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还有后半句,说透了人性
俗语,是民间文化中的智慧提炼。很多俗语我们常听、常说,比如“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等。不过实际上,很多俗语在流传过程中都只被人记住了一半,剩下的后半句却少有人知,其实全句连起来更精彩。
比如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很贴近生活,因此常常被人引用,因为很多时候人的善意是有限的,只会施舍给值得的人。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前人已经把“为人处世”这4个字包含的道理总结了个遍,这句俗语看起来武断,生活中却并不缺少例子。
因为前人相信,如果不是因为他人的原因,或者先天运气原因,一个人会沦落到“可怜”境地,必然跟他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关系。春秋时期的郑庄公,故意纵容弟弟共叔段的种种越矩行为,最后共叔段夺取王位失败,被迫外逃流浪,人们也只说他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其实,郑庄公明知道弟弟过分,却只纵容,不纠正,多少有点不厚道。但如果不是共叔段仗着母亲宠爱,处处挑战哥哥,也不至于沦落到逃离郑国。在史学家看来,共叔段就属于典型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故事发生。
我国民众自古就将勤劳作为美好品质,那些不愿辛勤劳作、好吃懒做的人,往往非常不受欢迎,这样的人即使生活潦倒,也少有人同情,因为大家会觉得他可怜是自己造成的,俗语“救急不救穷”就是因此而来,讲的是可以帮人一时急难,却不能帮那些懒惰的穷人。
不过更多时候,这话是指一个人的品性有瑕疵,因此导致生活万般不如意,并不是说一个人可怜,他的品性就肯定不好,这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网上有个经典的小故事:女生被同学欺负,去找老师报告。老师反问:为什么同学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
这种思维属于误解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并不可取。鲁迅先生笔下曾经有个读书人叫“孔乙己”,对别人苛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放松,精神迂腐、生活穷困潦倒,鲁迅对他的评价是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是个可怜人,但他守旧顽固,是悲剧成因。
看待事物总归需要全面,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没有说透人性,应该和它的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联系起来理解。前面说到的孔乙己是可怜人物,他生活在晚清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旧思想荼毒,这就是属于他的“可悲之苦”。
所以,这句俗语并不是让我们收起同情心,而是告诫我们,人是有多面性的,看人不能只看一个面,那样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就像《伊索寓言》里讲的“两个口袋”故事一样,普罗米修斯造人,将装着看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人眼前,装着看自己缺点的口袋,却被挂在人背后,所以人们常常只记得评人,不记得审视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才是经典,直击人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这话的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更是说尽了人性
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更是经典,说透人性
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才是精华,一语道破人性
古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视为经典
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后半句才是精华,值得一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