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绝第十三讲~渔阳第三法

主讲老师:青螺

我们前两讲把法一和法二讲完了。一共学习了很多王渔洋的七绝例诗;也根据相类似的点,读了很多唐人的例子。法一,关键是第三句用否定词来转;法二,则用转折连词来转。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法,则是在第三句改用设问了。
先来看看徐晋如先生定义的第三法:

法三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从定义上看,第三法与前二法,布局类似,大致还是二分法,或 二二结构;前二句作铺陈说一事,第三句在此基础上作假设,或设问,第四句回答,所以,三四两句是问答式的流水句。
先看例诗:

(一)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清·王士祯 押先韵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胡玉昆,清代江苏江宁人,字褐公。工画山水,用笔虚无缥缈,咫尺千里,为周亮工所赏;兼善兰竹。程邑,字幼洪,号翼苍,上元籍休宁人,顺治壬辰进士,选庶吉士,改国子监助教,有《介轩集花圃诗》。题目断句为: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意思是:胡玉昆大概是为程翼苍画了一幅宋梅图,作者题了一首诗送胡玉昆。

起承两句就图来写的。风雨崖山事杳然,首句叙事,点出了当年南宋灭亡时崖山事,距离现在已经非常杳然了,看来图中记述了崖山之战事;次句疏影应该指梅花,乃是画中所见的梅花,如今宋人的画梅的作品,收藏在故宫里年年被人浏览。

作为题图来说,一二句的安排是就图画本身来状物,是题画诗的经典套路。第三句设问,何人寄恨丹青里,但尾句并未就三分句何人来回答,而是回答了,那个记恨二字,意思是,这个恨,伴着画中的冬青,与杜鹃的鸣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三四句来看,似乎是画家特意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恨,好让世人为之哭诉宋之灭亡事。

从第一首例诗来看,三分句需用设问,但尾句的回答可以不是正面的。因为从我们学过的大量唐人作品来看,设问,本身是可以正面回答,也可以从侧面回答,或干脆不回答,留给读者去揣摩的。

这就需要看你是如何问的。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杜甫的另一首:酒酣懒舞谁相拽?是问;诗罢能吟不复听。没有回答,这里其实是杜甫列举了两种状态,你喝酒时无人陪伴,吟诗后也没人来听。这种问,就不需要回答的,其实是以问的形式,来表达一种肯定。

王渔洋这首七绝,三分句的问,就是这样一种情景,所以,尾句只是对前句的恨字做了延伸,是我们学过的流水句里的一种:两句一义。
我们再看一首例诗:

(二)
裂帛湖杂咏六首 之四
清·王士祯 押微韵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在北京海淀区西侧的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

这里的宣宗,指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玉殿,原指皇宫,此处借指皇陵。

诗的一二句写此地昔日之繁华如今已经不在了。首句说,宣宗的玉殿就坐落在此处的空山里,一个空字包涵了万千感叹语,是由景间接的抒发了作者的情绪。空,指空置,指无人。

次句点出了过去的喧闹事,如今早已消失久了。箫鼓,指箫与鼓。泛指乐队。这里用于代指昔日的繁华事。起承两句的写景叙事,烘托怀古之意。

第三句以“何似”设问,何似:此处是说,与什么什么比,何其的相似?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尾句:秋风南雁泪沾衣。是所谓的和宣宗的玉殿衰败类似的事。这里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典:《秋风辞》描述了汉武帝巡幸山西后土祠的沿途风光以及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起首两句极具震撼力:“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描述出行季节,暮秋时分,天高云淡,蓝天白云,汾河两岸草木一片金黄,叶片零落,在行进的船上似乎看到云彩在飞扬,空中大雁南飞,给人展现了秋的摇落,空旷寂寥。

从布局上看,起承两句写裂帛湖边的宣宗玉殿如今的衰败,为三四句作铺陈;三分句以“何似”设问,尾句是似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前学过类似的流水句,尾句是主句,表达眼前所见玉殿之周围的景,有秋风,有北雁南归,诗人面对眼前的旧景衰败而潸然泪下。

