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庆望江:听满城诵诗读书 半是韩门佳弟子

在安庆望江县,说起书香门第,韩氏一族绝对榜上有名。“尚义可嘉”“听满城诵诗读书,半是韩门佳弟子”“簪缨世阀,忠孝节烈名贤硕彦累累相承”“吾乡韩氏代有烈士,始于震公,伯棠继之,子匡其三”这些赞誉之辞分别出自明朝名将史可法、清代望江县令师范、望江籍京畿道监察御史王应佩、民国望江县小校长余应麟,但称赞的对象都是望江瑞云堂韩氏。历代官员、名士赞不绝口,韩氏到底做了啥呢?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几代人舍身报家国 ,六百年书香不曾绝

望江瑞云堂韩氏


一说望江韩氏,那就不得不提迁望始祖韩惟升。按照《韩氏宗谱》记载,韩惟升生于元末,为北宋“两朝顾命 定策元勋”韩琦少子、宋神宗女婿驸马都尉韩嘉彦直系后裔。因先祖韩文曾任江西饶州教授,便迁居当地。元朝至正年间,天下汹汹,习得一身武艺的韩惟升训练乡勇拒贼护桑耕。朱元璋拔江州时,其仗剑拜访,得到赏识,留在军中。此后一路征战,“诏加昭武将军、上轻车都尉”。晚年告归,举家卜居望江吉水,开枝散叶,成为望江瑞云堂韩氏开基始祖。韩惟升有兄弟九人,皆以贵派,因为行九,也被称为“贵九公”。其余八人或留在江西,或迁往安庆其他县,例如其长兄贵一公韩荣迁居怀宁县,成为韩氏迁怀始祖,堂号“桐荫”。后来,韩文之弟韩秀的后裔韩万岱也迁居望江,因为祖上系同怀兄弟,民国三十三年,望江韩氏四修宗谱时,惟升、万岱两支“合谱”,实现“统一”,将二公共同尊为迁望始祖。

经过六百年的繁衍,望江韩氏人丁渐繁,居住地也从“大本营”吉水分迁至县内各地,例如县城东门、城外韩家嘴,后山韩家老屋(韩家冲),韩家矶头,韩家大屋、小屋等。成为县内显姓,以至于望江流传着“徐半城、韩半街”的说法。从明朝开始延续至今的派行诗为:尚应学从士,兆锡茂邦昌,家世安敦吉,天生伯仲良,敬宗宣大德,绳武迪前光,昭代文明盛,蒙恩裕后长。


将门之后,满门忠烈



作为将门之后,忠孝节义的思想也随着血脉延续在望江韩氏中代代相传,既是族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体现在实践中,仅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烈士就有多位,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韩应震、韩伯棠、韩子匡三位。

韩应震:精忠贯日明


韩应震,字伯卿,顺治己丑年考授广东高州府信宜县令。当时,天下尚未完全太平,尤其是南方,各种势力仍在斗争,烽火之下民不聊生。应震到任后,修城浚池,组织力量剿匪讨贼,除暴安良,又革火耗、平市价,甚至捐出自己的俸禄买牛给百姓耕种,德政善举深得民心,百废俱兴。同时代的信宜文人李麟祥更是直言:“韩侯至此,若降时雨”。了解韩应震的作为后,巡抚李楼凤盛赞不已,当即向朝廷举荐称:韩应震洁己爱民,励精图治,催科有法、抚字有方,值危乱灾荒之时,尽剿抚救备之道,司牧循良,莫此为最。没多久,韩应震擢升为京城南城兵马司正指挥使。不料,就在即将赴京上任时,先前受创的贼寇袭击信宜县城,守将叛变,将韩应震缚送贼营。其大骂不屈,写下绝命词:国家何所赖,赖有社稷臣;贪位而慕禄,苟全乎性命;呵道去饮酒,拜客复迎宾;巧取民脂血,苞苴贿赂增;无济乎患难,何补于治平;一朝贼犯境,顾家不顾城;幸有忠义士,全身卫吾君;事至不可为,一死报君恩;国运虽无助,昂昂气节新;贪官今何在,精忠贯日明;千秋万世后,贤奸公论分。后遭刺胸身亡,十余位家属尽遭屠杀,只有一名仆人伤后逃出,找到在广的应震三子韩学清。主仆二人冒死寻回应震遗骸,又前往高州求助,请官兵讨贼。等平贼后,学清将父亲的尸骨暂厝广东茂名,得到一位蔡姓村民救助,留住多时。因为身无分文,无法将应震遗体运回望江老家。当地百姓得知后,联名向官府求助,最终得以启程。《学清公传》记载:“去之日,官民遮道泣送,争赐缗钱,皆啧啧忠孝出一门”,令人动容。主仆二人扶棺千里跋涉返乡后,望江县令刘登芳深为感动,手书“忠孝”二字相赠,并褒奖曰:“名光史笔,矢志无违”,将应震安葬在韩家老屋祖坟。

