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拿什么拯救,你无处安放的晚年
  办公室来了位面目和善的老者,求助的目的是想请律师在他居住的村庄进行一次关于养老方面的法律宣讲。 说村子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养育三子三女六个孩子,却身无居所,于去年底服农药自杀,经抢救捡回了一条命,没能挽回他赴死的心。不止一次喃喃自语:我还是得死,死了干净。 心如死灰,生无可恋,压跨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是来自子女的无视与冷漠。 没有人格围堵和道德绑架,视线微宿到一个村落,一个家庭,一个黯然的背影,感受来自社会生命基本细胞的裂变与痛疼。 什么是孝?上半部是老,下半部是子。老少两代关系叫孝,老张开臂膀护着子,子重压之下力扛着老。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1) 父母是孩子的铠甲,孩子却未必是父母的袈裟。 社会的飞速发展拉开了亲情的地理距离,也稀释了亲情的浓度。 一个我知道的例子。有一位六十多岁李女士,丧偶独居,独生女落户美国。退休后平常日子里也没觉得什么,打打小牌,跳跳广场舞,种花养草,过得惬意。女儿常常打来电话问候并邮寄许多保健食品,如果不是那场意外,她幻想她的日子一直会这样下去。 骑单车去商场,拐弯的时候被车碰倒,踝骨骨折,住院一个多月。瞒了女儿半个月,忍受不了邻床大姐子女你来我往的视觉冲击,小心翼翼给女儿打了电话。 “我回不了啊妈,杰姆出差了,孩子太小,美国婆婆是不帮我带孩子的”。女儿猜出了她未吐出口的心意,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下雨了,那个远嫁的女儿成了她抓不住的浮萍,披在别人身上的小棉袄暖不了自己的寒冬。 (2) 父母是子女的银行,子女却不是父母的存款。 张先生夫妇供两个儿子读书倾其所有。大儿子读完本科读研究生,他们借了外债,小儿子读完大专读本科他们卖了家里老宅,为了还债,也为了给留在城里发展的儿子们攒钱买房付首付,年近六旬的张先生外出打工。 流血流汗,一个月挣的几乎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岁月不负,喜事连连。儿子升职了,儿子谈恋爱了,儿子要结婚了,儿子在城里按揭买房子了……花轿进门,张先生的脸象五月盛开的牡丹。 张先生耗尽资财,生活却没有给他留一个喘息的机会。体重莫名快速下降,到医院一查,糖尿病三期,往院治疗。 他惴惴地打电话给儿子:“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我这一病,要不少钱……” “我挣不了多少钱,再说还要还房贷,你儿媳妇又怀孕了,要营养,给您生孙子呢”。儿子的弦外之音他懂得。 小儿子新交了女朋友,象征性地给了两千。 老张忽然明白,儿子的收入是自己不可愈越的红线 ,挣多少钱都与自己无关,望望蓝天,泪在眼眶打转,他还是不想让孩子们为难。 (3) 父母是子女的后方,子女却不是父母的前线。 郭家村郭先生共七个子女,五个年长的均已成家,分门另住,只有小女儿和小儿子还在身边。小儿子身体从小柔弱,干不了重活,有父母和小姐姐照应着,渐渐好起来。 那年冬天,郭先生央求媒人为适婚年龄的小儿子张罗对象,寻摸了山边村庄里的一个姑娘,姑娘家不嫌郭家家穷人弱,原因是姑娘先天听力障碍。在郭先生眼里,这又不碍着结婚生孩子,不失为一桩好姻缘。 定好了迎娶日子,郭先生犯了难,彩礼,聘礼,婚宴下来要好几万,把家底翻个底朝天也不够。 找五个已成家的子女求援,“凭啥让我们摊,当初我们结婚都是父母办的,怎到他就得让哥嫂办?”媳妇不乐意了,儿子们也以默然的神情给媳妇的话划上了浓重的对号。 “只是借你们行不行?”郭先生似乎也礼亏起来。 “不行,你要非这么办,将来你们养老由老小一个人承担。”媳妇开出了条件。 也只有这么办了。 郭先生想到了一个谜语:姊妹十来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撕破。 (4) 父母是子女的港湾,子女未必是父母的堤岸。 前段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你不帮我带孩子,凭什么让我为你养老》引爆了朋友圈,先不论这个观点的对与错,这句话对立的情绪仿佛让我看到了怒目的儿媳与手足无措的婆婆,亲情与义务的等量交换,义务与本份的杂陈错位。 这个标题的情况,早好多年我就在周围发现了它的版本。 “年轻时候她没帮我带孩子,我不阻止她儿子孝敬她已经不错了,别指望我”。 “年轻时候她连月子都没伺候我,现在躺床了爱谁谁,我不管”…… 想起谁说过的一句活:养孩子为了什么?为了传宗接待还是完成任务? 答案很美:为了付出与欣赏。