三分句的“茂陵汾水上”,兼带省略,意思是,和汉武帝巡视汾水上的景色一样。大家注意到没,第三法里,这两首例诗,选择的都是三分句有问,但尾句没有正面回答,答的都是对问的内容作了补充。另外,这首貌似山水诗,但其实都是借山水而怀古。这首也不例外。继续看下一首例诗:

(三)
灞桥寄内二首 之二
清·王士祯 押萧韵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长安自古送别之地。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因灞桥是长安向东方向出入的要道,唐人送客多到此地折柳赠别。

寄内,指写给妻子的诗。内:内人。是古人对妻子的称谓。太华、终南,是长安附近的两座名山,长安南为终南山,东为华山。为出入长安必经之地。西来,指自北京西行来到灞桥这里,将入长安。魂销,同销魂,失魂、伤感。近似于“断肠”这类的情感表达。闺中:原指未嫁女的房间。这里借指家眷。金钱卜:古代以钱记爻,唐时始有人掷金钱卜问吉凶。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首句,交代作者的所在与家乡的路途之遥远,是为起,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表达作者一路西行的离愁。看见没,与李商隐的那首多么类似,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一句景,一句入情,成一个意段。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转句不说自己思妻,却故意设问:“闺中若问金钱卜”,你会不会也在家中用“金钱卜”来求问我的状况?设问之妙处尽显。

合句“秋风秋雨过灞桥”,以自问自答回答了第三句的设问。注意,这里的尾句是回答了,家中妻子的卜了,别担心,我现在,要在秋雨秋风中,过灞桥了,马上要入长安了哦。

从布局上看,这首是我们学过的双尾格,一二句,一句景,一句入情,自成一意段,然后三四由一个假设的问,和尾句的一答另开一笔,故称双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下两联之间的关联,是灞桥,长安的入口。

上联,是灞桥前的华山终南山,因离开家万里了,所以情绪上销魂了,思家了,因为来到了一个神秘的,自己很陌生的地方了。与下联如何关联呢?哈哈哈,马上过了灞桥,就到长安了啊。
注意,双尾格的写法,必须弄好上下两联的一丝丝的关联,否则就写飞了。这里,明显的是,三分句问,四分句答。 再看一首:

(四)
夹江道中二首 之二
清·王士祯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这是王渔洋在四川乐山的夹江县道中所作的组诗。这是两首中的其二,重在写景,并由景起兴。夹江县位居四川西南部,是乐山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号称南部瓷都,风景秀丽。

首句中提到的嘉阳,古指嘉州,即今乐山市。也是明清与民国时的犍为县。洋州,位于汉中地区,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从古人的意义里属于南方。风竹,有暗含扬州八怪里的,风竹图的意思。著名的《潇湘风竹图》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的画作。他喜欢描绘以风雨为背景的竹石。

戴嵩,是唐代的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所以,这里的尾句,洋州风竹戴嵩牛。有双关意,一指此地的实景,一指画里的风竹与画中的牛。

现在来看诗: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诗的起承两句写当地实景,首句写驿路沿着江水而一路延伸,为起;次句以天气,寒雨潇潇,以及暮秋来承接。写自己旅途所见景,此为实笔。看出来没,王渔洋写景的句子确实有唐人的风范。

一首七绝里,一二句把景铺陈好后三四句自然要转入情了。这首里诗人是如何入情的呢,有两个手法:一个是直接抒发情感。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抒情,不再暗带描景。另一个是,一边抒情,一边暗带描景。这首就是: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这里,抒情了吗?当然抒情了,设问里明显带出了情感,和对南方美景的夸赞意。又多描景了吗?当然啊,因为不经意中多了两个物象,一个是风竹,有雨,自然有风,风雨中的南方的竹子,还有就是农家的耕牛,南方的水牛。

这两个物象一二句里没有,三四句这样带出来,其实是非常巧妙的。既写了实景,又用了虚笔,扬州八怪里的风竹图,和唐人,戴嵩笔下的牛。细读一下,王渔洋的七绝,确实不负盛名哦。