韩应震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雍正八年,朝廷下旨,韩应震之灵从祀忠义祠。嘉庆年间,朝廷褒奖开国以来天下文武官之死义者,又赐其六世孙生员韩茂品袭恩骑尉。文书到县后,县令师范亲自率僚属到韩应震墓前祭拜,题写了“千古如生”匾额,并给韩氏赠联:见义必为,保妻孥恤毛肤,无从借口;有身能致,常山舌雎阳齿,若与同香。安徽巡抚朱珪曾赠联:报国以身,岭表至今犹堕泪;求忠于孝,家庭自昔有遗书。至今韩家老屋祖堂上还挂着“世袭恩骑尉”的匾额。韩应震的事迹也载入《韩氏宗谱》《望江县志》《信宜县志》《安庆府志》《安徽通志》以及《大清一统志》等宗谱方志中。

韩伯棠:嚼齿恨权奸

韩应震的忠烈事迹一直激励着韩氏族人,前赴后继,到了清末民初,望江瑞云堂韩氏再次出现了一位有气节、有血性的儿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反袁先驱韩伯棠,谱名家铭。

韩伯棠生于1892年,少年求学京城,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奔走平津,不遗余力。辛亥革命后,韩伯棠等人秘密策划起义,不料事败被捕,在狱中坚定革命信仰,百折不屈。后因南北议和被释放出狱。袁世凯窃权行专制后,韩伯棠“怒发裂眦,亟谋推倒淫威,建造幸福”。民国二年,韩伯棠奉孙中山密令,化装出城,筹划起事反袁。民国三年,由于叛徒泄密,韩伯棠等人被捕,惨遭刑勠,身中五枪而死 ,年仅二十二岁,令人唏嘘。牺牲前,韩伯棠啮指撕衣赋绝笔诗一首:借债重重已破家,是谁断送好中华;千秋自有董狐笔,撒手西归不理他。字字爱国,语不及私,气节耿耿,振聋发聩。虽然是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韩伯棠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政要名流纷纷悼念。林森题赠“碧血千秋”,蔡元培赠挽联“嚼齿恨权奸,几番演说当途,挑动一雄翻大局;甘心死民国,数语明怀投笔,让他四友伴嵩山”等等。

十余年后,韩氏续修宗谱,由韩门姻亲、曾任云南禄劝县知县的望江名士童益泰为烈士作传。在传中,童益泰盛赞韩伯棠“横厉无前,少而爱国,誓着先鞭,餐辛茹苦,虽九死而壮志不迁,身殒国活,谋激功全”,并认为烈士之举不仅是一姓一邑之荣,更值得流芳百世,激励后人。

韩子匡:生为亲民干吏,殁乃殉职完人

韩伯棠牺牲的二十七年后,在国家危亡之际,面对来犯的日寇,望江瑞云堂韩氏又有一位热血男儿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最终壮烈成仁,那便是韩子匡,谱名安义,而他正是韩应震的十一世孙。

安义,名宏济,字子匡,取自《封钱镠吴王敕》中宏济艰难一匡天下。生于宣统二年,韩家老屋人,兄弟四人,行一。祖父家吉,父亲文英、伯父凤英,均为地方有名望之人,德高望重。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子匡少有大志,被家族给予厚望。师从作为同族尊长的前清拔贡、直隶州州判韩昔吾(谱名昌屏)。读书时“赋质颖悟,能文章工书法,居恒以敦品,立学自砺寻”,为昔吾先生高足弟子。完成传统儒学教育后,又先后求学望江县小、安庆六邑中学。后来因家乡遭遇严重旱灾,饥民遍野,韩子匡毅然休学返乡赈灾。时值多事之秋、民族存亡之际,韩子匡深刻意识到只有开启民智、为国育才,才能更好地救亡图存。于是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历任凤台县立小学校长及望江县立各小学校长、教员,尽心尽力,深受爱戴,人称子匡先生。卢沟桥事变后,时局更艰,身为校长和族长的韩子匡积极组织力量抗日。民国三十年三月初七日,敌人夜袭,韩子匡率众御敌,最终因敌众我寡被俘。起初,鉴于韩子匡的威望,日寇威逼利诱劝降,但子匡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日寇用刀猛刺他的头和手臂,其“尤大呼'男儿死耳’不巳”。“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语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韩子匡身体力行,宁死不屈。最终遭气急败坏的日寇枪击身亡,杀身成仁,年仅三十二岁。

