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 宋 诗

“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

    这是宋代大政治家兼文学家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卷首语。《中国文学史》认为从此而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的新形式。

   “诗话者,辩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宋许【】《彦周诗话》)一‘言以敝之,诗话“资闲谈”也。

    忘记了是哪位先生曾经说过,“宋无好诗”、“宋不如唐”。但我读过l 9 6 5年7月2 1日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过:“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毛泽东同志从不认为在学术领域特别是文学批评中有什么“最高指示”。还是臧老(克家)体会的深刻,“毛主席对问题总是一分为二的,对宋人也并不一‘笔抹杀”。

    自南宋以来,对宋诗毁之誉之争议颇多,说“宋无好诗”,未免失之偏颇。“宋不如唐”,从诗的总体而言这倒是对的。不仅宋不如唐,中国的传统诗歌,自汉晋盛行至唐达到巅峰之后,直到近当代,可谓“一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并非悲观的诋毁,从大文学的全局看,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史”并非好事。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文学艺术真正的春天。因此,今天有人提出“超唐越宋”口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应当受到质疑而予以否定的。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了宋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陈达凯先生在编著《宋诗选》的导言开头便明确指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和唐诗一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宋诗的成就和价值,是谁都无法轻易抹煞的”。这是对宋诗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宋诗是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诗歌不可能因朝代的更迭而另起炉灶。宋朝的许多诗人都非常崇尚唐朝的李白、杜甫、自居易等大诗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师承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宋诗的成就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宋代创作和流传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名篇不胜枚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里熠熠生光;宋代还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如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扬万里、范成人、陆游等。他们虽不能称“诗仙”、“诗圣”,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其次,宋诗是在变革中发展的。我们打开宋代历史可以看到,在政治上宋人富于变革精神。首先是北宋中叶的范仲淹,而后是名留青史的王安石。这种不因循守旧,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虽然它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但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老百姓得到实惠。宋人的政治变革失败了,但在文学方面的变革却是成功了。批判和清除西岜体就是典型的一例。本来宋初就洋溢着晚唐五代的“花间”遗风,而如果让命题作诗、酬唱叠和、摭拾典故、堆砌词藻、形式华美、内容空浮、无病呻吟的西岜体流行,那么宋诗就等于走进了死胡同。事实证明,彻底清除了西岜体的影响后,宋诗才得以健康发展。在文学领域里这种拔乱反正,同政治上的变革精神一样,是十分可贵的,在当今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三,宋诗是在宋代的政治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宋诗具有鲜明的政治烙印和时代特色。简而言之,一爱国,二悯农,三言理,这就是宋诗的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汉、唐相比,大宋王朝九州未得一统,天下未得合一。建国时就缺少了燕云十六州。而且还面临着辽、夏、金的威胁和入侵。而“靖康”之后,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已不属于宋王朝了。“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之一)半壁河山去矣!因此,感叹国耻国难,爱国忧民的诗人和诗篇几乎与宋王朝同生同长。那种慷慨、悲壮、沉痛、激愤的声情,也就成了宋王朝特别是南宋王朝诗歌的主旋律。这在汉唐时代是没有的。它与汉唐边塞诗相比,在艺术成就上各具千秋,但在思想高度上有了新的开拓与发展,爱国热忱进一步升华。爱国主义的诗声,与杨家将岳家军的英雄事迹一样,不仅激励了两宋广大群众和爱国将士,也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后世百姓。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诗歌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宋代爱国诗人的功绩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

    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当数陆游、辛弃疾、陈与义、文天祥、范成大、杨万里等人。据说陆游一生作诗万余,集中存诗九千余首。在他的诗作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趟翼语)在他青年时期,受爱国诗人曾几的影响很大,在《夜读兵法》中唱出“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爱国抱负,并亲披戎装,铁马秋风驰骋战场。在他中年时,政治上虽然受到打击而遭挫折,罢官居家二十多年,但仍“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枕上》)“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到了八十多岁了还“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一片丹心,爱国之情末泯。直到八十五岁临终前夕,还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感人至深的《示儿》诗。真是“自古男儿一放翁”(清梁启超《读陆放翁诗集》句),人云宋诗言理而不言情实在差矣!

