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T-80B与她的1A33火控系统

写在前面的话

写完《坦克火控系统发展史》五部曲之后,野生坦克写了点导弹和枪械,就有不少小伙伴私信说我开始不务正业了,另外还有一些小伙伴希望了解一下具体的坦克火控系统;那么好吧从今天开始我会以东西方著名的五种第三代主战坦克与她们的火控系统为例(前苏联T-80B、德国豹IIA4、英国挑战者I、美国M1A1、日本90式),以点带面的介绍一下第三代主战坦克与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希望各位读者老爷能喜欢。

“性能参数极优坦克”T-80

早期型T-80B(未安装反应装甲)

1969年基洛夫工厂的“天才设计师”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沙什穆林(IS-7的总师)发表了他的科学技术副博士论文《性能参数极优坦克》,一经发表该理论就迅速成为了苏联坦克研制的指导理论。“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的理论精髓是:必须同时研制和装备两种坦克,一种是“主战坦克”(适于大规模生产且成本低廉、皮实耐用,就像T-72);另一种就是“性能参数极优坦克”(最新科技的结晶,所有数据达到科技条件的极限,只追求先进性其他指标可以暂时放弃)。并在“性能参数极优坦克”上不断引入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待这些成果在坦克上成熟之后再移植到“主战坦克上”。T-80就是第一种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设计的“性能参数极优坦克”!

苏联“天才设计师”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沙什穆林

T-80的原型219工程坦克

219工程源于一个梦想“把航发搬上坦克”,1956至1957年基洛夫工厂与专攻涡轴发动机的克里夫设计局合作设计并生产了苏联的第一台车用燃气轮机“GTD-1”,并马上把GTD-1装在了278工程上,测试结果很好,GTD-1可以轻松推动54吨的278工程坦克达到58公里的时速,而且操控性极佳!但是万恶的赫鲁晓夫却在1960年叫停了所有重型坦克的发展!278工程含恨而终!但是基洛夫工厂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1967年T-64服役苏军很是喜欢,但是对T-64的柴油发动机深恶痛绝!于是基洛夫工厂抓住了机会。

219工程的SP1号样车其实就是在T-64A上换装了一台GTD-1000燃气轮机

219工程的SP2号样车换装了GTD-1000TF燃气轮机并重新设计了底盘

GTD-1000TF燃气轮机就是在GTD-1000完善了空气滤清器,解决了发动机叶片的寿命问题

1970年基洛夫工厂拿出了一辆安装了克里莫夫设计局设计的GTD-1000燃气轮机的T-64A坦克样车,被命名为219工程样车(SP1号);初步验证了燃气轮机对比柴油机的优势:功率大、体积小、便于操纵、加速性好、低温启动快(-18℃时2到3分钟就可以完全启动、-45℃时25到30分钟就可以启动至全速)。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寿命短和燃料消耗大;于是基洛夫工厂根据这些暴露的问题,重新设计了坦克底盘,并搭载了GTD-1000TF发动机以及全新的传动装置制成了SP2号样车;在完成了100万公里的行驶实验后,1976年8月苏联国防部正式命令219工程以T-80的编号服役。

最早一批投产的T-80,特点是无附加装甲;只生产了80辆

随后又在T-80的基础上设计出了T-80系列的第一个完善型号——T-80B

早期型T-80B,注意炮塔上的9M112炮射导弹无线电制导天线盒

完备的T-80B和T-80U

T-80作为苏联第一款按照“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坦克,秉承了“在坦克上不断引入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的设计理念;造成T-80的子型号和衍生型号多得丧心病狂!但是真正能称得上完备的只有T-80B和T-80U这两个型号,所以为了避免文章陷入背型号的“流水账”所以本文对T-80的介绍就从T-80B入手。

T-80BV(“V”代表反应装甲)

T-80B与1A33

T-80B是T-80系列第一个成熟的型号,也是整个T-80系列的基础型号。其装备的1A33火控系统也是苏联第一种成熟的下反式(扰动式)光点注入火控系统。

T-80B的机动性:T-80B安装的是一台GTD-1000TF燃气轮机,该发动机为开式循环、三轴、无回热器结构;其全寿命周期为1000小时,大修间隔为300小时(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数据要短得多);低温启动性能极好在-50℃时只需8至10分钟就可以启动至全功率输出;而T-72的B46柴油机需要2.5小时才能启动(苏/俄坦克抖极为重视低温性能)。变速箱采用双侧行星机械式变速箱,由于燃气轮机的扭矩极好,变速箱只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早期T-72的变速箱有11个进档和3个倒档)操纵起来非常便捷;最大行驶速度70公里/小时。

