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底开不开舱盖?小二战议德国坦克的战场观察

相信无论是看二战战地录像、指挥官回忆录、亦或是影视文艺作品的人,都会很在意坦克成员是否打开坦克舱盖进行观察的细节,比如如果遇到狙击手怎么办?如果步兵绕背怎么办?其实绝大多数装甲兵都很纠结这个问题。

二战早期的坦克就观察设备状态而言并没有比一战好多少,潜望镜视野狭窄,观察口视界死角多,自卫火力大多也十分薄弱。与此同时,车内成员也少,基本上也就是2-3个人,而步坦协同体系还没有形成。不要说坦克与负责观察的步兵步兵的沟通了,就连坦克都缺乏电台,互相之间沟通都很成问题,有些时候唯一靠谱的手段就是旗语……这种情况下一群坦克基本上就是一群瞎子,基本毫无配合和交流。

如果坦克陷入较为复杂的战场,在缺乏友军沟通和彼此协同的情况下,极易因缺乏视野而被步兵靠近,进而被各个击破。在二战前和二战早期的作战行动中,类似的例子几乎是不胜枚举。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军、苏芬战争中的苏军、波兰战役中的德军,都因此蒙受过不少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很多车辆的车长选择在战斗中打开舱盖进行观察。当然,在把脑袋伸进枪林弹雨里可不是什么明智的决定。

其他国家对于这些经验吸取或许并不清晰,但是积极参与这些战前之战的德国人显然对这些经验十分重视。为了提高自己坦克的战场观察能力和通讯能力,他们给所有坦克都加装了电台和车长指挥塔,指挥塔带来足以抵挡轻武器的360度视野,电台带来坦克与坦克间的有效沟通,使他们的坦克拥有了二战早期最好的视野和通讯能力,也带来了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战场控制能力。

▲德军甚至为不少缴获的敌军坦克也加装了自家的指挥塔和电台,以使其获得和德国坦克一样的战场优势。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车都有这些好东西,早期主要被用于支援步兵的III号突击炮就没有指挥塔。因为德军认为突击炮就是一个安装了机动底盘伴随部队行动的75mm榴弹炮,没必要对全向视野有太高要求,而且突击炮本身就有步兵保护,又很低矮。与其说突击炮部队担心被敌军伏击,倒不如说敌军更担心被他们伏击。魏特曼就曾经用III号突击炮取得过伏击苏联轻型坦克连大获全胜的战果。但缺乏视野总归不是好事,突击炮部队在入侵苏联时吃的鳖和取得的成就基本1:1。

虽然安装指挥塔至少有一半的目的是为了不让车长冒险探头观察,但根据德军坦克兵的相关回忆,指挥塔视角还是很小,最好还是露出上半身进行观察。实际上,除了指挥塔和观察口以外,III号和IV号坦克的逃生门也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当做应对观察口视野的补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行军状态下的III号和IV号坦克的所有舱门都开着,成员将上半身探出车外,对四周环境进行警戒。

虽然看起来这样探出来挺危险的,但至少在战争早期,德国装甲兵因为探头观察造成的损失并不多,这主要得益于闪击战的突然性、空军的强大对地支援能力,以及训练有素的步兵随行支援能力,德国装甲兵甚至很少拥有与敌人装甲力量或大口径反坦克炮交战的机会。这使得坦克兵可以从容的将身体探出去进行观察,而德军也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征服了欧洲。

不过到了打苏联就是另一回事了。苏联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苏军的反抗程度比任何德军曾经的敌人都剧烈,正面作战难度大幅上升。面对苏军的密集火力,很多德国坦克手不得不选择缩进自己的车内,关紧各个逃生门,或者只留下一点小缝,使用车长指挥塔和观察口进行观察。除此之外,苏军大量被打散的正规军每每能从轴心国的包围圈中突围,并成为游击队,导致游击队也不是非常缺乏重机枪和火炮。这些隐秘的敌人神出鬼没,会不间断对德军进行攻击,这导致即便在己方控制区的行动也变得很不安全。

