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律第五讲~诗的写作初探

主讲老师:青螺

通过前四讲的学习,我们完成了基础格律的学习。今天开始要学习写作了。


一、关于选题

律诗创作,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还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诗,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包罗万象。但诗在写作时,需要就其一点来写,不能一首诗里涉及太多,太散,不能成一个流水帐。所以,首先就要选好题,然后就这个主题来抒发你的所思,所感。

传统的题材有思乡、怀古、田园、边塞、闺情、宫怨、咏物、言志等,这些涉及的是你自己的主观选择,有感而发。还有就是一些应酬、命题之作,就比如唱和的,你就要根据原玉的内容去写;还有就是确定了题目的,比如我们留作业,规定了你写什么题目,那么就限定了你的选题范围,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这个限定的范围内再去细选,就比如我们让写冬,那么你的选题范围只能在冬的范围里去选小的题目,比如冬天的植物(梅花、松、)、景色(雪、雾凇、冰凌)等。

诗言志,诗更言情;劳者歌其事,饮者歌其食。南宋诗人陆游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句子,一个优秀的作者,往往是能抓住生活中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入诗的。关键是要看你怎样去把握、怎么样去捕捉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生活多姿多彩,可以是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可以是幸福快乐、唯美浪漫。关键是怎样创新,如何精、雅,不能人云亦云,这是选题的关键所在。当然,这里说的创新,不一定是让你成为超越前人的创新,对初学者来说,不可能要求太高,我们这里只要求是写出你自己的特色,是你自己真实的所感所思就可。我这里想说的是,无论是咱们班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别太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从基础开始做起,相互帮衬,共同提高就可。


二、如何构思

选好了题接下来就是构思了。构思,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进行研究、设计的一系列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对作品的选材和表达方式进行全面创作过程。构思的过程有的甚至很长,比如左思作《三都赋》时,这个构思过程花了十年方成;有的比较短,甚至很短,如曹植之七步成诗。成熟的作者可以省略一些环节,或一挥而就,或即席赋诗,出口成章。这一切是在瞬间完成的。这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这快捷的功力。大部分的作者,是边构思,边写作,边修改,最后定稿。而我们初学者,则应该先认真构思,先斟酌好取象、造境、章法布局、选韵以及大体内容的安排,并做好这其中的每一步。

一般来说,总体构思,是在立意的基础上进行。立意,确定了诗的中心,依据这个中心,去考虑相关的一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用多大容量来达意。这要依据自己的阅历,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知识的积累,驾驭诗词语言的能力,决定一首诗中的容量。其次,要依入诗容量的多少,来确定表现形式,是写绝句、八句律诗,还是排律。

当然,由于我们是刚刚开始,所以,选择绝句,还是律诗,由各位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定。再次,从大的方面构思。要考虑整体结构。如果确定写绝句,就要考虑是用“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四分法),还是用特殊结构(我们以后会多次论及的)。如果运用特殊结构,是用二二结构(上下两联各叙一事,一情),还是用三一结构(指前三句作铺陈,尾句点出主题立意)。如果内容较多,就确定写八句的律诗,那问题要复杂一些。要考虑铺陈描写、叙事、议论、抒情各自的分量,大致各用几句,并由此决定其结构。还要同时考虑取象、意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平仄格式和韵脚等。

具体来说,构思是通过联、句来进行的,这就有了平仄格式与韵字的问题了。平仄格式,常常是随着写诗的顺序确定的。有时是从首句开始,按照平仄的粘对关系确定平仄格式。但实际作诗时往往并不从第一句开始写,而是在构思时先想好了一句或一联。比如,李贺写诗,就是一边骑驴漫游,一边即景酌句,有了好句子,就随手记下来,藏在囊袋里,回去后,慢慢累积成诗。

如果这一句或一联是满意的,就要考虑把它放在适当位置,即安排在第几联,以适合整体构思。然后,再按照粘对规则向前向后推出前后的平仄格式,这样,平仄格式就确定了。这时如果有的诗句的平仄格式不合格律就调整词语的顺序,使之合律;如果多数诗句不合格律,那就要改换平仄格式,达到目的为止。

韵字,在确定满意的一联时,对句的末尾字就是韵字,这样韵字就确定了。再思考其它诗句时,就要使用与初步确定的韵字同韵部的字,这样,韵字就最后确定了。当然每个人选择平仄和韵字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先选好韵部,再确定平仄格式去写,这个没有定式,按照自己的习惯就好。我们在初学时也有通过平时的练笔,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习惯。

通过以上这些程序,构思就大体完成了,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构思情形。写诗,各人的习惯是不同的。上面说的只是几种常见的,为初学格律诗的诗友们提供一些参考罢了。下面我们具体说说立意。


三、关于立意

立意,就是指你想写什么,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我们做诗文重在内容,不仅仅在辞藻上下功夫。 我们常说“诗言其志也。”那什么是志呢?这个志,指的是思想、志向、抱负等。这是因为秦以前,先人们所掌握的词汇不多,所以,“志”也包含有“意”的意思。这在后来郑玄注释《尚书》时就作了说明。他说“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说明,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当代,诗词创作都离不开言情、言志。

如何立意呢?首先要把想写的素材,进行分析,要有取舍,选择符合自己的意而用之。这也是构思的前过程。这个过程先是触,也就是对物事的接触和感触;再是思(思索和寻味),通过思而产生的激动、感奋、欢快、悲悯、愁烦、憎恨等情,通过思,也就是在作者的反复酝酿、推敲之后,再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动笔想要表达的那种情绪和感想;其次是“打腹稿”。再其次是运笔。 当然,立意是需要灵感的,经验告诉我们,灵感是靠知识的积累,靠素材的掌握,一旦接触素材,来了灵感(即:明确立意),诗兴一发(即:情志倍增),就会云涌笔端,一气呵成,一首好诗就出来了。