T-80与英国“百人队长”机动性对比

T-80B的装甲防护:现在普遍有种误解,觉得T系坦克的装甲防护很糟糕,尤其是T-72老是当众表演“飞炮塔”!其实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装甲技术一只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苏联是最早研制并装备复合装甲的国家);而苏联复合装甲技术的最高水平就体现在T-80系列坦克上。

T-80BV坦克车体采用了三层结构的装甲,其有22度的倾角,复合装甲分三层,厚140毫米的高碳钢板再加80毫米陶瓷柱夹层与20毫米增强纤维构成了第一层,然后120毫米的高碳钢板加80毫米的陶瓷柱夹层与20毫米的增强纤维层,最后是50毫米高碳钢板加上80毫米的陶瓷柱夹层与20毫米的增强纤维层,这样的“三明治”结构叠层装甲成为当时最好的复合装甲。

T-80BV的车体首上复合装甲示意图

而T-80BV的炮塔的复合装甲结构也基本类同于车体,但里面的材质更加先进,抗弹能力也更强。

T-80BV的炮塔复合装甲示意图

其实在1978年T-80B服役时其坦克正面复合装甲的“裸甲”就已经可以免疫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反坦克武器了(德国的BH120L44发射DM-13穿甲弹至多也只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550MM的装甲);后来的T-80BV加上了“接触-1”反应装甲之后,对于西方国家而言T-80的正面装甲已经完全“无解”了。在实战中T-80B与T80BV坦克也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在车臣战争中车臣反政府武装发射的各种俄制或西方反坦克导弹都没有能击穿T-80B与T80BV坦克的主装甲。其中有一辆T-80B坦克在格罗兹泥的战斗中,被包括AT-3、AT-4、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击中多达5次,都无法击穿其车体和炮塔主装甲!T-80坦克的复合装甲之坚固,由此可见一斑。

题外话:那么为什么T系坦克老是被“爆”呢?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苏制坦克都追求对重量的极致控制(不超过50吨),抛开动力系统和火力系统留给装甲防护的余量非常小,迫使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只能把有限的重量分配给正面防护而放弃了侧面和后面的防护能力(如T-80B的车体侧面只有一层58MM的钢装甲以及橡胶裙板),这样的防护设计自然在巷战和复杂地形的战斗中比较吃亏!

T-80B的火力以及火控系统

初期T-80B的火炮与T-64与T-72相同2A46M型125MM口径的滑膛炮,其具体性能参数是——药室容积13.4升、口径125毫米、身管长度6米、炮管质量1.165吨;由于过于追求成本低廉和方便制造,使得什么“身管自紧工艺”、“电渣重熔冶炼技术”都只能是奢望(1982年2A46M的成本价格约1.8万卢布)!造成2A46M的出膛压(外界温度15℃)只有可怜的452兆帕(4520个大气压);而同时期的RH120L44的出膛压达到了570兆帕!在加上弱鸡的3BM22穿甲弹,造成了2A46M发射3BM22穿甲弹在2000米上的穿甲能力还不如英国的L7发射M735的尴尬局面(2A46M发射3BM22在2000米上仅能击穿385MM的垂直钢板;L7(M68)发射M735在2000米上能击穿410MM的垂直钢板)。

先天不足的2A46M

后天缺爱的3B22穿甲弹

当然,自动装填机也是T-80B的标配,装填速度8发/分。

T-80的自动装填机

不过至1982年起T-80BV开始换装新型的2A46M-1滑膛炮(1983年的成本价格为5.5万卢布)以及3BM26穿甲弹的逐步服役,T-80BV的火力可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2A46M-1的极限膛压能达到650兆帕(6500个大气压)出膛压也能达到520兆帕,发射3BM26穿甲弹在2000米的距离上能穿透近520MM的垂直钢板!

