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绝第十七讲~渔阳第七法

主讲老师:青螺

渔洋十二法我们已经学了一半了,今天进入第七法。从徐先生的定义,似乎与前面六法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了而且认为是渔洋的匠心所在,我们来先看看他对法七的定义:

法七: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徐先生认为,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青螺注:李白的越中览古)。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转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但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这段话,对诠释第七法的定义有帮助,所以我发了上来。我们到目前为止,无论几个方法的变化,但都是以第三句为主者。今天的七法,为何徐先生这么加重呢,因为这里他加入了一个概念,就是由实返虚,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本是唐末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说法,也是王渔洋神韵说的精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例诗:

(一)
再过露筋祠
清·王士禛 押先韵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据《高邮州志》载,唐时有一女子,与嫂行郊外,日暮,嫂挽女投宿田舍,女不从,乃露坐草中。时秋蚊方殷,弱质不胜,嗣旦,血竭露筋而死,后人因号露筋女 ,为立祠以敬祀之。俗称仙女庙。所以,因这个祠堂的地点,在高邮,所以是作者宦游扬州期间,两次过此地而写的。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起承两句是写再过此地时的眼前实景,也即所谓的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当然也在景融情。首句是祠庙里的雕像,衣着,翠羽明珰,泛指珍贵的饰物。次句是祠庙周围景,湖水,碧树水边的云雾,祠堂附近的碧树均笼着着一片云雾。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第三句转入人事,到达此地的行人(指自己),系舟时都快亮了;而此时,门外的风正吹着池塘里的白莲。尾句景结,由人事(实),而及景(虚)。这就是徐晋如说的由实返虚。

我们以前学过诗语中的虚和实,而且知道虚实是相对的,景,相对于情来说,景是实;而景描,相对于人事来说,景就是虚了。从这首诗看,第三句的人事,是行人到达,开始系缆,而此时已经很晚了,天将晓了,如果继续实写,就显得很干涩,没了诗味,所以此时最妙的是以当时的景来收结最妙。因为诗人虽未表达什么,但通过景色的描写,让读者感到的却很多,门前是有野风的,提示此地的幽静,少人烟,白莲,更是提示了高洁。这就是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哦。继续看例诗:

(二)
江上
清·王士禛 押歌韵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这首具体创作时间及背景无考。首句里的吴头楚尾,是指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中下游,楚地长江的中上游,故称。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首句以设问句明起,点出江上行驶的地点,承句则以天气(烟雨),季节(秋深)等长江深秋的实景来回答首句的问。白玻,指江水浪急,一个暗字,为三句的晚字,相呼应,为时间的推移留下伏笔。这起承两句的景写,营造出了一个深秋令人惆怅的意境,此是为三四句的主旨作铺陈的。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第三句一笔宕开,由描景转为诗人的活动(人事)。为何?因为趁寒潮而渡江者,自然是指人渡江,这正是渔洋绝句第七法的特点。注意,此寒潮的寒字,呼应次句的秋深二字。合句又转到过江时的所见所闻:在满山凋零的黄叶中、天上传来南飞大雁的叫声。这样就把深秋的萧飒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重,充溢着悲凉之意。同样,这首七绝,是以尾句的景语寄寓着作者情感来收结全篇,由人事(实)转虚。

(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清·王士禛 押歌韵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王士祯的秦淮杂诗系列主要写秦淮美景兼写歌舞女,此首应该是重在写秦淮之地的艳女的。写作时间应该是作者在扬州判官时期。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首句以女士的梳妆台起笔,玉牕,即窗户的美称,此处也是暗示了女子的身份;多罗,同多啰,是一种棕榈树。拂多啰,是指窗前的春风吹佛着多啰树,是写清晓时分女子居处的窗外的景。次句,由景而及外面的踏歌声,注意,踏歌声虽然也是由人出来的动作,但不是诗中的女主人翁的动作,是他人的,外面早早就出来游春的人的。目的是为三四句的主旨作反衬对比的。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第三分句一转,开始写女主人的动作,自然是所谓的人事。意思是,这位女子整日里在对镜梳妆,应该是为等待某人而作的准备;而尾句以景收结,窗户上的水晶帘倒映在镜子里的眼中的秋波里。这样,就由人的动作,由实转虚了。这里,一个尽日二字,暗示了女子在等人,而人却一直未来;同时,读者可以脑补出,女子没有放弃,一天了,都在对镜梳妆,一直在等待,这里的景,充满了女子的情感,乃是精彩的言外之意。一位女子在春日里,凝状待客的心境自然流出了。

