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仲贤和他的《牌刀记》——黄梅戏《小辞店》的发生与发展之一

黄梅戏《小辞店》的发生与发展

序言

没看过《小辞店》,你就没资格说你懂黄梅戏,更别说你懂严凤英。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只看过《天仙配》、《乌金记》等10多部黄梅大戏和《打猪草》、《闹花灯》等约10多个小戏。我对黄梅戏,只是喜欢,因为从小就喜欢。但一个“懂”字,纠缠了我好久,至今也不敢确认我是真懂还是假懂,抑或是不懂装懂,不过,喜欢,肯定是真的。

图为二度梅花奖得主、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半年前,即2018年的清明前后,我忽然想起了严凤英,于是写了一篇《想起了严凤英》,把我对黄梅戏的初浅理解和深刻的喜欢,无所顾忌地表达了一番。今天我又看了一遍由王冠亚改编、韩再芬于1988年主演的《小辞店》,又想做一点个人表达。

看过之后,我随即题了一首诗,诗曰:

不为钱财只为卿,桑河店姐太痴情。

戏中戏外凄凉事,一出黄梅两凤英。

这首题黄梅戏《小辞店》的小诗中的“两凤英”,是指剧中人物柳凤英和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小辞店》成功地塑造了柳凤英,也成就了严凤英,严凤英在主演《小辞店》里的柳凤英之前,名字还叫“筱鸿绿”,这是对严凤英的乳名“小鸿六”这个名字的同音雅化,在安庆方言中,“六”与“绿”同音。可以说,没有《小辞店》就没有“严凤英”这个人名。之后,严凤英的命运就像受到了柳凤英命运的暗示一样,两个凤英的故事都很凄凉,两个人命运的结局都令人唏嘘。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取名字是要小心的。一个人有一个怎样的名字,这个名字里所能包含的意义,就是对这个人命运的暗示,且几乎是一种终身的心理暗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暗示是人的潜意识的无端纠缠。比如“韩再芬”,“再芬”这个名字,也许就暗示着这个人将担负起让黄梅戏再次芬芳的使命;比如“黄新德”,也许就暗示着他是黄梅戏新得的传承人;再比如“梅院军”,此名可能意味着此人将在黄梅戏艺术世界中担当大任;再比如“何云”,她也许会问:“你在瞎说些什么呀?!”

图为黄梅戏一级演员、2015年梅花奖得主何云

哈哈!一笑,这里面当然是没有逻辑的,也是没有理由的,更多的是中国式的形象思维在作怪,所以弗洛伊德才称之为“无端纠缠”嘛!

闲话少说。

《小辞店》这个剧目在黄梅戏近200年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黄梅戏的第一个高峰,甚至比上世纪50年代矗立在黄梅戏第二个高峰上的《天仙配》、《女附马》等更具有经典意义。探索黄梅戏《小辞店》的发生与发展,对于我来说,是“懂”黄梅戏的一条重要途径。

下面是第一篇:

蔡仲贤和他的《牌刀记》

——黄梅戏《小辞店》的发生与发展之一

追寻黄梅戏《小辞店》的发生与发展,于我而言,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就是蔡仲贤和他的《牌刀记》。沿着《牌刀记》上溯,可能找到这部戏曲及其故事与人物的起源,从《牌刀记》开始往后寻,则可以触摸到黄梅戏发展的基本脉络。

了解一点京剧历史的人都知道,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而蔡仲贤在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地位,基本相当于程长庚在京剧发展史上的地位。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还需要戏曲史家的求证。

陆洪非在他的《黄梅戏源流》一书中说,蔡仲贤是当时有史料证实的最早的黄梅戏艺人。他当时没有充分的史实证明蔡仲贤是黄梅戏的鼻祖,所以不能把话说得太满。但是我猜想,黄梅戏从黄梅调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戏曲剧种,蔡仲贤发挥了奠基人的作用。他最擅长的《牌刀记》、《乌金记》、《山伯访友》等三部戏曲,则可能是黄梅戏作为一个剧种的奠基之作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想。但我们可以从蔡仲贤和他的徒弟们那里寻找证据。

蔡仲贤有很多徒弟及与他搭班子唱戏的同道。比如黄梅戏历史上第一个女演员胡普伢,就是他的徒弟,而丁永泉曾是胡普伢的徒弟,严凤英则曾师从丁永泉。

再比如,蔡仲贤的后辈杨润保等,曾组织了规模空前的黄梅戏班——长春班,班上演员有杨润葆、檀盛云、龙腊九、柯竹贤、蔡南楼、蔡德行、吴余斌、檀未成、檀国章、徐根堂等。胡玉庭拜杨润保为师父,尊蔡仲贤为师祖。《天仙配》就是根据胡玉庭的口述而改编的。