    与陆游齐名的当属辛弃疾,不过他是以词闻名于世的。词属别体,另当别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以描写爱情生活为主,以婉约而著名的一代弱女子李清照,她还大声疾呼“君不见惊人兴废唐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和张文潜读中兴颂碑》)而她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为咏史名作。诗人到晚年,疾病缠身,穷困潦倒,还进发出“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

(《送胡松年使金》)这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宋代的爱国诗人,唱到最后的是文天祥。南宋至公元l 2 7 9年亡,文天祥于l 2 8 2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民族英雄、一代爱国诗人,高唱着《正气歌》,“从容以就义”,“慷慨以赴死”。为宋代的爱国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悯农是宋诗的另一显著特点。我们说悯农是从广义上讲,即关注社会,关注老百姓。因为田园、农村、农民历来是我国社会的主体,凡是有良知的诗人,无一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宋代的诗人继承了唐代优秀诗人的这一优良传统。宋王朝在经历了不太长的繁荣后,社会矛盾加剧。尽管也有一些闲适、愉悦的诗人和诗作,但自然也就少了像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这样大师级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和诗作。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有杨万里、范成大,而王禹侮、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有较好的作品。陈达凯先生在他的《宋诗选》导言中写道:“宋诗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比之前代的作品,不但内容上有新开拓,而且反映的深刻与细致程度也更有发展”。这些结论虽不为过,但比起唐人特别是杜甫、自居易这方而的作品,无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尽管也有一些名唱佳作,但象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淋漓尽致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宋诗中还是不够充分的。

    对宋诗颇有争议的是“以理入诗”、“以文为诗”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最权威的批评是南宋著名的《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他认为“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他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两宋末流之弊,踵三唐最胜之业”。宋代的以文为诗,是唐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文为诗即诗的散文化,此弊一直流传至今。许多作品过于直白,只不过分行押韵而已,白白的浪费了空间和时间。散文化是包括新诗在内的目前我国诗歌创作中最大的弊端,务必共同克服并革除之。

    值得商榷的是以理入诗,即以议论为诗。

    “理”,在辞海里有多种解释。这里不妨把它诠释为道理、哲理和理趣。每个人对事物总是有自己的理解,来一番议论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诗并非是“非关理也”,从来就有“诗不拒理”的主张。难道诗可以言志,就不允许言理吗?况且“志”与“理”有时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志耶?理耶?

    以理入诗不仅古来有之,而且确有好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自居易)这些含有深刻哲理的名句,成为千古绝唱。宋朝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时代,以理入诗也就成为时尚而很自然的事情。一代理学大师老夫子朱熹,不光是讲经论道,而且在诗中言理明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在看书中悟出了源头活水的哲理而启迪于后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够了!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就足以证明宋有好诗,议论能写出好诗,以理入诗是可以站住脚的。

    以理入诗,古人如此,现代人也是如此。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更是通过他的诗句,讲出了一些革命的和人生的哲理;他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以“僧是愚亡民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的正确认识,纠正郭老“千刀当剐唐僧肉”的错误主张;他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亲切和善的态度,婉言规劝柳亚子先生;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样更为直白的议论,在他的诗词中并不罕见。但我们读后细细品评,并不认为是在嚼蜡;旧体诗如此,新诗也是如此。著名诗人臧克家那首著名的《有的人》,不就是一首著名的以议论为主的好诗吗?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伟大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他那首译成中文的《自由和爱情》既是一首抒情诗,

也可以看做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

    不能笼统地说理不能入诗和议论不能入诗,正如不能笼统地说“诗言志”一样。诗言志不是也生产了许多假、大、空的作品吗?问题在于怎么个言法,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主题。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这是很有道理的。有人主张把“理”变成“理趣”,有了理趣自然也就有诗味了。也有人主张诗可以借景生情,自然也可以借景生理。情景交融出好诗,景理交融也能出佳句。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当为诗之三昧。然能感人动人者不易,能服人者就更难了。人的思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罗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入情入理,情理一体化,也许是人类的最佳思维方式。

    宋诗浩瀚如海,一一勺之水辩其清浊,资闲谈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叶燮的文学史观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 诗的理趣
宋诗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网
《宋诗选注》序(钱钟书)
浅议陆游诗歌的抒情性
宋代诗人的“学杜”和“以学问为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