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师报20160615:追问教学关系之变③:教与学并非二元对立

传统讲授重点在教,自主学习核心在学。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把这两种教学关系对立起来,但真的是这样吗?
                                                   课堂教学如何重建

                                                          许兴亮  
要破解“教学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审视和考量。

  ———————————————————————————————————

  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说,今天课堂到了需要重建的阶段。时光飞逝,当下的课堂确实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繁荣景象。

  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说明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创新。但在我看来,想真正对课堂进行重建,就要对教学的基础性问题有一个把握,要回到“教学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上去。

  要破解“教学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审视和考量。

  第一,从教育的价值观来考量,教学是思维的对话。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中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思维是智慧之源,在我看来,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素养,突出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过分关注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能力,忽视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素养,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原点,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重点,通过平等的思维对话和多元交流,让师生达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从教育的内容来考量,教学是生活的重建。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快乐生活的能力。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需要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应该成为教育的素材和手段。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丢掉了鲜活的生活。失去生活,学生就失去了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的重建,就要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在大量的主体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第三,从教育的方式来考量,教学是学习主体的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与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就是有意义的主体活动建构过程。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主动学习方式,如“讨论(基于问题的对话)”两周后的巩固率可达50%,“亲自实践”巩固率达到75%,“学了之后亲自演示给别人”的巩固率则高达90%。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教育强化以传授为中心的理念,导致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缺失,造成教学效益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明确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在活动建构中提升素养和能力。

  一言以蔽之,课堂教学重建要回归教育原点。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基

教学是一种秩序

  教学其实就是一种秩序,一种提倡自由、独立、创造、多样的秩序,而非一种方法。

  ———————————————————————————————————

  我上学时,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我很欣赏他们的教学秩序。

  教学是慈爱。上世纪60年代,我开始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戴老师教我们语文、数学。戴老师对我们特别好,在我记忆里,她没有批评过任何学生。她教了哪些知识、用什么教学方法我已全然记不得,唯记得课堂上她把爱落在了教我们握笔方式、书写规则、朗读、默读、演算、坐姿、走路、问好等,让我终身受益。

  教学是诗化。三年级的班主任是甘老师。语文课上,甘老师用标准的男中音朗读,让课文内容有了生命感,场景跃然纸上,紧紧吸引着我们。若干年后,我们仍然对语文抱有莫名的好感。甘老师让我们学诗、背诗,他的语文教学就是诗化、美化、童话。后来,我喜欢学诗、写诗,正是源于甘老师。

  教学是博学。初中于老师教我们语文,在我印象中他就是文学的化身。于老师讲语文善于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典故典籍随手拈来。语文课,他放收自如,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阔、时而缩,时而扬、时而抑。我学习语文,好像从于老师那里开始升华,懂得了些许文学、文化。每次下课,我都愿意到黑板上模仿于老师的字。于体行书运笔在黑板上,每幅都是艺术品。

  教学是影响。高中班主任是数学安老师,他的数学基本功是一绝,在黑板上画圆、三角形、四边形、椭圆从不用教具,落笔即成。安老师解题如行云流水,看着、听着、学着、跟着都是一种享受。他经常给我们讲“哥德巴赫猜想”“高斯定理”等数学故事。受安老师影响,我们的高中数学是在欣赏、愉快中学过来的,哪有学不会之理。

  教学是不讲。读高二时,刘老师教我们语文,他是早年的文学硕士。刘老师教语文从不讲课文,让我们自己读便是。每周一的语文课,刘老师发给我们一篇他亲手刻钢板油印的精美小文,有散文、记叙文、议论文,也有诗歌、小小说等,文章在千字以内。周一、周二,让我们精读、理解、背诵;周三、周四,让我们模仿着写800字作文,文体不限。周五,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分享;周六,选出4名学生在全班朗读,最后刘老师进行点评。下周如是。我后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特别要感谢刘老师的教育和影响。

  教学是激发。高中物理何老师,讲物理从《大学》的“格物致知”开始。他善于把物和理分析得一清二楚、透彻见底,我们也听得明白清楚。何老师讲课的鲜明特点是感情饱满,不仅是对我们,还有对物理、对物理课堂的感情。物理学是科学,科学如何融入人文,能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何老师的课一直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何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激发我们挑战疑难问题的欲望,他经常带学生设计比较复杂的实验,然后由我们步步攻破。何老师的学生后来有几位成了物理学家。

  教学是育美。高中音乐马老师,举手投足都是艺术。马老师的音乐课堂有独唱、合唱、小组轮唱;在教室唱、树荫下唱、小河边唱;站着唱、坐着唱、边跳边唱。马老师说:“你们即使以后要当科学家、工程师,也要懂得艺术,懂得美。”我最欣赏马老师指挥的无伴奏合唱,人类最早的合唱应该就是无伴奏的天籁之音。“音乐不是副科”,马老师在退休前,一直强烈呼吁这个观点。

  ……

  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彼此难以重复或替代。教学本质上是个体创造,而非效仿。

  我想,教学其实就是一种秩序,一种提倡自由、独立、创造、多样的秩序,而非一种方法。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现在的人们过多地阐述理,却忘了教学常道,那就非常道了。当下,多如牛毛的教育新理念,对原有的理念完全抹杀,力图重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正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幼稚,以及教学改革者们的浮躁。而遥想当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几乎只做一件事——满世界请好老师。

  (作者 包 祥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
教仅仅是为了不教吗

  教仅仅是为了不教吗?答案是模棱两可的。但归根结底,不教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才是目的。

  ———————————————————————————————————

  要回答“教仅仅是为了不教吗”这一问题,关键要回答好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而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必然会遭遇种种困难和质疑。我想,只有谨慎思考和坚持摸索,才有可能领略问题背后的真相。

  说起教学,许多教育工作者可能会侃侃而谈,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辅导学生之类的问题。这些当然是教学中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其中必然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智慧。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工作还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性工作。令人感慨的是,这样的工作却往往是一线教师的职业生活常态。

  我们难道就只能这样默默地重复下去吗?这就是我们真正想要寻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吗?对于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可能无暇顾及,也有一些教师可能不屑一顾,或者毫不留情地抛出一句“要不你来试试”。

  当然,对于这样的言论或观念,可能有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也一定存在诸多的盲从与无知。只是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不必这么着急,也不必这么功利。

  有时候我想,我们的教学对于偌大的世界,到底起着什么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呢?这个答案很难得出。不过我觉得,孩子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必然会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观念和思维方式,而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这种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教师首先应该从人的成长与发展角度来思考和实践,不然我们仅仅培养出会做题、得高分的低能人才又有何用?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该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善用知识,更要学会创造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我想,一个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或者只懂得旁征博引,层次性当然不会太高。走向真正的自我思考,全面发展自我思维力,应该是教育教学真正的目的之一。

  还有一点,教学应该让人带有“人性”。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内心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并能对他人、对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人必定对他人、对世界都是极好的。我想,我们需要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也急切需要这样的人。

  教仅仅是为了不教吗?答案是模棱两可的。但归根结底,不教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才是目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很难迅速达成上述目标。但不要担心,只要我们能调整方向,并坚持做正确的事,做该做的事,我们一定会走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作者朱静江单位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名师】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原创】邵文静:在基础教育的森林修行
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创新、实践——语文教学的灵魂
779陈秋静.教育见习有何心得:S同学个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