(四)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禛 押萧韵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题目中的陈伯玑,即陈允衡,字伯玑,明末清初时的江西南城人,明亡后居芜湖,杜门穷巷,以诗歌自娱,与王士禛善。诗中的芜城,即广陵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汉吴王刘濞建都于此,筑广陵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举戈南侵,广陵被焚。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叛变,孝武帝派兵讨平。十年之间,广陵两遭兵祸,繁富闹市变成一座荒城。南朝文学家鲍照作《芜城赋》以讽之,因得名芜城。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起承二句直写当时春景:这句非常有名,东风着意吹着杨柳,绿色已染到了芜城的第几座桥了呢?注意,陈伯玑在金陵,而扬州在金陵之东,一般古人诗里,认为东风从东到西,故东面先绿,所以,作者这个问,带着深深的关切,柳,又是思念的意象,所以一二句的铺陈非常巧妙。次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转句化作作者的行为,想折一枝柳枝寄给记忆中的朋友,即转景为人事,合句以景兴情,河对岸传来的笛声时断时续夹杂着雨丝潇潇。意为想寄柳枝也难以成愿。转人事后,尾句景结,是第七法的精髓,也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给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

(五)
金陵道上
清·王士禛 押东韵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从题目看,此诗作于扬州巡官任上,一次去金陵游玩时所作。

起承两句以对仗句,实写去金陵的路上之晚春景色。这里的秧针雨,指江南春末夏初的雨,多发于水稻育秧之时。秧针,初生的稻秧。下着当季的雨,时有风。这里的舶趠(bó zhùo)风,是指梅雨结束夏季开始之际强盛的季候风。诗前有注:“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这里的对仗句,我们以前讲过,是句中自对句,乍疏=乍密;时去=时来,后三也非常工稳的对仗。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第三分句以行人秣陵去,转入人事,尾句以景结入虚。这里的秣陵镇,位于南京市东南21公里处,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苏名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区,区城就在秣陵镇。秦汉以后秣陵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国初年孙权才把这个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素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称。此处秣陵,代指金陵。尾句以行人目中的长江晚春景色作结,暗示行路难,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六)
广元舟中闻棹歌
清·王士禛 押文韵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这首是作者在西川宦游时,于广元乘舟时闻江上棹歌有感所写。

起承两句实笔写景,江上处处可以闻道渝州的棹歌,而自己所乘之孤舟在日暮下雨中行驶,孤独感油然而生。但注意,次句的重点是写舟行在江水,雨中的情景,本身是写景,而不是写人。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第三句以自己的船渐渐走远,歌声也渐渐消失,来写人事。为何这里是人事?因为歌声远了,是自己的听觉,之所以远,是自己所乘之舟在离开。而前方将要到底的地方,是九十九座山峰和岭上的白云引入眼帘,是景收,也是由舟行,而带出来的两岸景观的动态变化。乌奴是当地成产的一种植物,花为紫色,可入药作麻醉剂。