从布局上看,一二句写景叙事,为三四句作铺陈,第三句以“谁识”设问,蛮中,代指南方,风景别,指现实里的风竹,耕牛,与著名的画中的景,你能分辨吗?尾句洋州风竹戴嵩牛,是问中的蛮中风景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宾语拆分流水句,尾句是第三句“别”的宾语。
好,下面我们再看一首例诗: 


(五)
罗江驿夜雨
清·王士祯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根据地名,可见与上一首都是作于在四川工作时期。罗江县,隶属于四川省德阳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边缘,东接中江县,南连德阳市旌阳区,西靠绵阳,北邻绵阳市;鹿头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德阳市鹿头山上,为西川 防守要地。王渔洋《秦蜀驿程记》:“有碑题汉龙凤二公祠,东鹿头关 ,即士元墓。”亦省称鹿头。
看诗: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题目是罗江驿夜雨。一二句写出自己途中快到鹿头关了,但因连绵不断的风雨,所以暂住在罗江驿站了。一二句是赋笔,叙事。写的是眼前实景。勾留,意思是风雨阻碍了自己的行程,闲字,指自己虽然住下了,心里却闲不住了,所以自然引出了三四两句: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第三句设问,抒情。行人,指自己;愁绝,指愁到了极致;尾句,是回答前句的处字,什么地方的行人最愁呢,原来是潺亭亭子下的流水潺潺的地方。而这里,就是作者的所在,罗江驿。

布局:首句行程,次句因风雨故勾留在罗江驿;三分句设问,尾句回答。问的是何处,尾句交代了具体的地点。这是一种抒情的表达方式,以问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再看一首王渔洋的:

(六)
落凤坡吊庞士元
清·王士祯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箭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题目是,落凤坡吊庞士元,从诗意可以看出,作者对庞统非常的惋惜,如果没出仕,该多好。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心境。沔上,指沔水,汉水的一条支流,鱼梁洲,地处湖北襄阳,面积17.64平方公里。是汉江与唐白河泥沙共同淤积而形成的江心沙洲。洲上土地肥沃,主产小麦与芝麻。

孟浩然有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鸿冥,指鸿飞冥冥。鸿雁飞向又高又远的空际,简称鸿冥。比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亦比喻隐者的高远踪迹。尾句的鹿门,牵涉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庞德公,隐居在岘首山中的鹿门洞,以采药为生。而此人功力非凡,诸葛亮与庞统同为他的学生。当然后来孟浩然有早期在鹿门洞隐居。

现在来看诗: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诗的一二句铺陈庞统的出生地,是庞德公的从子(侄子),首句既指庞德公,又是指庞统,因庞德公而风流,次句其实是写庞德公一家所居乃是一江村而已。暗示因有庞德公父子而名存千古。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三四两句宕开了,而且中间省略了庞统随刘备入川,后死于落凤坡的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之间开始惋惜了,如果你一直跟随庞德公,隐居在鸿冥之中,一起相随去鹿门采药,多好啊。

这里,何如二字,也是设问,但更是一个假设,意思是如果能如何如何该多好,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所以尾句也没回答,只是假设的一个说明和补充。而尾句是对鸿冥好的具体解释,也算是回答吧。但不是直接的回答,因为这里的问,是虚笔,是不可能的事,哪里有可能回答呢?只是作者的一个愿望而已。
第三法里的六首例诗我们都讲完了,下面看几首唐人的。

(七)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押阳韵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以“荆吴相接水为乡”发端,荆,指荆襄一带,吴,则指东吴。所以荆,吴,已经点明送别与目的地了。既未点题意,而两地以水相接,为乡,其实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已超出送别诗之常法了。

首句是劝杜晃放开愁绪,我们还是相接的。次句: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并转入正题,句中的君去,是眼前实事,而春江渺茫,是眼前实景,景中融情。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到第三句,直接入情了。由友人的离开,而推想到日暮征帆将在何处停泊,与次句之间关联紧密,却又自然,虽是入情句,但转折却不明显,这是盛唐诗人的特点之一,注意哦,这与第三句的宕开有一定的区别的。

这里次句的春江渺茫,与三句的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同时,一个设问,何处,就是王渔洋的第三法哦。句中表现出的对朋友殷切关心,溢于言表了,这一问实在是把离别之情推向了极致。