1A33型火控系统

虽然2A64M确实比较垃圾,但是T-80B配属的1A33型火控系统却是苏联第一款完善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1A33是典型的下反式(扰动式)火控系统。它包含一具与主炮直接连接的带激光测距仪的1G42型炮手昼间瞄准仪、一具TPN-3-49型主被动复合光电转换夜视仪、L-4A“月亮”红外探照灯、一台1V517型数字式弹道计算机、1G43型射击控制器、2E26M主炮双向稳定器、1B11型横风传感器、TKN-3V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仪、OU-ZGKU红外探照灯;以及一套9S461-1炮射导弹制导系统。

█T-80B炮塔详解

█T-80B炮塔详解

T-80B炮手工作台详解

T-80B炮手1G43型射击控制器组件(右边是控制面板)

T-80B炮手1G43型射击控制器手柄

TKN-3V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仪

车长的瞄准/指挥仪却是瞄准和夜视功能合一的......呃......苏联人的脑回路确实不是我能理解的

T-80B车长工作台详解

1A33型火控系统的工作流程是:首先车长用TKN-3V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仪(有独立的稳定器)发现目标,然后按动锁定开关,炮塔就会自动转向目标;炮手立即启动2E26M主炮双向稳定器,之后用1G42型炮手昼间瞄准仪发现目标,然后启动激光测距仪开始跟踪目标并开始测距和测速(测量目标的角速度),目标的距离、高度、速度等火控参数会自动输入1V517型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弹道计算机完成计算后就会在1G42型炮手昼间瞄准仪的划分板上投射一个光标,炮手只要把这个光标套在目标上就可以射击。

由于1G42型炮手瞄准仪和主炮是直接连接的,所以炮手在启动稳定器后需要把自己的额头牢牢的顶在瞄准仪的护额上跟着瞄准仪一块晃悠才能在瞄准仪目镜里看到一个清晰而稳定的图像。

大概就是这样

9M112炮射导弹

最后在说一说9M112炮射导弹,9M112炮射导弹的攻击范围是100到4000米、最大速度400米/秒、破甲厚度约650MM;采用无线电制导方式,在没有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超过90%(如果电磁干扰比较强烈,那么命中率嘛......随缘)。

不过和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苏联9M112炮射导弹主要任务不是用来攻击坦克或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急眼了也可以打),主要是因为1A33火控系统比较“粗”要跟踪4000米外的目标比较困难,所以9M112炮射导弹的主要任务是——在敌方反坦克导弹射程之外攻击敌方反坦克导弹阵地。


T-80B是下反式(扰动式)火控系统,那么装备成熟的上反式(非扰动式)火控系统的坦克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看下集——欧洲标准坦克“豹II”

写在前面的话

写完《坦克火控系统发展史》五部曲之后,野生坦克写了点导弹和枪械,就有不少小伙伴私信说我开始不务正业了,另外还有一些小伙伴希望了解一下具体的坦克火控系统;那么好吧从今天开始我会以东西方著名的五种第三代主战坦克与她们的火控系统为例(前苏联T-80B、德国豹IIA4、英国挑战者I、美国M1A1、日本90式),以点带面的介绍一下第三代主战坦克与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希望各位读者老爷能喜欢。

“性能参数极优坦克”T-80

早期型T-80B(未安装反应装甲)

1969年基洛夫工厂的“天才设计师”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沙什穆林(IS-7的总师)发表了他的科学技术副博士论文《性能参数极优坦克》,一经发表该理论就迅速成为了苏联坦克研制的指导理论。“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的理论精髓是:必须同时研制和装备两种坦克,一种是“主战坦克”(适于大规模生产且成本低廉、皮实耐用,就像T-72);另一种就是“性能参数极优坦克”(最新科技的结晶,所有数据达到科技条件的极限,只追求先进性其他指标可以暂时放弃)。并在“性能参数极优坦克”上不断引入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待这些成果在坦克上成熟之后再移植到“主战坦克上”。T-80就是第一种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设计的“性能参数极优坦克”!

苏联“天才设计师”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沙什穆林

T-80的原型219工程坦克

219工程源于一个梦想“把航发搬上坦克”,1956至1957年基洛夫工厂与专攻涡轴发动机的克里夫设计局合作设计并生产了苏联的第一台车用燃气轮机“GTD-1”,并马上把GTD-1装在了278工程上,测试结果很好,GTD-1可以轻松推动54吨的278工程坦克达到58公里的时速,而且操控性极佳!但是万恶的赫鲁晓夫却在1960年叫停了所有重型坦克的发展!278工程含恨而终!但是基洛夫工厂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1967年T-64服役苏军很是喜欢,但是对T-64的柴油发动机深恶痛绝!于是基洛夫工厂抓住了机会。

