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律诗基础班~第三讲

主讲老师:青螺

我们前两讲初步学习了四种格式的七绝平仄谱,初步学习了格律诗的替,对,粘,的基本概念。今天我们继续巩固复习一下这些知识,继续学习几首经典的唐人七绝作品。另外还要初步熟悉一下对仗的概念,为我们将来的学习打个基础。在讲对仗之前,还需要简短的补一下汉语的语法知识,因为这些对讲对仗非常有用。所以我们今天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继续学习入声字;复习基本章法;格律诗的四个标准律句,四个起收句式;

二、学习几种不同的绝句布局;

三、初步了解汉语基础语法;

、熟悉一下对仗的基础;

下面我们学习今天要讲的几首七绝作品,都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题材,布局上都很不同,我们一边学习古人的作品,欣赏他们的写法,顺便也复习一下上一讲所涉及的诗律知识,一边巩固以前所学,一边学习新的知识。先看一下布局章法上和我们上一讲不同的七绝:

、几种特殊的七绝类型:

1. 首句以写景起笔,其余三句均为议论:

山行留客

·张旭 押微韵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看首句:

山光物态弄春辉,

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这就是这首七绝布局上的特色。

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光采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活跃的情态和意趣。首句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春时的万物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

莫为轻阴便拟归。

由首句把春景表达出来,次句便点题中的留字,莫为轻阴便拟归。意思是,别急着回去哦。从首句的写法,可知作者颇具匠心,因为春色之美,次句的“留”才有意义,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你看,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但光劝说客人还不够,这样就有了三四两句: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所以诗人就以退为进。“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

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这样,诗人以朴素的语言,真诚的情感,优美的山光翠色,试图留着客人,就是这首诗所想表达的。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我们今天讲的细一点,是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自己写作了,这些都是为大家自己写,做的准备。下面再看一首更特别的:

2. 四句诗,都从叙事中融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三四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

移家别湖上亭

中唐·戎昱 押庚韵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首二句叙事,融情,自己将要离开,可实在舍不得这里的春风,和湖上的亭字,而岸边的柳条可藤蔓也系着离别之情。拟人手法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四两句没有明显的转,而且采用了写作上的不同的手法,用了因果关系的流水句,进一步说的自己的不舍,但不明说,而是用与自己久相识的黄莺鸟来说事,是写作手法上的转,连这里的鸟也在为我的离开而频频的啼鸣。

这首诗,采用的是叙事体,但兼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使得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3. 咏物。七绝也有咏物的题材,一般是起承两句状物,三四句抒情,写意。

早梅

中唐·戎昱 押萧韵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古人咏梅者有很多名作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首句写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次句写这一树寒梅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而是临近溪水桥边。这里迥:远。傍:靠近。发:开放。首句里的白字,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里的“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三四句一转,写意,融情。说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销:通“消”,融化。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前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这首是典型的首尾照应的笔法。再看一首贺知章的咏柳:

咏柳

·贺知章 押豪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非常经典,家喻户晓的七绝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采用的是拟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起承两句咏物,而一开始就将杨柳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似乎是一位窈窕淑女刚刚化妆完毕,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注意,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这里也是暗含了典的,据《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起承两句把柳由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而“绿丝绦”却自然引出了“谁裁出”了,这是由拟人而转为物了,说,这柳枝上的细叶是谁裁出来的呢,原来是那视之无形的“春风”,似剪刀一般的裁出来滴。这里作者又巧妙的把春风具象化了。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注意,柳的“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相互照应的。

汉语语法简述

(一)词性分为实词虚词

实词1名词,2动词,3形容词,4数词,5量词,6代词。

虚词1副词,2介词,3连接词,4助词,5语气词,6叹词。

这些词性分类在现代汉语和英语语法一样的

(二)句子的主要成分

一个完整的句子,需要有三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和我们学到英语语法是一样的概念。比如:

我写作业。我(主语)写(谓语)作业(宾语)。这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语法,是从西式语言的语法挪用过来的,大部分是相同的,细微之处可能稍有区别,比如两个最简单的句子:


我是学生,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个新来的学生。

基本的要素,是第一句,我是学生。后面的加了修饰语,一个,新来的这里,是学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谓语结构,因为,是+学生,构成了一个复合谓语,也就是联系动词加表语,为何叫表语,因为,学生,和,我,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区别,或者说两者,是一种同位语的关系。但是,将两个词联系到了一起,这里没有所谓的动作,和动作的承受对象再看一下,这个句子


我做作业。我在做作业。我在做华府诗友社新开的学习班的作业


基本的句型是,我做作业。我是主语,做,是我发出的动作,是谓语,而作业呢,是我在做的事情,是宾语。这个没任何争议。但仔细的比较一下,以上列举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达方法好,以上就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下面再说一下句子的辅助成分:

(三)句子的辅助成分:


定语:修饰名词的词(指形容词,或其它能起修饰名词作用的词);
状语:修饰动词的词(副词,或其它能对动词起修饰作用的词);
补语:对动词的结果,状态作补充的词语。


记住了以上基本概念,我们开始讲解在诗中实际应用中的短语,或词组的概念

(四)短语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之所以叫短语,因为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我们也习惯称为词组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一下几种: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这个是普通语法讲解时的概念,和我们在诗中经常用的稍有区别,我喜欢用诗句来代表,因为我们是学诗的,对吧。请看一句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是一联对仗的句子作者是大诗人李白这里,花草,衣冠,都是并列词组。
大家注意一下,花草,其实是花和草,在诗句中,是两个物象的并列。对句时也必须用两个物象,比如,衣冠,是衣和冠,这也是我们初学者在对仗时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用一个物象的连绵词,来对并列的词


