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腾讯是如何做大的?

文│张兴军

刚刚查了一下腾讯股票,截至2017年3月15日午时,这家巨无霸的网络公司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0357亿港币的市值。

记得在我大学还未毕业的2008年,就曾经为一家叫做《财经观察》的杂志撰写腾讯的稿件,事实上,在十年前,编辑就已经把文章的标题里用上了“帝国”的字眼。

从最初依附中国移动的梦网计划起家,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商业模式也利润来源,然后成长为一家生态特征明显的世界网络巨头。记得当时我关注的,就是腾讯的财报,它是如何赚钱的,记得非常清晰的是,腾讯在当时的利润已经比网易、搜狐和新浪三家门户网站的利润之和还要多。到了今天,他们利润之间的差距仍在放大。

吴晓波的《腾讯传》,也是以一个财经记者和观察家的角度,叙述和评论腾讯的非典型式的野蛮生长。作为《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在企业史和企业编年史的创作,一直是颇有心得的,他的类型化著作也一直深受读者欢迎。

总体来说,几十万字的篇幅并不能全面地将腾讯发展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一方面,腾讯并不是一家重视自己历史的企业,在蒙眼狂奔的网络聚变时代,实际上也没有哪家公司从一开始就能够预知自己未来的成长路径。而且,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曾经濒临过生与死的抉择时刻。

另一方面,一个拥有十数万人的企业,其业务的纷繁结构,人才、战略的独特性与差异化,亦无法用数目字罗列的方式予以详细叙述。

尽管如此,吴晓波的这本《腾讯传》仍然是一本截至目前可读价值最高的有关腾讯的专著。

今天这些屈指可数的巨头网络公司,大多经历过互联网泡沫、资金链断裂、模式质疑这些足以牵一发动全身的危机。在互联网创业的大潮中,能够存活且成长得不错的,都有其内在的基因与逻辑。像腾讯这种富可敌国、受众覆盖几无死角,嵌入了大多数人生活方式的公司就更是如此。

吴晓波还概括了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的七种武器,分别是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和专注创业初心。笼统而言,这种比较全面的总结,基本上也囊括了一家科技公司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产品、用户、创新、战略,这些普适性颇强的中性词,用在腾讯这样级别与成绩的公司上,当然有着不一样的意味。

也正因如此,今天来回看腾讯发展壮大的历程,才更有了让人唏嘘的空间。

吴晓波说他在调研和创作的过程中,一直被三个问题所缠绕: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的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

上述三个问题的提出,事实上也就明确了本文的标题《腾讯是如何做大的?》关键所在。当然,吴晓波的“三问”,放在任何一家中国特色明显的互联网公司身上都很适用,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王者,还是滴滴出行、小米科技等新锐领袖,其成长的因子都在这三问之中。

简述腾讯的成长逻辑,无非就是如何黏住用户的过程。而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成长历史也早就验证了,商业模式不是始而有之,而是在用户的不断累积中不断发掘的。

腾讯成长的网络环境,还不时兴“忽略当下的利益而描绘未来的前景”,所以腾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从朋友处融资时,后者拒绝接受腾讯的股票。

吴晓波,这种逆向巡航及精准定位,也是大多数成功公司在思忖自己如何成功的时候所采用的一般方法。当然,这也是无法证实和无法证伪的问题。因为最伟大的史家,也无法表明“如果不那样做就会怎样”的难题,因为他们只知道已知的因果。

在门户风行的时代,腾讯只能算是网络公司中的“二线”,中国网络的中坚力量,彼时是新浪、搜狐和网易。

在游戏兴起的时候,腾讯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追随者,朱骏的九城、陈天桥的盛大,哪一个都不是当时腾讯所能比拟。

在腾讯十几年的发展中,也并非没有遭遇过危机。外在因素上,有电信运营商甩开腾讯独立发展和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即时通讯产品对其进行夹击;内在因素,更有创始人之间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争议与分野。但最后,腾讯仍然脱颖而出,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

任何一家公司的量变聚变,都有着太多必然与偶然因素的叠加使然。阿里巴巴的金字塔上,有着软银孙正义和美国雅虎的传说,同样,当腾讯拥有几百万用户时,它还没有找到赚钱之道。如果不是创投机构IDG和李泽楷的电讯盈科,腾讯今天已不知已经沦落到何种程度。

一个QQ新闻弹窗的出现,就直接让腾讯在门户争霸的领域优势尽显。一个QQ秀产品的发端,就让腾讯不再发愁于如何通过用户收费的难题。一个Q币的上线,更是让腾讯的增值服务愈演愈烈,甚至还早早就布局了自有的支付体系。其实,上述这些今天回看被认定为腾讯每一步制胜的秘钥,都不是腾讯自己的发明或原创,但总能被腾讯的缔造者们“拿来主义”,完美地嫁接到QQ庞大的生命体系当中。

腾讯后来直至今天都被称为“公敌”,当然是其来有自的。而腾讯的厉(野)害(蛮)之处,就是不断地在别人的地盘称霸。简单来说,所以靠的无非就是因为两个产品——腾讯QQ和微信。

在腾讯的历史上,和奇虎360周鸿祎的一战,是可以载入中国互联网史册的。因为这一涉及到亿万用户切身利益的战役,直接叩开了腾讯过去的封闭之门:和奇虎360一战,让腾讯遭遇了创始以来的最大信任危机。当用户利益遭遇裹挟,并让主管部门出面干预之后,腾讯开始走向了开放。后来的腾讯WE大会,以及在新商业不断崛起的潮流中不亲力亲为地发展一切,都和这次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得不提的还有微信的爆发,这个由当年腾讯收购的FOXMAIL的缔造者张小龙开发的产品,让腾讯一举成为互联网的头把交易,同时也让其社交领域的地位再一次被稳固确立,巩固了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统治性地位。也藉此,腾讯才在支付领域终于撼动了阿里支付宝的地位,至少目前看来二者已经平分秋色。

在战略上,由前高盛高管所掌舵的投资、并购,让腾讯组建了无出其右的利益与生态的联合体,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京东、美团点评、滴滴出行、58同城、搜狗等等背后,都有着腾讯不可忽略的影子。

看腾讯的发展态势,说其未来是星辰大海也不以为过。《腾讯传》只是个开始,一家极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公司,一家未来有机会和谷歌、微软并列的巨头企业,尚需在诸多领域去验证自身的模式属性和商业价值。

中国互联网史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奇迹的缔造过程,腾讯肯定不是最后一个。我们没法去硅谷、以色列,以及任何一个其他的地方发掘出可以让中国创新者予以借鉴的经验,同样也没法用既有的定势思维来预判中国巨头们的前景。(《中国经济信息》杂志副总编辑 张兴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晓波:中国互联网就是一个“想赚钱”的东西
吴晓波:在写作《腾讯传》的五年里,腾讯发生了什么?
许一力:怎么看破腾讯大战360?
社群经济: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错过就是过错
吴晓波纵论互联网中国style:利用互联网能让我们这个国家真正走向开放
中国互联网激荡三十年,吴晓波:从0到1的创世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