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绝第一讲~概述及基本章法
主讲老师:青螺

我们的律诗部分(七律,五律)结业了,从今天起,正式进入七绝部分的学习,非常欣赏大家的坚持,一路能跟下来,同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又增加了很多新鲜血液,来了很多新同学,祝贺你们哦。我也知道,新友友当中有很多高手,今后大家一起学习吧。9


一、概述。关于绝句是如何起源的,我们不必细究,这个问题留给那些专业人士去无休止的争辩。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尽快的进入新的题材的学习就可。当然,格律诗起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是没有争论的。作为格律诗(近体诗)的一部分,七绝在南朝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比如:据清人赵翼记载,南朝萧子云有诗:《玉笥山》:'千载云霞一径通,暖烟迟日锁溶溶。鸟啼春昼桃花坼,独步溪头探碧茸。',从格律上看,已经是标准七绝了。现在多数人认为,唐人的七绝是早于七律的。所以,关于七绝是截于七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的作品我们就看出,李白有特别多的优秀的七绝作品,而七律就只有寥寥8首,五律早于七律也是主流的共识。


我个人认为,既然七绝是近体诗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以及经历应该类似。唐人在定型和完善近体诗的过程中,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不必去计较谁先谁后。七律,七绝,最大的不同是,七绝的字少一半,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两句一联,两联成一绝。


绝句字少,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去铺排,渲染,然后据此再抒发情感。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最好是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结构特点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句话,绝句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七绝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上,皆无固定位置,有首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者;又有正好相反者的;有前三句写景,尾句抒情或点意者;也有四句都写景,或四句都议论者,也有四句皆是情景交融者。以后我们会以唐人的具体诗作,细细的去讲解。


下面我们简单讲一下在对仗方面,七绝与七律之间的关联处。
由于在格律诗的成熟发展过程中,七绝与七律,及其它题材是共存的,所以七绝与七律之间也肯定是有些关联的,王力教授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专门就七绝里是否使用了对仗,来与七律进行比较,大致分为四种;对这些,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和掌握七绝的布局,是有帮助的:


1、以七律的首尾二联成绝。
比如:
赠花卿
唐 杜甫 押文韵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七绝这样安排,如同七律的首尾两联相接,两联都没有对仗,是其一;


2、以七律的首联和颔联成绝。
比如:
采莲曲二首 其一 
盛唐·王昌龄 押微韵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七绝这样安排,如同七律的首联和颔联构成,上联不对仗,下联对仗,是其二;



3、以七律的中二联(颔联和颈联)成绝。
比如:
绝句四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先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首绝句上下两联都用对仗形式,相当于七律的中二两联。这样写七绝,虽然不多,但杜甫有好几首这样的。是其三;


4、以七律的颈联和尾联成绝。
比如:
白胡桃
盛唐·李白 押虞韵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

一首七绝,上联对仗,下联不对仗,相当于七律中的颈联和尾联相接成绝。这样的写法不少,是其四。


关于王力教授的这种说法,不必去纠结,仅做参考就可。至少知道一下,七绝的对仗问题,可以以这四种方式来安排就可。下面我们来看看七绝的几个基本章法。


二,基本章法:
一首七绝,四句,基本的章法自然是,首句起,次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两联,但在章法上固然也是有很多变化的。具体的来说,前人把这四句的写法,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
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与第二句之间宕开,造就波澜。
妙合: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七绝的四句,虽然大致的布局是起承转合,但具体写作时,又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今天我们简单,概括的讲一下唐人的七绝里几种常见的变化。我们先看看上景下情式的布局。注意哈,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例诗,我们就一带而过,重点说章法,对于几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我们细讲一下诗意。


1、上景下情
这种布局比较多见,意思是,起承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大体是上联写景,下联在景的铺陈下开始情转。
比如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

乌衣巷
中唐·刘禹锡 押麻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我们早读时读了,意思很明确,乌衣巷,是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一处景点,当年王导和谢安两家的居所,很繁华热闹。朱雀桥也在附近,秦淮河上的著名桥梁。起承两句写景,提示现在已经荒芜了,乌衣巷扣在一片夕阳之下,景中融情,但毕竟是写景的句子,烘托了作者所见时的衰败景象。