从近年发现的史料看,蔡仲贤于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

香茗山下蔡仲贤的家乡

他的父亲蔡品端是一个徽班艺人,但那个时代,戏子与乞丐的社会地位差不多,就是以正眼相看,唱戏的也只是手艺人中的一种,且是靠嘴吃饭的,算不得正经手艺。所以蔡仲贤的父亲并不指望他子承父业也去唱戏,刚满十岁就让他去学砻匠(砻是一种去稻壳的工具)。

但蔡仲贤是一个极具艺术天分的人,小时候,因受父辈的熏陶,特别喜爱歌唱。戏也好,民歌、小调也好,都爱唱。而且记性好,一唱就会。有一次,父亲所在的戏班,在一个叫分亩岭的地方唱《许士林祭塔》,扮演许士林的演员突然患病,在戏班里跟班打小锣的年轻砻匠蔡仲贤自告奋勇,登台顶角,结果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从此一鸣惊人。蔡仲贤的这种素质和机遇,是早期戏曲艺人成熟、成功、成名的通常套路,几乎不存在虚构。

这个《许士林祭塔》是大戏《白蛇传》中的一折,许士林是许仙和白娘子的儿子,这部戏并不是黄梅戏,而是一部徽剧大戏,也就是当时的京剧了。其时京剧已经成熟,而黄梅戏尚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剧种。这也给通过《许士林祭塔》成名的蔡仲贤,后来成为黄梅戏的鼻祖提供了条件。

《许士林祭塔》剧照

光绪四年(1878),香茗山蔡氏的族长严整族规,族里根据戏班里当时出现的同姓结婚的“大逆不道”,对这些“有辱户族尊严”的“九流戏花子”进行了“下户”,蔡氏大批梨园弟子于除夕之夜被驱逐出走,奔赴陕西商南县落户。幸好蔡仲贤因为年幼且父亲重病在床,才留在了望江。

唱戏的都被赶走了,蔡仲贤只好继续以做砻匠谋生。望江县地处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皖西南地区,与湖北黄梅县相隔只有七、八十华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口语、方言都非常接近,属于同一个方言文化圈。因此,他也经常到湖北黄梅、蕲春、广济一带打砻子。

作为一个天才的艺人,免不了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蔡仲贤白天打砻子,晚上唱徽调,当地的民间艺人知道蔡仲贤能唱,便邀他入伙。因为当地唱的是采茶调,而蔡仲贤唱的是徽调,这便在蔡仲贤身上构成了采茶调与徽调的直接交流与融汇。

湖北、江西一带的采茶调多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实为题材,好唱动听,抒情感人,所以深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蔡仲贤具有徽剧的相对成熟的诸如唱腔、程式、结构等表现手法,增加了采茶调的表现力。这些因素的结合,使一个新的剧种——黄梅戏——呼之欲出。

光绪七年(1881),蔡仲贤在家乡正式成立采茶调流动班社。由于这种采茶调所唱的多有淫词俚曲,虽然好听但并不光彩,老百姓一方面喜欢听,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且采茶调来自西南边的外省,并非望江本地的调子,而湖北黄梅在西南外省诸县中离望江最近,且流经望江入长江的华阳河也发源于黄梅县,沿河而来的船民、生意人,逃荒要饭打莲厢卖唱的难民,为望江人所熟悉,知道黄梅这个县名的老百姓就比较多。所以,蔡仲贤们唱的这种结合了徽调的采茶调,就被民间称之为黄梅调。

光绪年间(18751908),蔡仲贤的戏班,经常活动在黄梅、宿松、太湖、望江和怀宁、潜山一带,这个班子的戏越唱越精,人越唱越红,阵容越来越强,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其它剧种的精华,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对其它剧种的剧目进行移植的能力。黄梅戏传统的经典剧目《乌金记》、《牌刀记》、《山伯访友》成了蔡仲贤戏班的代表剧目,唱遍了以望江为中心的方圆十几个县,黄梅调由此成为一个新的剧种——黄梅戏。

《牌刀记》就是《菜刀记》,在望江方言中,菜刀不叫菜刀,而叫做牌刀。当蔡仲贤和他的徒弟们把《牌刀记》唱到外县时,才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而改为《菜刀记》。

从《牌刀记》到《菜刀记》这个剧名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小辞店》这部戏,当成戏于望江的蔡仲贤,是蔡仲贤的戏班为了走出望江,去外省外县打出市场,才迎合对“牌刀”这一切菜工具的普遍化称谓而改名为《菜刀记》的。