(七,八)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题目里的白公东坡,指白居易,因为白居易从江州司马任四年后,转忠州刺史,于是在忠州城东坡上栽树,白的诗中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之句;而且栽好后天天去看,“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以后还不放心,“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最后要离开忠州的时候还是忘不了栽的那几棵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因而有东坡称号,后被苏轼沿用。我们先看第一首: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其一
清·王士禛 押文韵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起承两句,写巴渝的民歌总是时时都能听到,但当年白居易在长庆年间写的有关忠州任期的新诗却很久没听到了。注意,这首的一二句是以议论为主,是第七法的所谓今日事来起笔的,与上面的一二句写景稍有不同哦。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第三句一笔宕开,并点题中的询白公东坡而不得意,访忠州的东坡,却很难找到了,但搔首,与前四是转折,搔首代指不得时的无奈。尾句以景收结,未见东坡的痕迹,只见长江之水浪花高卷,似乎要入云端了,兼天涌哦。这里的蛮云,即是浓密的阴云。再看其二:

其二
清·王士禛 押侵韵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其二的起承两句是写景了,说当年白居易在东坡种的树,目前已经是绿成阴了,很茂盛,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意。次句引入回忆当年白居易对所植的树念念不忘,呵护有佳。这里主要是写景,刻意营造了与其一的不同。次句的主要是就首句的绿阴来写的,说当年如何。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第三分句以自己想看看当年白居易写竹枝词,并伴歌舞的地方,以此转入人事,而尾句是指到了后所见景,有木莲花,有林檎,植物名。又名花红、沙果。落叶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花淡红色。这样,就完成了,第七法的布局。

(九)
清流关
清·王士禛 押尤韵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题目中的清流关,在安徽省滁州市西郊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因隋、唐、南唐时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清流河:亦称乌衣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内。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起承两句写景,潇潇寒雨渡清流,是眼前景色,写的是清流关附近的清流河边景,同时带出气候寒雨之中,可指是秋景。次句,苦竹云阴特地愁。周边的苦竹在云阴之下似乎都代指愁意。此是将自己的心情移到物上,是抒情的一种习惯性表达,由景入情,景中含情。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第三分句,回首二字,是指作者的联想,作者由景而起兴,这也是引入人事,是人在联想了;尾句,是以景喻情,由实返虚。这里第三句的“回首”二字的应用与上面几首都不一样哦,这是把笔端引向诗人的联想,即转入人的思维活动,是因眼前的寒雨萧萧,不由的让人联想起这里曾是歌舞升平的南唐故土,当初的风光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合句更借重重青山环绕着滁州城这一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过去的繁荣已成历史,唯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的合句,表面上看来全是景语,其实却蕴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这就是徐晋如所说的“由实返虚”,是“渔洋匠心所在”。最后再看一首例诗:

(十)
荆山口待渡
清·王士禛 押元韵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题目的荆山,应该是在今安徽省滁州怀远县西南的那个山。与作者的经历相关。

起承两句写景,应该是从西面的丰沛,到东面的中原,把自己在渡客待登船时所见,实笔记录了下来。在渡口待渡,自然要左右东西的眺望,而眼前的西面是丰沛,指汉高祖刘邦的发家处,然后到中原地区,都是一片风中萧萧之景,面对的是眼前渡口的黄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第三分句以一个望字,转入人事,因为,望者,乃是作者自己。尾句景收。乱山合沓,指重迭的山峦,彭门,就是彭城郡,即江苏徐州。这首与前面几首不同之处在于暗含怀古意。借自己在渡口待船,而就眼前景而想到了当年楚汉相争事,怀古了。

好,今天的渔洋第七法,十首例诗都是王渔洋的,讲完了。下面简单归纳一下一首七绝尾句以景收结的手法。

我们以前提过,写诗,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诗不能太直,要含蓄。要尽量做到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终不许一语道破。这些前人的话告诉我们写诗的秘诀在此。一般来说,尾句的景收,常常能做到这些,如何在景结前做好铺陈最为关键。另外尾句的景收,要尽量做到贴切,这个景一定是与想表达的情绪吻合,否则就画蛇添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写作]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下)
秋湖早行[七绝]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七
个人风采(二)预选
七绝•登金陵阅江楼(二)
七绝.诗墨清流/书法可修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