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绝第八讲~七绝写作中的虚与实
主讲老师:青螺

大家好,我们前面刻意讲了七绝写作中有关时空的问题。今天要好好的捋一下虚实的问题了。因为诗,全部写实,就显得比较刻板,缺少灵动;如果一味的写虚,就显得比较空洞。所以,一首七绝需要有实有虚,虚实相间,以实化虚;虚的东西,有时要实写,而实的东西,有时也需要虚写。这样才会使得一首七绝既生动,又有说服力,韵味无穷哦。


那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呢?简单的说来,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今日为实,昨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笼统一点来说,虚与实是相对的,是需要有参照物的。比如,同样是一个景物,如果与今日之景物作比,过去的,将来的,就为虚,同样一个事件,以你眼见为实,听闻为虚;我们还是以诗为证,来掌握诗中的虚实。


一、今昔对比,今为实,昔为虚。

我们先看一首杜审言的诗:

渡湘江
初唐·杜审言 押尤韵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起承两句,一句为昔日事,为虚;次句是今日事,为实。
首句是因眼前的春光,而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这个悲,当然是指今天的悲;这也是所谓的“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注意,这样的手法,是所谓的兴起。


承句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花鸟,是相对于昔日之游来写的,为实。鸟语花香本是乐景,但对诗人来说,却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三四两句流水句,由独怜,不似两个虚词做成,自己南迁,对,湘水北流。通过反衬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关键我们要记住一二句的一虚一实的对比。



二、眼前所历为实,抒情为虚。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唐·贺知章 押歌韵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其一的一二句写自己回到家乡后所见人事半消磨了,意思是从小一起的玩伴一半都没了,这些为实;但门前的鉴湖水,还是原来的样子,所以有了感慨,入情了: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相对于实事,情为虚。
看见了吧,一首诗,经常是虚实相间的。
再看其二:


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唐·贺知章 押灰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是比较特别的,通篇虚实是融合在一起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二句字面看是叙事,为实,但你细品就不同了,少小离家,为实,老大方回,沧桑感出来了,这个就是情了,是虚了;乡音无改,是现实,为实;鬓毛衰,入情了,为虚。
三四两句为流水,是一个流程的上下,因果,儿童因不识,故问。自己字面是实,但从中流露出的情感为虚。


三、实境虚写。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押尤韵巴
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是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比较含蓄朦胧,有点“无迹可求”了。这就是所谓的实境虚写。


本来洞庭山水,送别这个事件,都是眼前实景和实事,但却是用虚笔来写的: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一般是倍凄凉的,这里的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却用“洞庭秋”来续接,入情了,用了虚笔;因为由所见景能见秋色。


读者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的悲凉情怀,也是景中融情的笔法。洞庭湖上,有美丽的君山,在送人之际,愈觉其“孤”,而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水上浮,是指水中山峰的倒影,让人想起杜甫的,乾坤日夜浮了,也许是化用的张说的这句。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相关君山的各种传说,不禁神驰。三句继续由实境而用虚写;布局上是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看,又离送别题意更远,但不可接三字,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惆怅,则将之与友人的离别关联了,同时带有了些许钦羡莫及之情。送人入朝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长安,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所以用了“神仙不可接”表明了此次送别了。


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随着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自己的心潮就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结尾是典型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从通篇来看,是以虚笔把个送别意写的虚无缥缈,似有似无,其实四句中包含了无尽的失落,羡慕和不舍。



四、虚实相间,眼前景与别处景对比。

诗中讲究有虚有实,这样才能灵动,如果只写实,会显得呆板,都是虚也有空洞之嫌。最好是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里要说的是,眼前景为实,别处景为虚,目的是通过两地空间的对比来抒情。
来看一首边塞的诗:


边词
唐·张敬忠 押支韵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


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记住哦,首句用的是虚笔,指自古这里的天气就这样,是全篇的总领,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陆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记住,这个具体到一年中的二月,就是眼前景了,是实景。起承两句一虚,一实。时间是旧来到,一直以来,次句是具体到二月,也是在时间上由过去之远到现在,二月。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但另换一个角度来写,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是为流水句的手法,即今,正是,两个虚词构成了三四的流水句式。同时,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


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记住哦,眼前景为实,长安景为虚。这么写虚实是两地的对照,情感自然流露出来了。另外,这首诗散起,流水对结,结的一意贯串、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是由虚实相间,相生来表达的。


五、边塞诗全篇以虚笔来写。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可谓一大特色,一点不悲,而是悲壮。如何来写?用虚笔啊。体现的是实笔表达不出来的那种特殊气势。
来看看王之焕的:


凉州词二首 其一
唐·王之涣 押删韵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七绝就是在旗亭画壁中夺得第一的那首,传名千古啊。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但要注意哦,这首之所以这么有名,关键在作者是巧妙的以虚笔写出来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起承两句,“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常与“孤”连文,即今之“一座”。“孤城”指玉门关。将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仞,古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黄河远上,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


至于黄河远距玉门关的问题,很多人纠结具体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很多读者不明白此是以虚笔描之,重在气势磅礴。塞上孤城,以 “黄河远上白云间”作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注意哦,是实景虚写的手法。春风不度玉门关。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但此诗虽极写戍边者的怨情,但写得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但大家好好看看句子就知道,都是以虚笔来写的边塞实境。