前三句通过叙事,融情,含蓄的表达了送者的依依惜别,到尾句,才把心情直接的抒发出来了。试想一下,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尾句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好,大家看出来了吧,唐人的这首第三句设问,与王渔洋的有很多类似之处,尾句的回答不直接,是共性。
再看一首白居易的。

(八)
魏王堤
唐·白居易 押齐韵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这首是白居易在洛阳时写的,魏王堤,是当地的一处著名景点,早春时,岸边的柳条已经开始漏泄春光了,此诗着重写,见岸柳时的未春,但先有春思的感慨。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一二句写景,叙事。首句花因寒,而未发;鸟因寒而懒啼,提示早春的早字,次句叙事,说自己信马由缰的,边走边看,不觉中,日已西了。其实,首句的景,是信马闲行所见,日西,代指时间,意思是自己早上出来现在已经一天了。

这样的表达手法,我们辅导时说过,是所谓的倒插,就是一句先说景,然后次句说明此景乃是我信马所见,对首句作了说明。杜甫的野望,就是首联写景,七分句点明是跨马出郊极目所见,手法一样。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三分句,以何处为转折词,开始设问,哪里让我在观景中突然就有了春思了捏?目前还没到春啊,哦,四分句回答了,原来是魏王堤上的柳条无力飘荡着,无力,指软,意思是开始泄漏春光了哦。当然,从白居易自己同期写的一首五律中可以看出,是想到了自己在忠州做刺史时的事了:

魏堤有怀
唐·白居易 押寒韵 
魏王堤下水,声似使君滩。
惆怅回头听,踌蹰立马看。
荡风波眼急,翻雪浪心寒。
忆得瞿唐事,重吟行路难。

看见没,使君滩,瞿塘事,都是他未见春,而有春思的原因,由堤上的柳而引发的,对自己经历的思考,回忆。
再看一首杜牧的:

(九)
秋浦途中
唐·杜牧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这首诗,是杜牧在844年秋由黄州赴池州刺史任途径秋浦时所作。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一二句写途中所见景,秋雨绵绵中,在当地山路中行走,在两岸的浦中,有着淅淅的秋风吹拂;由于这是远离长安老家,而自己行走在陌生的山路和秋浦中,思乡之情悠然而生。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正因为如此,第三句来了个设问句,问的不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南飞的大雁,因为自己目前在江南,而秋雁自北南飞,所以杜牧问寒沙里的新到的北雁,大雁啊,你到了长安的杜陵没,那是我的老家啊。

我们前面讲过,诗,经常以典故,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诗不能直说。如果直说了,味道就淡了。还要注意哦,这首最大的特点,三四两句只是一个问,三分句表明问的对象是大雁,而尾句是问的内容。并不真正是一问一答。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诗中的设问句,经常有这样一种变化,也就是两句合成一个问句,一句是问的对象,一句是问的内容。关于这个,我们也需要了解的。下面再看一首高适的:

(十)
塞上闻笛
唐·高适 押删韵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是高适的著名边塞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一二句叙事,写景,胡天二字标明是塞外,雪净,边塞之雪,牧马还,提示目前是短暂的和平,战事已平息,故次句的写景带出月明之下有将士的笛声传自戍楼。一句牧马还,而带出此笛声,非常自然巧妙。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第三句由羌笛之声的梅花落,而有第三句的设问,说,梅花落的笛声提示落于何处呢?尾句给了明确的回答,听到这首笛曲,似乎是一夜的边塞之风,把梅花满满的吹落在关山之中了。其实,边塞这里本没有梅花,梅花在哪里?在将士们的老家啊。这样的通感式的表达,把将士们的思乡意表达的非常自然巧妙!

从布局上看,首句从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后,夜月下由吹笛者起,此为扣题中的闻字,也是所谓“闻”字的落处;一二句,楼上自萧条,月明自闲,故听得吹笛之声;第三句从听字转,设问,由四句答之,句句为一听字着笔,非常传神哦。

温馨提示,可作为参考:
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二是、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三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七绝]
段 维:谈谈七言绝句的神韵说
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十二
[诗词写作]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下)
你是秋风我是诗(七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