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被世人误读两千余年



食学家赵荣光教授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论述源于《论语—乡党篇》,被中外食学界和餐饮界誉为“孔子食道”,且经常在许多场合引用。

近日,纪录片《天下鲁菜》摄制组对衍圣公府饮食文化研究学者,亚洲食学泰斗赵荣光先生进行了专访。赵荣光先生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饮食生活30余年。现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亚洲食学论坛主席。围绕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论述,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孔府菜:孔府松子酥肉

赵荣光:“《论语——乡党篇》这个章节主要讲的是祭祀,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烹饪,更不是有朋自自远方来,来了我们喝点酒,吃点菜,他不是这个意思。

孔子所讲的食不厌精,就是祭祀给祖先的或者给各路神仙的那一碗饭。你要做到每颗米粒都是饱满的,都是完整的,不要带着壳,也不要有破损的,以此来表明你的虔诚。

脍不厌细是什么呢?脍是生着吃的呀。孔子时代的脍主要是指牛肉,指生吃的牛肉。我们知道孔子那个时代的加工刀具,不像现代那个钢刀能够切得很薄呀。那个时候基本就是青铜刀,青铜刀它不可能磨得刃薄如纸,就是用这种刀来切肉,肯定不可能切得非常薄。”

孔府菜:花开富贵(槌溜虾片)

赵荣光先生认为,所谓食不厌精,是指祭祀给祖先的那碗米饭,要做到米粒饱满完整,以此来表明你的虔诚。脍不厌细,是说供奉给祖先的牛肉,要尽可能切得薄和均匀,便于咀嚼和入味。它的提出,是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围绕当时的祭祀和祭祀宴发表的看法,其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人们落后的饮食观念和状况。

如果离开两千多年的历史背景,望文生义,就会简单理解为孔子倡导人们去刻意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在饮食和食材应用上越精细越好,这就背离了孔子讲这番话的初衷。所以,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一定要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孔子为什么这样说?他的准确含意是什么?事实上好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

鼎鼐春秋,时光流转。尽管我们认为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及《论语——乡党篇》里的一些内容被世人误读,但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古人常以“饮和食德”来规范和表现我们的礼仪文明程度,每餐饭都是一次习礼。无论古代的“周礼在鲁”,还是现代饮食文明,都体现出文明古国的精神风貌。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毫无疑问与“圣门泮池”的熏染,与“孔子食道”与儒家食礼规范有很深的渊源。

新落成的尼山- 孔子巨像

《论语—乡党篇》涉及饮食方面的内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文/ 纪录片人老李 图/ 王少磊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被误读的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啥意思?
孔子养生 一切从“心”开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里有哪些高逼格的话?-Chance23的回答
名人养生——孔子的食疗养生与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