2)偏正短语


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等。我也是用诗句来说明一下。再看上面的那一联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里,吴宫,吴王的宫殿,偏正,晋代,晋的朝代,偏正,注意,宫,代,都是名词作中心词,是属于名词性偏正,也叫,定中词组。是属于名词性偏正,也叫,定中词组。


我们实际应用中点评作业的对仗句,或对联时,经常会用到这些的,也是我们必须补习语法概念的原因。注意,我们不是用现代语法去套古诗词,去死扣古诗词,是为了我们实际应用时必须要有的概念。说实话,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延续承接下来的,大部分,都能套上的,尤其是杜甫的对仗句子,没人能挑出细微的语法错误的。再看一句诗: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半落,中分,落,分,都是动词,半,中,都是对动词的方式,进行修饰的副词,所以,半落,中分,都是动词性偏正,由于修饰动词的句中作状语,所以是,状中词组。注意定中,状中,是用的最多的语法概念。归纳一下


名词性偏正,定中;动词性偏正,状中。

3)动宾短语


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看一联诗


秋槛鼓鼙惊朔雪,晓阶旗纛起边风。
惊朔雪,起边风,惊,起,都是动词,后面跟着朔雪,和,边风,作宾语,所以都是动宾结构。朔雪北方的雪边风边塞的风都是偏正名词性偏正


4)动补短语


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等。看一联诗

柳营远识金貂贵,榆塞遥知玉帐雄。

这里,识,知,均为动词,其中远识,遥知,状中结构金貂,玉帐,都是动词后面的宾语,而,贵,雄,则是动词的补语。英语里细分为,宾语补足语的,修饰宾语接受动作后的状态比如这里金貂贵玉帐雄,都是宾补,是对宾语的结果,状态,进行补充的如果是对动作本身进行补充则是动补但汉语里一般简称为,动补结构不必细分


5主谓短语


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再看诗句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这里,风吹,露湿,均为主谓结构,风,露,是主语,吹,湿,是动词。当然,这个句子里,风吹山带,露湿荷裳,都是,主谓宾,结构而遥知雨已报秋则是典型的动补结构


6)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宾语组成的短语,如:从山中、向沙漠、为人民、因下雨、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等。看诗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这里,从千涧,从字为介词,千涧,为从字的宾语,所以,是介宾词组。(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并,是动词,这是因为古诗里,除了名词是实词,其它的包括动词形容词都是虚词,所以,这里的从,并,可成对的这个以后会讲)。介宾短语,诗的例子不好找所以没找到两句都用的

、对仗的基本概念

在讲律诗的对仗之前,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所讲的知识:格律诗,相对于古诗来说,也叫近体诗。分为,绝句,五绝,七绝;律诗,包括五律,七律。绝句为两联,四句;律诗,为四联八句组成,两句组成一联,一联中,前句为出句,后句为对句。四联分为,第一联:首联;第二联:颔联;第三联:颈联;第四联:尾联。一首诗,第一句:首句;第八句:尾句。

这个是说的律诗。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七绝,由四个七言句子组成,起承两句是,上联,转合两句是,下联。律诗(五律,七律)要求中间二联(颔联,颈联)需要对仗,但也有首联也对仗的,也有一些是,四联都对仗的,但按格律要求,颔联,颈联需要对仗。首尾二联不作要求。

另外简单代提一下楹联。楹联,是指对联,一般分上联,和下联,每一联中,有单句的,还有多句的,这个就叫对联,或楹联(称为楹联,以为是挂着门上,或柱子上的。)。下面就进入今天的对仗知识简论。

关于对仗,我们上一讲中提了一下,现在做个补充。先请大家看一下下面这幅对子: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从意境上看,说的是海岸之阔,山之高,两个意思正好相辅相成。从寓意上看,是人的志向要高,心胸要阔。这是非常完整的一个表达,读者一看就明白了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从结构上看,海,是水,山与之相对非常工,动作,到,登,小类也相同,都是去向的意思,从宾语上看,一个是天边,方位,一个是绝顶,方位,小类同。主语,天,对,我,作岸,为峰,是谓语,小类又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工对。

这幅对子的特点是:上下句,出句,对句,够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不但词性大类相同,小类也相同,典型的工对。通过上面的语法讲解,我们知道从字面上看,海到无边,山登绝顶,是主谓宾结构;但从逻辑上讲,主语是省略的,泛舟之人,和登山之人,这个是细节,我们以后会慢慢分析的。


楹联一般要求对的比较工,诗联稍有不同。大类,比如,地理,地理里又分方位,城市,地名等。细分出的叫小类,每一个词性的大类,都会有小类。方位对方位,人名对人名,年份对年份,时间对时间,数字对数字,叫工对。上下句平仄相对是基础。

楹联,因为就上下联,要求这两联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意境。而诗联,和楹联的区别在于,诗联是律诗里的对仗句,除了要求对偶之外,还要求在意思上和上下联之间有勾连,正因为是一个整体当中的一部分,所以不要求诗联本身一定有完整意境。但不要求是不要求,有一些经典实际是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意境的。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是他一首七律里的颈联,其实这联已经是千古名对了。还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林灵犀一点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分析对联中的语法结构
楹联的语法对仗和事物对仗(一)
013、小议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兼析“家”字词性
◎善用动词满联活 ◎联题徽州景观
舒甘来‖从“美”字说对联的词性变化
诗词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第二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