六、现实与将来作比,寄情与未来。

我们知道虚实是相对的,诗中经常会出现居当下,而畅想未来,或居当下而担忧未来。当下为实,未来为虚。
看一首孟浩然的送别诗: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押阳韵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为送别诗如何写,元代诗论家杨载说过,《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这是送别诗的通常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非常独特了。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从诗里来看,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所以诗要有安慰意,这样以虚笔来写就尤其必要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起承两句,(“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一词是说的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是写实但已经化虚了,融情满满,没有点题送别,却已经表明了两地。


先作了宽慰之词,意思是我们虽分别,但有水乡作接,没有断哦。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是典型的以实化虚的笔法。


君去春江正渺茫。次句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言外之味。春江渺茫,君好行船,我们即将分别了。


三四两句顺接而来: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转句由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有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的关切,兼有依依惜别之情。


尾句则直接把自己的胸中意和盘托出,不再含蓄了,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记住啊,送别地为实,友人今晚夜泊之处为虚。这个意在未来,将要发生事,极其贴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的情感。



七、居眼前而盼将来境。

这个也是一种虚境,就是对未来将欲发生,但还没发生之境的盼望,诗人也用的比较多的,我们需要刻意注意到的一种表达。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就是写的一种愿景;愿景,本为虚境,但用了实笔的手法来表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
我们来看看孟浩然的一首七绝记事诗: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押东韵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嗯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钱塘江东入海,有著名的江潮。遇潮涨,则水路比较凶险。故行船须待潮退。所以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首句直陈其事,它由三个词组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潮落江平为双主谓结构,未有风是补语,修饰的江平。这样就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次句写登船后与题中的舟中人接触了,两人是一路的,都去一个地方。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转句一笔宕开,写当看到这一带青山隐隐,便激起了诗人的好奇与猜测。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哪儿应该是越中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 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的诗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化用前人诗句,唐人诗中比比皆是,千万别奇怪,一弄就说是偷的。


何处青山是越中?尾句是在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两句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流水句,由引领而望,带出尾句的何处,语意亲切,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觉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注意,登船为实,引领盼望的目的地为虚哦。
下面我们再看一首王昌龄的名作。



八、以昨夜今朝作比抒情。

七绝里由于空间有限,常常不能舒畅的铺陈,所以经常用昨夜和今朝来作比,取一个特殊的时段来切入,就一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王昌龄的这首:


春宫曲
盛唐·王昌龄 押豪韵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唐代诗人常常以汉喻唐,此诗实际写的是唐玄宗宠杨贵妃之事,但用了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来代指。在写法上,写的是宫怨,但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去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记住时间表达上,是昨夜对比今朝。今朝为实,昨夜为虚。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起句从昨夜的景写起,首句的昨夜二字,是追述之词,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的“春”字;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次句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


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本在天上,但次句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


注意哦,起承两句是以景来做铺陈的,为下面的起意做准备的,起烘托的作用,是七绝里上景下情的经典写法。昨夜为虚,虽然写的是实景,实地,露井,未央前殿为实景,但因为是昨夜的景,故为虚了。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转合两句写新人受宠的具体情状。这在写作角度上是转了,由上面的景,写到人物。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可见皇上对新宠的细微之处的体贴,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刻,她似乎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注意哦,三四两句所叙,其实是一夜未眠所观的景,所想的事,是拂晓了,因为赐锦袍是宴会结束了。是今朝了,是失宠宫女的此次日之思了。诗中的时间推移是暗示的。今朝为实,昨夜为虚。



九、景名地名中的虚与实。

诗中难免经常会有景名和地名的入诗,有时是虚,有时为实,搭配好,会使得一篇游记更有灵动性。
我们来看一首大诗人李白的:


峨眉山月歌
盛唐·李白 押尤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七绝,一向被人称诵,乃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如果是后人所为,一定有罗列痕迹之感,但李白这首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


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两岸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馀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起承两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注意起句的,半轮秋的表达,秋字,用在半轮月后,既有点明季节的用途,又是韵字,而且读起来非常符合诗家语的用法: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思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时作者正乘船顺流而下,自然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次句境中暗示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江行因见月,如见故人。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一到渝州附近,月不可见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是诗中所叙述的流程,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一般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虚笔;“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实笔。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了。
记住这种地名上,景点上名称的虚实用法。




十、写游记中的虚实结合法。

我们写一篇游记累的诗,也是需要虚实结合的写法哦,否则就显得非常的无味,干瘪的很。
我们还是来看看李白的:


东鲁门泛舟二首 其一
盛唐·李白 押灰韵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这是作者寓居东鲁时的作品。那时,他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此诗就记录着诗人当年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起承两句写泛舟时景,首句平直叙起,由实转虚,日落沙明为实景,天倒开,转虚了,其实就是水中天之倒影而已,同时也是日光斜照的效果。次句从容承之,波摇,石动本是写湖景的,但用了拟人,就化虚了。其实注意一下句子,水萦回,和舟行,是波摇石动的原因,摇和动乃是诗人的错觉而已。


三句宛转,实景实写,点出泛舟主题。两句是流水句:前分句是动作,而这个动作,让作者感觉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了。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同时化虚,说诗人在泛月了。


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当时,他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然而,他那忘乎其形之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用典,和叙事兼用是分不开的。


好了,今天关于七绝里的虚实相关问题,就说这么多。请大家一定注意要点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描写离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典诗词鉴赏《峨眉山月歌》赏析
●国文课 七言绝句与天才李白
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
古诗常见意象解读(15)|飘泊的孤舟(第334期)
【央视荐诗】9月29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