219工程的SP1号样车其实就是在T-64A上换装了一台GTD-1000燃气轮机

219工程的SP2号样车换装了GTD-1000TF燃气轮机并重新设计了底盘

GTD-1000TF燃气轮机就是在GTD-1000完善了空气滤清器,解决了发动机叶片的寿命问题

1970年基洛夫工厂拿出了一辆安装了克里莫夫设计局设计的GTD-1000燃气轮机的T-64A坦克样车,被命名为219工程样车(SP1号);初步验证了燃气轮机对比柴油机的优势:功率大、体积小、便于操纵、加速性好、低温启动快(-18℃时2到3分钟就可以完全启动、-45℃时25到30分钟就可以启动至全速)。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寿命短和燃料消耗大;于是基洛夫工厂根据这些暴露的问题,重新设计了坦克底盘,并搭载了GTD-1000TF发动机以及全新的传动装置制成了SP2号样车;在完成了100万公里的行驶实验后,1976年8月苏联国防部正式命令219工程以T-80的编号服役。

最早一批投产的T-80,特点是无附加装甲;只生产了80辆

随后又在T-80的基础上设计出了T-80系列的第一个完善型号——T-80B

早期型T-80B,注意炮塔上的9M112炮射导弹无线电制导天线盒

完备的T-80B和T-80U

T-80作为苏联第一款按照“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坦克,秉承了“在坦克上不断引入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的设计理念;造成T-80的子型号和衍生型号多得丧心病狂!但是真正能称得上完备的只有T-80B和T-80U这两个型号,所以为了避免文章陷入背型号的“流水账”所以本文对T-80的介绍就从T-80B入手。

T-80BV(“V”代表反应装甲)

T-80B与1A33

T-80B是T-80系列第一个成熟的型号,也是整个T-80系列的基础型号。其装备的1A33火控系统也是苏联第一种成熟的下反式(扰动式)光点注入火控系统。

T-80B的机动性:T-80B安装的是一台GTD-1000TF燃气轮机,该发动机为开式循环、三轴、无回热器结构;其全寿命周期为1000小时,大修间隔为300小时(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数据要短得多);低温启动性能极好在-50℃时只需8至10分钟就可以启动至全功率输出;而T-72的B46柴油机需要2.5小时才能启动(苏/俄坦克抖极为重视低温性能)。变速箱采用双侧行星机械式变速箱,由于燃气轮机的扭矩极好,变速箱只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档(早期T-72的变速箱有11个进档和3个倒档)操纵起来非常便捷;最大行驶速度70公里/小时。

T-80与英国“百人队长”机动性对比

T-80B的装甲防护:现在普遍有种误解,觉得T系坦克的装甲防护很糟糕,尤其是T-72老是当众表演“飞炮塔”!其实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的装甲技术一只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苏联是最早研制并装备复合装甲的国家);而苏联复合装甲技术的最高水平就体现在T-80系列坦克上。

T-80BV坦克车体采用了三层结构的装甲,其有22度的倾角,复合装甲分三层,厚140毫米的高碳钢板再加80毫米陶瓷柱夹层与20毫米增强纤维构成了第一层,然后120毫米的高碳钢板加80毫米的陶瓷柱夹层与20毫米的增强纤维层,最后是50毫米高碳钢板加上80毫米的陶瓷柱夹层与20毫米的增强纤维层,这样的“三明治”结构叠层装甲成为当时最好的复合装甲。

T-80BV的车体首上复合装甲示意图

而T-80BV的炮塔的复合装甲结构也基本类同于车体,但里面的材质更加先进,抗弹能力也更强。

T-80BV的炮塔复合装甲示意图

其实在1978年T-80B服役时其坦克正面复合装甲的“裸甲”就已经可以免疫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反坦克武器了(德国的BH120L44发射DM-13穿甲弹至多也只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550MM的装甲);后来的T-80BV加上了“接触-1”反应装甲之后,对于西方国家而言T-80的正面装甲已经完全“无解”了。在实战中T-80B与T80BV坦克也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在车臣战争中车臣反政府武装发射的各种俄制或西方反坦克导弹都没有能击穿T-80B与T80BV坦克的主装甲。其中有一辆T-80B坦克在格罗兹泥的战斗中,被包括AT-3、AT-4、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击中多达5次,都无法击穿其车体和炮塔主装甲!T-80坦克的复合装甲之坚固,由此可见一斑。

题外话:那么为什么T系坦克老是被“爆”呢?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苏制坦克都追求对重量的极致控制(不超过50吨),抛开动力系统和火力系统留给装甲防护的余量非常小,迫使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只能把有限的重量分配给正面防护而放弃了侧面和后面的防护能力(如T-80B的车体侧面只有一层58MM的钢装甲以及橡胶裙板),这样的防护设计自然在巷战和复杂地形的战斗中比较吃亏!

