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爵位体系攻略(2016版)

日前,对中国古代军衔作过一番介绍。其实,搁古代,除了军衔对应的官职外,爵位也很重要。

爵位,通俗意义上讲指的是封爵、世爵。它主要与封建制度相关,是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但值得一提的是,爵位体系虽然在封建制度,但在一些国家仍然沿用,比如不列颠。

华夏(中国)的爵位体系,需要以明朝为临界点来看。

A.明朝以前

周以前—先秦前

唐朝的杜佑在《通典·职官·封爵》里面记载说,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因资料缺乏无从考证。所以说考究先秦以前的爵位制度,实则是在考究周以来。

在周朝,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他们的统治权。在各个诸侯国内,又有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比较特殊,还设置了执圭、执帛等爵)

总的说来,战国之前采用的是这种卿大夫采邑制度为基础的爵位制度。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普遍废除这种制度,以郡县制代替,因此也就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像通侯、君等就属于此类。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通侯、君等这类封爵,它们与之前的卿大夫采邑爵位不一样,有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

战国时代后,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在秦国,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秦国二十等爵分别是:

公士——第一级。即便公士,也是需要服役的,身份地位比无爵位的人好那么一点。

上造——第二级。与公士一样,需要服役,身份地位高于无爵之人。

簪袅——第三级,簪袅也是需要服役的。

不更——第四级,不更者。从不更起,是可以免除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的,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第五级

官大夫——第六级,

公大夫——第七级,又名七大夫,有食邑。公大夫可以见县令、丞揖而不拜,从公大夫起,即为高爵。

公乘——第八级。是可以得乘公家之车,有食邑。

五大夫——第九级。

左庶长——第十级。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属于非王族大臣领政。

右庶长——第十一级 ,属于王族大臣领政,是王族专职。

左更——第十二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更卒之将为爵位名。

中更——第十三级。在商鞅改革前是职爵同体,是九卿中第二,地位显耀。

右更——第十四级。

少上造——第十五级。

大上造——第十六级。也称大良造,大上造。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同时又为爵名。秦惠王后,主要用作爵名。

驷车庶长——第十七级。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属于王族专职。

大庶长——第十八级,是仅次于列侯、关内侯。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

关内侯——第十九级,属于有其号,无国邑。主要是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是可以世袭的。

彻侯——最高级,也称列候。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一旦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跟被贬谪没什么两样。

汉朝

一般而言,汉承秦制。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在此基础上增设了王爵。

立国初,王爵是有功臣得之,后王爵仅皇族可得。

曹魏

曹魏时代,曹操曹操废二十等爵和武功爵及所谓赐爵。

之后魏文帝曹丕,定爵制为九等。是为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需要说明的是,王爵至男爵都是有国号和封地的,但县侯以下是没有封地,只有租税。九等爵之外,另外有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属于没有封地,没有食禄。

在曹魏时代,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一般而言,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两晋

到了两晋时代,爵位更为复杂。一改曹魏9等爵,是为18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晋,王爵非皇子不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都是专封宗室;功臣封爵的,签前面都要冠以“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另外,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南北朝

南北朝的爵位各有差异。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唯一例外的是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始封五等爵,后成定制为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十一等爵;北齐相对简单置王爵与五等爵;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来根据《周礼》改制后,定为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各有差异。

隋朝

隋朝两代君王各有不同,隋文帝杨坚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到了隋炀帝杨广的时候,只留下了王、公、侯三等爵爵位,其余统统废除。

唐朝

到了唐朝,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十等爵位。自国公以下,都在前面冠以“开国”。必须要提的是,唐朝的封爵虽然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受,到最后也直接改为领取俸禄。

宋朝

宋承唐制,基本上与唐朝没什么大的区别。尤其自魏晋至宋以来,爵位分为世袭和不世袭两种。虽然宋代及以前的世袭爵位可以世代相传,但宋以来,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元朝

元朝

蒙古人的元朝与汉族朝廷不一样,它的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其于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B.明朝

明朝的爵位与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明代封爵虽然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主要有男性爵位、女性爵位、异性爵位、番外四种。