第三句一转开始抒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叙事体来抒情,是比较特别的哦,燕子没变,还是当年的燕子,但乌衣巷的建筑衰败了,早已不是当年的风景了,衰败成了普通的人家了。从燕子的角度来表达了这种怀古的情感。这样的七绝布局非常普遍的。


2、首句景,次句叙事,三四句入情。
这样的布局是第一种的变化,次句变为叙事,为三四句入情做铺陈。
比如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唐·杜牧 押麻韵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写景,点秦淮河景,是为后面作引子的,用了单句互文手法,意思是,烟笼着寒水,也笼着沙,月笼着沙,也笼着秦淮河水。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点题夜泊,同时最关键的是点出近酒家三字,为后面的起意作铺陈。因为是近酒家而泊,所以能听到后面所说的商女唱歌,由听歌,而有所感所思,自然就写出了这三四句的著名绝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典贴切,暗示了大唐的衰亡将近。



3、首句以写景起笔,其余三句均为议论
这样的写法,不多见,但确实有这样写的,先用一句景来交代时令,景色,然后就此来说理,就是所谓的议论,说事的。
看看张旭的这首:

山行留客
唐·张旭 押微韵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


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看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这一句诗,因为只安排了一句,其余三句要说理,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春时的万物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注意那个“弄”字,用的好。


莫为轻阴便拟归。次句直接点出题中的留字,意思是,别急着回去哦。首句写春色之美,次句的“留”便有了说服力了。你看,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但光劝说客人还不够,这样就有了三四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


所以诗人就以退为进。说了“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首句议论,次句写景,三四句再补充说明
这样的布局,很有特色,有时诗人需要首句表达自己的一个感慨,一个定论,一个观点,然后去加以论证。
比如这首杨巨源的七绝:

城东早春
中唐·杨巨源 押真韵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首句下了一个定论,诗家清景在新春,点题中的早春,然后次句以景来承接首句,绿柳才黄半未匀。柳在初春时是淡黄的柳叶,有的绿了,有的还是黄的,三四句用了个流水句,说等到上林苑的百花都开了的时候,那出门的都是看长安花的人了。


这种布局较之前面几种,稍有些区别:这里,首句是定论,次句以春景来承接,三四两句是进一层来论证首句的,春花开放之时,是一年中诗人最喜欢的咏春诗的创作时期哦。


5、起承两句今昔对比,三四句就眼前景来抒情
这种布局特点是起承两句用了作今昔对比,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抒情,一般是就今日景,就今日事来入情的。
比如,杜审言的这首早期的七绝:

渡湘江
初唐·杜审言 押尤韵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而抒情的作品。


迟日园林悲昔游,首句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是为昔游,但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当然是指今天的悲,是由当时的乐,衬映的眼前的悲。这也是所谓的“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注意,这样的手法,是所谓的兴起,由眼前的春景而起兴。


今春花鸟作边愁。承句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花鸟,是相对于昔日之游来写的。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所以,这些美好的春景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绪,带到景物里了。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独怜京国人南窜,第三句,开始转换角度了,但却是承上启下的。这就是绝句里第三句的转,要求与第二句之间不沾不脱,既要宕开,又不能离的太远,太远就脱了,这是写作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这里,这个第三句,上承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又自然引出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注意,三四句是对仗的,而且用了流水对的笔法,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里前分句是果,后分句是因,因果式的流水:湘水的北流似乎是在怜惜我这个京国人的南窜。独怜,不似,两个虚词把自己的心情描写的惟妙惟肖,因为自己不能北去,而湘江水的北去,似乎在完成我的心愿。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嗔怪湘江水,为何没能带着我一起北去。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体会一下绝句的写法。



6、四句诗,都从叙事中融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四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

移家别湖上亭
中唐·戎昱 押庚韵 
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首二句叙事,融情,自己将要离开,可实在舍不得这里的春风,和湖上的亭字,而岸边的柳条可藤蔓也系着离别之情。拟人手法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四两句没有明显的转,而且采用了写作上的不同的手法,用了因果关系的流水句,进一步说的自己的不舍,但不明说,而是用与自己久相识的黄莺鸟来说事,是写作手法上的转,连这里的鸟也在为我的离开而频频的啼鸣。


这首诗,采用的是叙事体,但兼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使得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体诗基础知识 ( 讲座手记 下)
七律与七绝的诗有何区别?
一天学会写诗词
【怎样写好《绝句》】
写好七言绝句诗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如何才能写好七律、七绝、五律、五绝格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