韩子匡育有二子,分别取名敦凯(字铎铮)、敦旋(字亚铮),甚至他的侄儿也取名敦昭(字大公),大侄女取名雪荣,铎声铮然,不屈不挠,驱敌凯旋,雪耻荣光,天下大公,这些寄予殷切期望的名字,无不体现了这位热血男儿的浓浓爱国之情,可惜他自己未能看到凯旋的那一天。韩子匡就义的噩耗传出后,阖族阖乡哀痛,韩昔吾之子,在韩氏一族中被尊称为箴铭先生的韩家骊亲撰挽联:生为亲民干吏,殁乃殉职完人,给予高度评价,并含泪作传,盛赞子匡无愧忠节嫡裔,芳名不朽。韩氏四修宗谱时,望江县小校长余应麟再次为子匡作传,昔日学生以身殉国,作为师长,余应麟在惋惜之余也深感欣慰,认为“成仁取义,死重泰山,子匡之死,名垂千古”,并称赞“吾乡韩氏代有烈士,始于震公,伯棠继之,子匡其三”。

韩子匡曾有照片传世,见者称,其身姿挺拔,一袭长衫,风度翩翩。“子匡先生是真读书之人!”时隔八十年,说起子匡,当地人依旧竖起大拇指,恭恭敬敬称一声“先生”,这或许就是“芳名不朽”最生动的写照吧。


2


除了忠烈,望江韩氏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读书。“魏国家声远,昌黎世泽长”“文起八代,策定两朝”这是瑞云堂韩氏祖堂的两幅祖传对联,说的正是两位韩姓名人,先祖魏国公韩琦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按照《韩氏宗谱》梳理,韩愈和韩琦系出同源,所以望江韩氏一直以韩琦和韩愈后人自居,崇文重教。



听满城诵诗读书,半是韩门佳弟子



望江韩氏一直书香不绝,“累世蜚声黉序,食饩天家”后人或读书从仕,或开馆教学,人才辈出。例如韩学浑、韩学奭等。清代望江县令师范辑《雷音集》,收录本地先贤的诗文,其中便有不少韩氏族人的著作。他还给韩氏赠联:席上有经横,听满城诵诗读书,半是韩门佳弟子;堂前容我到,看此处裁云琢月,争夸东阁好郎君。

学浑,韩应震长子,字若孩,少有大志。顺治三年,三十岁出头的学浑有感于当时国家根基不稳,民生凋敝,便效法前贤,写下《时政切要》上呈顺治帝,希望一国之君能“广求智谋之士、优礼道德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务考往代之所以兴、所以亡,察今时之何以成、何以败”,并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策,有勇有谋。可惜在那个连顺治自己都无心当政的年代,学浑的满腔抱负未能得到实施,经世全书也埋没故纸。此后,韩学浑潜心教学,往来望江、太湖两县,声名远播,一时名流多出其门下。康熙十八年,学浑考授知县,但没多久便卧疴不起,最终抱憾离世。清代《望江县志》在提到学浑时,用了八个字“不乐仕进,造就多英”,对于这样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人来说,与其说是褒奖,不如说是遗憾。

嘉庆九年,望江县令师范前往韩家老屋祭奠韩应震时,专程到学浑墓前祭拜,并参观其旧宅、拜读其旧著,题诗一首:列朝传盛典,一慰感英魂;春草江干碣,晴花雨后村;式庐余额在,启箧羡书存;改秩心无二,登城志不昏;身非慑狐鼠,气尚满乾坤;大义垂千古,奇才萃一门;切时传四策,何论付空论。盛赞韩氏父子满门忠节。并将《时政切要》刊入其主编的《二余堂丛书》,又亲自作序,将韩学浑与贾长沙、董江都相提并论,言道“伯卿先生以忠为孝,先生则以孝为忠,一堂授受,父与子易地皆然。独恠得书者壅于上闻,使先生仅以明经老,而经世全书竟未获一窥其端绪也,惜哉!”在赞扬学浑的同时,也深深为其怀才不遇而惋惜。

韩学奭为韩应赞长子。明末,兵灾四起,韩应赞和曾任尤溪县令的望江人王天宠一起训练乡兵,昼夜登陴巡守,保住了望江县城,使得“江北无完城,望城赖以岿然独存”。闻听此事,史可法亲自赶到望江,见到韩应赞守城后,喜不自胜,手书“尚义可嘉”四字旌表韩氏,县令苏润民也题“东垣保障”四字褒奖。其次子韩学旦,明末在兵部任职,后因不满当时内权用事,挂冠归里,同父守城。