男性爵位

男性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齐民。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

所有的男性爵位共分为分8等爵位,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一般而言,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的是为亲王,亲王多用一个字代替,比如燕王。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其他的亲王诸子年十岁,也就封为郡王,一般是两个字,比如靖江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其他的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其他的诸子为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其他的诸子为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其他的诸子为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其他的诸子为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其他的诸子为奉国中尉。

必须要注意的是,明朝在明朝初期宗室封爵中亲王名高位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自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到了明中期,因为受封居多,激化了社会矛盾,万历皇帝以后朝廷被迫开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许镇国将军以下参加科举考试,以期宗室自养,而不再寄生食禄,但即便如此,效果很是一般。

女性爵位

有明一代,与男性爵位对应的还有女性爵位。一般而言,皇姑就是大长公主,皇姊妹就是长公主,皇女就是公主,她们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她们的夫君就是常说的驸马都尉。亲王郡王这边,亲王的女一般是郡主,郡王的女儿一般是县主,孙女郡君,曾孙女县君,玄孙女乡君,她们的夫君就是常说的仪宾。

异姓爵位

除了同姓爵位分封外,明朝初期也一循元代旧制,洪武皇帝三年,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整个大明王朝,受公、侯、伯爵的除功臣、外戚外,还有一些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异性公、侯、伯三等爵位,在各封号上面也是分别分了四个等级。一般佐太祖定天下者,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朱棣起兵,称奉天靖难推诚;其他的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而且文武也有所差异,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公、侯、伯各分4等。比如公爵,则会有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此外必须要说明的是,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就是不能够干预预九卿事务。

其他的一些,属于死后追封,比如魏国公徐达,初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后被追封为郡王,是为中山王。当然,像延平王郑成功,属于是因功受封郡王。另外,对于朝贡国,一律封为郡王,比如朝鲜王,越南王,日本王等。

清朝

明朝后,到了清朝,爵位分为宗室、功臣两种。

(1)宗室爵

宗室爵共14级。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需要注意的是,“和硕”、“多罗”、“固山”都是属于满语转音,分别是指一方、一角、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待遇问题,跟“入八分”与“不入八分”有关。一般而言,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他们可以享受(1)朱轮(红车轮)(2)紫缰(乘马用的缰绳)(3)宝石顶(一品用珊瑚顶,宝石顶在珊瑚顶之上)(4)双眼花翎(5)牛角灯(6)茶搭子(7)马坐褥(8)门钉(府门上的钉)这8种待遇,而像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是不能够享受这些标准待遇的。

不得不说明的就是世袭罔替和世袭的区别,有清一代,除了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庄亲王)、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同治时恭亲王奕?、光绪时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他们十二个王子孙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不能够罔替。所谓“世袭罔替”,就是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

而这个事情又可以追溯到功封与恩封。所谓功封就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像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是最明显的世袭罔替,俗话说就是八家铁帽子王。所谓恩封,就是爵位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

当然也并不是一降再降,没边儿。一般而言,亲王之子孙降到奉恩镇国公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奉恩辅国公;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所以即便再怎么下降,最次也是个辅国将军。

(2)功臣世爵

除宗室爵外,还有功臣世爵。清朝的功臣世爵,到了乾隆16年才定制,分别是除公侯伯子男外,再加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总共分为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纵观清朝的封爵,它与前代不同的是,清朝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比如睿亲王多尔衮、勇毅侯之类的。

中国古代的爵位,自先秦到清朝,历经2000多年,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式废除了一切世爵位制度。但唯一对《清室优待条例》立面的除外。

后来,国家又经历了“宣统复辟”和袁世凯复辟,曾经大肆封爵的恶作剧,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和宗教有封爵的个例外(西藏地区持续到1959年当地土地改革),爵位这种封建制度的产物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中,爵位是如何划分和称呼的?
(转)古代爵位
古代历朝历代爵位大揭秘,值得收藏
古时候的封王封侯有什么讲究?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那些号称“贝勒”的都是什么人?
清朝的爵位都有哪些?其中汉人爵位最低、待遇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