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族艺术研究·重点文章推介】方李莉 张杰 ∣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2016年第1期“艺术人类学”栏目刊出   2016年2月28日出刊


该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杰记者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的一次采访。访谈以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为题,探讨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发展、艺术人类学中国化发展的原因等问题。

 

方李莉研究员谈道,艺术已经日益成为文化评论和政治话语的一部分,艺术乃是对艺术家所在社会的一种自反性批判。而人类学的自反性以及人类学以文化为焦点的观念能给予这些学科许多新的解释,同时人类学的民族志也开始涉及欧美艺术话语和实践。通过人类学的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记录,这种整体性的研究,符合当代的大艺术观念,所以对于艺术人类学,以及对于美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艺术人类学是一个从西方借鉴来的学术研究方法,它有一套自己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体系,而我们中国的艺术人类学要进入这一体系,必须先虚心地学习并掌握这一套规范的学术体系,但同时又别忘记,向对方学习,并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对方,而是要把对方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艺术人类学虽然也是来自西方的学问,但其却很容易向本土转化。其原因在于:1.人类学的灵魂就是做田野,当我们以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本为我们的田野对象时,我们就有了研究和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可能性;2.人类学的另一个灵魂就是有关文化的批评性,正是这种批评性让我们有可能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包括精英中心主义,能以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3.人类学家一直以记录和研究许多即将消失的文化为己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热潮中,艺术人类学将起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入到这一研究中。4.人类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辩证关系,因此,在人类学的概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需要保护的对象,也是可以转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文化资源。5.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因为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所有的国家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人类已结成了一个共同的命运体,我们需要共同面对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社会需要多种文化和多种经验及智慧的互动。



本文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方李莉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方李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主要著作有:《艺术人类学》《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考察》《中国陶瓷史》《遗产·实践与经验》《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等。论文有:《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成功召开
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陶溪川讲座 |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再造—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复兴为例
【民族艺术研究 · 重点文章推荐】方李莉 | 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论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方李莉:何谓后现代艺术界?
活动预告丨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共构:展览与策展研究专题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