律诗的表现题材是广泛的,我们要学会善于观察生活,思索人生.联想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微妙的通理性, 把你的思想、认识、感触用诗的语言描写出来就是诗。对于初学者往往是为写而写,写完了不知道在表达啥的情况,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熟练掌握整体构思的思路,盲目动笔。

下面我们就立意这个课题,由唐人的著名诗例,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表现题材供大家学习借鉴。因为我们要就低,所以先以七绝为例来说明。

(一)描写生活情趣

(1)
采莲曲
唐·王昌龄 押灰韵
荷叶罗衣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小诗描写了江南美好的景色与少女们采莲生活的欢快美好的情景。一池碧水,一片芙蓉,少女们穿着碧绿的衣裙如同荷叶,少女们白里透红的面颊如同刚刚出水的芙蓉,她们边唱歌,边采莲,有声有色,表现出了少女们无限的青春活力,这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的生活情景,这样的生活场面,表现了作者深深体味到了生活的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同学中的练笔,很多人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情绪式的立意,简单,明快,情绪从叙述中自然的表达了出来。不是每一首都需要高大上的立意的哦。

(2)
春晴
唐:王驾 押麻韵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也是对生活场景的描写,来体现情绪,起承两句写景,转合两句是流水句:转句继续写蜂蝶的动作,尾句起意,可能蜂蝶之所以去了邻居家,可能是春色在我这里没了,他们那里还有哦。这样的起意,其实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厚的情趣,细腻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表现对山川名胜的赞叹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绝句,起承两句,就香炉峰瀑布的雄伟壮丽发端:香炉峰在日照之下紫烟环绕,瀑布之水挂在前川;三四两句就瀑布的奇景抒发感叹和联想:这瀑布如同天上之银河之水奔流而下,落自九天之上。想象奇特,无与伦比,展现了神州山川的秀美,和自己的喜爱之情,这种情绪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描写间接地转达给了读者,感情抒发的自然流畅。

(三)表达送别之意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押尤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立意自然就是把自己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表达出来。但这里,李白的送别意,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起承两句叙事,说明友人是为了在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西辞黄鹤楼,去扬州游玩,叙事,铺陈,转合两句写一片孤帆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视野里,而唯见长江在天际里东流,这样的描述,反应了什么,当然是诗人一直立在江边,不忍离去,无声地告诉了读者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意。

(2)
谢亭送别
唐·许浑 押尤韵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许浑的送别诗,立意的手法稍有不同,我们来看起承两句,劳歌,送别之歌,而歌后开始解行舟离别,次句景承,以舟行风景来表达友人离开了,岸边的红叶青山,舟在水中急流。转合两句一笔宕开,写自己在岸边不忍离去,直到睡着了,然后酒又醒了,才发现友人的船已经走远,这个转句是叙事,而尾句的景结,让人回味无穷,也是诗中的起意所在,意思是,友人离开后剩下了自己独自一人,只有满天的风雨作伴了。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情感表达,也是通篇的立意,离别之情,难以言表,故以景来收结。


(四)几种特殊表达手法


(1)首句以写景起笔,其余三句均为议论:

山行留客
唐·张旭 押微韵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看首句:

山光物态弄春晖,作者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这是这首七绝布局上的特色。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光彩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活跃的情态和意趣。首句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春时的万物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再看其余三句:

莫为轻阴便拟归。次句便点题中的留字,意思是,别急着回去哦。你看,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但光劝说客人还不够,这样就有了三四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人以退为进:“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入云深处”四字,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这样,诗人优美的山光翠色,试图留着客人,就是这首诗所想表达的。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下面再看一首更特别的:


(2)四句诗,从叙事中融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三四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

移家别湖上亭
中唐·戎昱 押庚韵   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的不舍之情。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首二句叙事,融情,自己将要离开,可实在舍不得这里的春风,和湖上的亭子,而岸边的柳条藤蔓也系着离别之情。拟人手法。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三四两句没有明显的转,而且采用了写作上的不同的手法,用了因果关系的流水句,进一步说自己的不舍,但不明说,而是用与自己久相识的黄莺鸟来说事,是写作手法上和写作角度的转换。意思是连这里的鸟也在为我的离开而频频的啼鸣。

这首诗,采用的是叙事体,但兼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使得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再看一首咏物的。


(3)咏物。起承两句状物,三四句抒情,写意。

(1)
早梅
中唐·戎昱 押萧韵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古人咏梅者有很多名作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首句写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次句写这一树寒梅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而是临近溪水桥边。这里迥:远。傍:靠近。发:开放。首句里的“白”字,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里的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三四句一转,写意,融情。说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销:通“消”,融化,我们早晚读是讨论过。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前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和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这首是典型的首尾照应的笔法。再看一首贺知章的咏柳:

(2)
咏柳
唐·贺知章 押豪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非常经典,家喻户晓的七绝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漫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采用的是拟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起承两句咏物,而一开始就将杨柳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似乎是一位窈窕淑女刚刚化妆完毕,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注意,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却把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这里也暗含了典的,据《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止,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起承两句把柳由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而“绿丝绦”却自然引出了“谁裁出”了,说,这柳枝上的细叶是谁裁出来的呢,原来是那视之无形的“春风”,似剪刀一般的裁出来滴。这里作者又巧妙的把春风具象化了。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注意,柳的“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相互照应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掬心学院作业点评集锦之二
《写诗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说词(一)(二)(三)--飞觞醉月(九戒)讲师
【学诗漫谈】之一学写诗之二】从古绝入手三】万变不离其宗之四】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五】立意之六】章法之七】字法与句法
怎样写诗词
小渔村第一课已点评作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