T-80B的火力以及火控系统

初期T-80B的火炮与T-64与T-72相同2A46M型125MM口径的滑膛炮,其具体性能参数是——药室容积13.4升、口径125毫米、身管长度6米、炮管质量1.165吨;由于过于追求成本低廉和方便制造,使得什么“身管自紧工艺”、“电渣重熔冶炼技术”都只能是奢望(1982年2A46M的成本价格约1.8万卢布)!造成2A46M的出膛压(外界温度15℃)只有可怜的452兆帕(4520个大气压);而同时期的RH120L44的出膛压达到了570兆帕!在加上弱鸡的3BM22穿甲弹,造成了2A46M发射3BM22穿甲弹在2000米上的穿甲能力还不如英国的L7发射M735的尴尬局面(2A46M发射3BM22在2000米上仅能击穿385MM的垂直钢板;L7(M68)发射M735在2000米上能击穿410MM的垂直钢板)。

先天不足的2A46M

后天缺爱的3B22穿甲弹

当然,自动装填机也是T-80B的标配,装填速度8发/分。

T-80的自动装填机

不过至1982年起T-80BV开始换装新型的2A46M-1滑膛炮(1983年的成本价格为5.5万卢布)以及3BM26穿甲弹的逐步服役,T-80BV的火力可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2A46M-1的极限膛压能达到650兆帕(6500个大气压)出膛压也能达到520兆帕,发射3BM26穿甲弹在2000米的距离上能穿透近520MM的垂直钢板!

1A33型火控系统

虽然2A64M确实比较垃圾,但是T-80B配属的1A33型火控系统却是苏联第一款完善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1A33是典型的下反式(扰动式)火控系统。它包含一具与主炮直接连接的带激光测距仪的1G42型炮手昼间瞄准仪、一具TPN-3-49型主被动复合光电转换夜视仪、L-4A“月亮”红外探照灯、一台1V517型数字式弹道计算机、1G43型射击控制器、2E26M主炮双向稳定器、1B11型横风传感器、TKN-3V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仪、OU-ZGKU红外探照灯;以及一套9S461-1炮射导弹制导系统。

█T-80B炮塔详解

█T-80B炮塔详解

T-80B炮手工作台详解

T-80B炮手1G43型射击控制器组件(右边是控制面板)

T-80B炮手1G43型射击控制器手柄

TKN-3V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仪

车长的瞄准/指挥仪却是瞄准和夜视功能合一的......呃......苏联人的脑回路确实不是我能理解的

T-80B车长工作台详解

1A33型火控系统的工作流程是:首先车长用TKN-3V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仪(有独立的稳定器)发现目标,然后按动锁定开关,炮塔就会自动转向目标;炮手立即启动2E26M主炮双向稳定器,之后用1G42型炮手昼间瞄准仪发现目标,然后启动激光测距仪开始跟踪目标并开始测距和测速(测量目标的角速度),目标的距离、高度、速度等火控参数会自动输入1V517型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弹道计算机完成计算后就会在1G42型炮手昼间瞄准仪的划分板上投射一个光标,炮手只要把这个光标套在目标上就可以射击。

由于1G42型炮手瞄准仪和主炮是直接连接的,所以炮手在启动稳定器后需要把自己的额头牢牢的顶在瞄准仪的护额上跟着瞄准仪一块晃悠才能在瞄准仪目镜里看到一个清晰而稳定的图像。

大概就是这样

9M112炮射导弹

最后在说一说9M112炮射导弹,9M112炮射导弹的攻击范围是100到4000米、最大速度400米/秒、破甲厚度约650MM;采用无线电制导方式,在没有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超过90%(如果电磁干扰比较强烈,那么命中率嘛......随缘)。

不过和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苏联9M112炮射导弹主要任务不是用来攻击坦克或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急眼了也可以打),主要是因为1A33火控系统比较“粗”要跟踪4000米外的目标比较困难,所以9M112炮射导弹的主要任务是——在敌方反坦克导弹射程之外攻击敌方反坦克导弹阵地。


T-80B是下反式(扰动式)火控系统,那么装备成熟的上反式(非扰动式)火控系统的坦克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看下集——欧洲标准坦克“豹I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最后的“步兵坦克”——英国征服者重型坦克
鄂木斯克的未竟之梦——640工程“黑鹰”主战坦克战力解析
最后一代红色血液“T-80坦克”(图集2)
74式战车全解-结尾
英国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的故事(第6章/共16章)新型维克斯主战坦克
防线撕裂者:T-90A/S/M 主战坦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