与之相对的是,战场环境此刻也发生了对装甲兵们十分不利的变化,城市战地形居多,潜望镜和车长指挥塔都无法有效的对高层建筑上的目标和街道上的角落进行观察。这使得坦克在城市中的行动变得极为危险。

与之相对的是,由于战争的高速消耗,不少德军步兵部队的素质也开始下降,而没有优秀得步兵配合,坦克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对四周进行观察,而最有效的提高视野的方式就是探头……

苏军对缴获的德军战车进行研究后,编写了新的步兵反坦克训练大纲,让士兵通过坦克死角接近坦克,用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进行攻击。

在城市中,没人知道苏军的狙击手在哪里,经常会有车长被一发干掉。那就只能通过技巧解决问题了,比如姿势猥琐一点就露一个头,把大半个胸部都缩在炮塔里,只漏出头和一点点上身,以此减少受弹面积。

与此同时,德国人也开始在突击炮上加装了指挥塔,以此提高它们对于战场的观察能力。

当然,这时候又有新的问题了。

第一个是战场对于坦克和突击炮火炮威力要求越来越大,这使得德国人不得不把譬如Pak40这种长身管塞进炮塔里,但是坦克的排风系统并没有随着火炮的升级而升级。这使得坦克兵和突击炮兵经常需要把逃生门或者炮手舱门打开一条缝来排气,但是无疑提高了破片或者子弹杀伤车内的成员的概率。IV号和III突上的这一问题还不是很明显,到了黑豹上就很致命了,开炮产生的瓦斯让坦克兵头晕目眩,不得不打开整个舱盖或者逃生门把烟雾放出去。

第二个是盟军和苏军的步兵战术也精进了,他们经常可以靠近德国坦克发起突击。对于每台车只有1到2把mp40冲锋枪的德军坦克乘员,这就非常危险了。一旦步兵靠近坦克,车长对他们根本束手无策。

▲【图为被苏军步兵骑脸不知所措被缴获的黑豹坦克】

当然,解决方法也是有的,那就是加装车顶机枪。

这次他们没有忘记突击炮,不过需要吐槽的是,加装机枪的突击炮远比加装机枪的坦克要多。

突击炮部队不止增设了车顶机枪,而且还安装了坦克部队没有的防盾,甚至还专门研究了给“追猎者”量身定做的遥控机枪。

但是如果车长过于执着于操作机枪射击敌军步兵的话,肯定会疏忽车内指挥,而且如果想要好好操作机枪,必须把上半身整个探出车外,这无疑会增加车长被命中的风险,与最初的设计目标完全南辕北辙,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坦克才没有加装车顶机枪,车长还是只露出小脑袋进行观察。

【原图没找到用表情图替代下。。。】

【啊我找到原图了】

虽然看起来和原来变化不大,但由于德军此时开始普及裙板和附加装甲,这些东西是提高了坦克的防御力,但由于它们的巨大体积,遮挡住了很多视野。可以说,车内观察口和潜望镜的视野,越来越瞎了,整个车的人更靠车长老爷的眼睛了……

车内成员此时的心态很可能是这样的:

然后,作战环境又变了……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德军被一步步赶回本土,彻底从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得益于几乎被摧毁的后勤,糟糕的设备可靠性,以及丢失罗马尼亚后缺油的现状,坦克部队实际上能动的车,已经不多了。

贴上来的步兵,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没有汽油,可以去撤退了,看不到的敌人,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没有弹药可以去打了。

所以,不要纠结了,战争已经结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军一个突击炮排干掉对方两个坦克连:军士被特批获得最高荣誉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39)德军溃败莫斯科(8)
令盟军胆寒的德国“突击坦克”:“灰熊”突击炮技术篇
[原创]二战德军巷战远逊于苏联军队的根本原因
详细解析机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陆军版-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手机版
狂怒的设计和制造思路——浅谈二战时期坦克研制的国际差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