有这般境界的人不多,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似乎这并不影响我们将婆媳经营成两个人的情分。 媳妇因与儿子的婚烟与你有了关系,成为姻亲,成了你家的一份子,同一屋檐下,唇齿难免相碰,当婆婆的是否一个“疼”字,疼爱的疼,将儿媳妇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疼爱,媳妇有困难时,尽力伸把手,媳妇有委屈时,耐心听一听,本无血脉相连的情份也会惭惭丰满起来。 如果身体允许,将含饴弄孙作为一种乐趣,不仿将带孩子当作另一种幸福。媳妇,带孩子是情分,不是义务,婆婆会尽力以赴。 婆婆与媳妇,相互之间没有必须的义务,有的只是一步步经营起来的情分。情分浓了,才会有和谐的家庭生态,才会在另一方身陷困境时伸出双手,而不是做一个冷漠的看客。 (5) 父母是孩子的雨伞,子女却未必是父母的晴天。 厚此薄彼有时候是父母的怜贫惜弱,而且毫不自知,却被当作了子女间相互推诿的借口和责难父母的理由。 有一档电视栏目《百姓调解》在本地收视率颇高。 看了很多期节目,对一种现象十分费解,兄弟姐妹置年迈双亲不顾,吵得面红耳赤,打得头破血流,常见直接或间接原因常常是父母没有一碗水端平。  给老大分的房子旧了,给老三分的田地薄了,给老二娶媳妇花钱少了,给长房带孙子时间长了……把家产分给了儿子,却让女儿承担主要的赡养责任……凡此种种。 子女要求并不见长计算的父母公平到小数点后三位,子女要求手已颤抖的父母绝对的端平,子女要求目不识丁的父母拿出毫厘不谬的公平,并将此作为赡养与否的不容辩驳的条件。 天平倾向谁了,谁就得多负担或完全负担赡养义务,不然我就亏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互相指责,同室操戈,找父母讨要公平对待。 讨不了公平,对不起,不养你是我应得的公平。 人心是最好的天平,良心是最重的法码。 手心手背,十指连心,小时候的你多吃了几口奶父母责打了吗?也许当初,你就是那个最弱小的孩子,因为父母多出一分的疼爱才有了强壮的你,强壮如你,却在质问父母偏袒了谁?冷落了你。 (6) 父母是子女的家园,子女却未必是父母的灯盏。 李师傅是村子里的能人,靠修理机动车的手艺养活了六子一女七个孩子,并给他们娶妻成家。 三年前,七十五岁的李师傅中风偏瘫,在医院治疗后回家休养,七个子女开会协商,决定每家一月轮流伺候,李大娘随轮助扶。 第一年,轮流顺利,伺候基本到位。 第二年,长子意外离世,媳妇与长孙拒绝接伺,理由是儿子不在了,媳妇、孙子没有义务。 其他儿子不同意,矛盾闹到村委会。村委调处无果,李师傅在轮完一轮该大儿子接的那天无人来接,无处可去。 只好带着自己的衣被,住进了穿风漏雨的老屋,陪伴的是风雨数十年的老伴。 风雨来袭,墙角老槐树上的老雀窝里一对雁雀展开双翅轮流遮盖住窝里的小鸟雀,李师傅看着,轻轻叹了口气。 (7)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董先生是县政府退休老干部,八十三岁高龄患了重疾。 董先生与前妻有两子一女,前妻四十多岁去世后他与现在的妻子再婚,再婚妻子带来一个女儿英玉。婚后几十年间,妻子与董先生共同给子女们操办婚事,成立了家庭。 成家后的子女象离巢的鸟儿很少回家,只有英玉每天回家帮他们买菜做饭,老两口也乐得清静。 董先生住院后,医疗费从自己的工资积蓄中支付,与前妻的子女在医院看护,将董先生的工资卡、身份证藏了起来。也拒绝董先生现在的妻子与女儿前来探视。 清醒的时候,董先生再三表示想见妻子的愿望,终没有得到同意的答复。 董先生至终也没能见到相伴了近四十年的妻子,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 没有人知道最后的时光里,老人想的是什么,有没有感到孤独与凄凉? (8) 先生在看一则视频,看后无限感概地说,有些人的晚年真的很凄凉。 我说,你见过街头流浪的老狗吗?鬃毛杂乱,孱弱怠滞,游离于群体之外,想靠近又遭嫌弃,想放弃又不舍,那种低眉的姿态,凄惶的眼神让人心疼。种群不愿接纳,有时候还要遭人踹上两脚,夹着尾巴躲避在偏僻的角落。 先生说我太尖刻。 普法课一定会有,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还是要靠民众对孝道伦理的深层皈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老人的真心话:我宁可出钱请保姆,也不愿一直带孙子!震撼
媳妇到底有义务赡养公婆吗?这就是终极答案!
责任就是清官
父母帮我们照顾孩子是情分而不是义务,作为子女应当心怀感恩#父母 @抖音短视频
“老人帮带孩子是情分,不带也是本分”65岁婆婆听信这句话,后悔了
孝敬父母是儿子的本分,孝敬公婆是儿媳的情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