韩学奭字次周,号退思,才高八斗,曾任漂水县训导。康熙年间,望江县令陈柿祚(字来仙)建来仙书院(雷阳书院),为当时县内最高规格的书院,专门请韩学奭掌教,“一时文人鹊起麇集,先生宗风大播”,培养了进士出身、屏山知县、地学大师沈镐等大批英才。学奭著有《来仙书院纪实》,详细记载了来仙书院诞生经过。韩学奭去世后,沈镐亲自为老师作传,夸赞“先生品局名世,卓然于今”,并称昔日宋代的真西山特别敬重韩愈,仰之如泰山北斗,而他看待韩学奭同样是如此,足见其对学奭的尊敬。

不管是县令陈柿祚建来仙书院,还是县令师范建雷音塔藏书弘文,均有韩氏族人身影出现其中,可以说,在望江文风学风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韩氏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戏曲大家龙燮,台湾同知龙光,才子沈镐,何芷舠之父、进士何俊,明成化年间著名谏官王瑞裔孙、京畿道监察御史王应佩,进士、云南禄劝知县檀萃等望江名士均为韩门故旧,或门生、或故友、或姻亲,也都曾为《韩氏宗谱》作传题序。韩氏还多次得到当时朝廷的褒奖,获得圣旨诰封。



重视家风,立德树人



人才辈出背后,也是一个家族良好家风的体现。望江瑞云堂韩氏特别注重家风,韩应震留下《指挥应震公家训十四则》,第一条便是让儿孙要有德。其父韩尚选也著有《家政十要》,要后人“真心孝亲敬长,勉力教子课孙。有子有孙,即当教训,使其心通事理,清雅温恭,或士或民,光彩门户”。此外,《韩氏宗谱》中还记载了多篇《诫子书》,均提到要儿孙重视读书,培养良好的品德。韩应震四子:学浑、学涵、学清、学淡均手不释卷,留下了“一门四士、父子双杰”的佳话。康熙四十三年,望江县令史志俨在给《韩氏宗谱》题序时,便赞扬韩氏为望江望族,但“不以族盛人繁相为夸耀,家法整严,礼教不堕”,而这或许也是韩氏文风不绝、人才辈出的关键所在。

在六百年的历史中,望江瑞云堂韩氏形成了崇文重教、扶危济困、敬宗收族的特色家族文化,历来重视读书,英贤济济,忠孝节义代代相承。望江几次凶年饥岁,韩氏均有赈济,例如韩学奭、韩从吉等曾施粥赈灾。乐善好施的从吉还被县令刘天维旌之为“义高松岳”。顺治九年,学浑在寄给父亲应震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吾父幸勿于怠乎时,操一时之权,而忘百世之口,凡民间颠连困苦忿怒不平之事,力所能为者,悉与民谋安全焉……其条款可以宽则宽之,其羡余可以免则免之。”收到来信后,应震深感欣慰,立即回信:“吾儿所言者当置之案头,刻刻自励。”韩应震有权有为,体恤民间疾苦,韩学浑出身宦门,不骄不躁,宅心仁厚,父子二人所体现出来的良好品德也正是韩氏好家风立德树人的印证。

说到敬宗收族,除了急公好义、团结族人、扶危济困,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修宗谱,韩氏家规中明确规定“修谱宜勤”。望江瑞云堂韩氏真正系统修宗谱,始于韩学奭,在完成草稿后,因为其调任溧水县训导而搁浅,此后韩士琼等人接力完善,最终成稿。自此,续修宗谱也成为了韩氏族人的“血脉职责”,被视作“有功于合族”的大事,例如清代的韩兆煌,晚年营心家乘,认为“此则吾之可对祖宗于地下者”。

清末,由韩学奭嫡裔韩昔吾牵头筹划四修宗谱,但因朝代更迭,时逢乱世,其未完而终。临终时,仍不忘叮嘱儿子韩家骊要完成修谱工作。最终在韩家耐、韩家骊等人牵头,各支族人的支持下,韩氏四修宗谱于民国三十三年正式完工,历时四十二载。这也是望江韩氏两支合一后最详细的一版宗谱,全书十余卷,体例结合了史书和方志的优势,集历代之长,从诗经取字编号。由前清翰林、辛亥革命后曾任甘肃省省长的书法大家潘龄皋题名,天津最后一位翰林、书法大家高毓浵亲自作序。详细记载了从宋代远祖至民国时期的族人、族事。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2018年,韩氏六修宗谱告竣。此外,望江韩氏清明节联宗祭祖的习俗也保留至今。

六百年生生不息,瑞云堂韩氏在望江这片热土耕读不止,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正如韩学浑诗中所说:“ 谩欲声名千古诵,惟期得失寸心安”,韩氏一族不贪图名利,但求“无愧我心”。

如今,新时代新气象,也希望韩氏一族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光前裕后,修身养德,心怀家国,再创辉煌。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望江县张松生的社情民意2份
望江龙腔
望江县
余氏宗谱: 十卷:[望江]
望江50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美丽田园花似海
奇!望江县首届长江奇石展30日盛大开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