勤学好思。有一天,他看到孔子独坐长叹,便跪问道:祖父长叹,是担心孙儿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还是忧虑尧舜之道不能行于天下呢?孔子说:你小孩子家哪里懂得我的志向?孔伋答道:您常讲做父亲的辛辛苦苦把木柴劈开,儿子却不知道把它背回家,这是不肖子孙。孔子听了大喜,赞扬孔伋:好啊!我再也不用忧愁了。祖业不废,不但有人继承,而且还会有人发扬光大。孔子去世后,孔伋果然不负孔子厚望,师从孔子学生曾子学习,甚得儒学之真传。有学者认为,“四书”之一《中庸》就出自孔伋之手。而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学说的“亚圣”孟子的老师,则又是孔伋的门生,故孔伋在儒学传继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世誉为“述圣”。

先秦时期虽是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产生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当时人们崇尚“易子而教”的观念,认为为人父者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效果不好,故士人阶层很少亲自教子,流传下来的记载便极少。

(作者徐少锦先生为南京审计大学教授,陈延斌先生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缄默不语的由来
刘茜:苏辙《春秋集解》对啖氏师徒《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史部文献通考马端临卷四十三 学校考四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评点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孔子哪里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