《牌刀记》本是一个很有冲突与悬念的戏,但中国戏曲,历来就重曲调而轻剧情,因为观众看戏,看第一遍也许会被剧情所吸引,熟悉了剧情就不会因为剧情而看戏,而是注重欣赏曲调、演员等等因素了。

《牌刀记》中有一折叫《辞店》,单独当做折子戏演出时,也要演4个小时。蔡仲贤在《辞店》中扮演店姐刘凤英。

由于采茶戏中有一种即事而歌的传统,蔡仲贤深得个中三昧,他具有一种根据情况即时即事来增减和修改戏词的能力,根据他对农村家庭生活的了解和对农村妇女心理的把握,加入了许多为妇女代言的戏词,现在还能看得出来,比如:

奴店中来往的客人山人海,

哪一个不想我,他除非是个痴呆。

…………

解不开其中意打坐哥哥一块,

蔡郎冤家心腹上的哥,哥哥奴的客,

有什么心腹上的话对妹妹说来。

…………

大街上一班人把头伸,

一个个望到我俩笑盈盈。

你们嘴里不讲我心里也明,

只不过笑我青天白日送我的野男人

…………

送哥哥送到大街东,

又得见一垧韭菜一垧葱。

哥好比韭菜割之刀刀发,

妹妹好比快刀切葱两头空。

曾记得蔡郎哥三年前背着包裹店门走,

店大姐在小店卖风流

我看蔡郎相貌不丑

我在小店将你招手,

你在店门外也对我点点头。

到晚上与我小丈夫你们同桌子饮酒,

卖饭女我在一旁给你们点灯添油。

…………

我们配婚姻三年不到只有两年半,

这些日子我为你娘家一趟没走,

我为你走在人前退在人后,

我为你,被公婆常骂常咒

我为你,左右隔壁吵嘴都不敢伸头,

我为你,下河湾大路不敢走

我为你,被我家小丈夫小短命死的

打得我多少闷心的锤头(拳头)

…………

蔡郎哥哥啊,想不到你说走就要走!

你一走,怎么就忍心把我卖饭女丢?

哥好比,顺风船搭蓬就走,

妹好似  小的客家(客人)被丢在码头。

哥好比,扳了箭张弓就走,

妹好似,射箭之人等箭不得回头。

哥好比,风筝断线随风飘走,

妹好似,小顽童空把线收。

哥哥啊,你好比高山失火无水救,

妹好似,脱衣救火挨祸上头。

哥好比,姜子牙打坐在渭水河口,

妹好似,小鲤鱼错上了你的钩。

蔡郎哥哥啊,你马上一走就不知何日才能回转?

卖饭女,时时刻刻为我的哥哥担忧。

临走时,你可能带玩带笑赌上一个咒?

免得我卖饭女一心挂两头。

你到我们三河来,到有(快有)三年整,

回家去见你那个朱氏夫人。

三个年头没回来,

她肯定气之要命。

她骂你你不还口,

她真要打你你不做声

你切不可与她把嘴狠

你要与她好好的讲,

不能把我就这样一脚蹬。

上面我打红了的字词,都是典型的望江方言,个人认为,这与蔡仲贤有关。这样的戏词,分明就是当时当地妇女的心里话,是蔡仲贤对妇女心理的一种本色化的表达,极能抓住观众的心。

蔡仲贤还能在表演中根据“东家”(指请戏班来唱戏并付报酬的人或组织)的要求和时事的需要,增加一些带有宣传教育意味的内容,比如《辞店》中,刘凤英送蔡鸣凤回黄州时,对酒色财气和鸦片的劝说告诫,就明显具有宣教色彩。比如:

蔡郎哥临走时赌了个血淋淋的咒

卖饭女我心中好像塞了个石头。

蔡郎哥哥,你马上就要把老家一转,

酒色财气四个字,哥哥要记心头。

世界上没有酒不成席体,

世界上没有色路绝人愁,

世界上没有钱分不出穷富,

世界上没有气分不出来高低。

赤脚大仙不贪酒,法法无边,

韩湘子不贪色云头度妻,

包文正不贪财清官到底,

张公愚不贪气是九代同居。

贪酒人只不过名字叫做李太白,

贪色人也不过那隋炀皇帝,

隋杨广夺兄嫂调戏亲妹子,

还不是琼花楼下一命归西?

大好河山化为泥。

贪财人只不过是那个叫沈万三,

贪气人只不过是小周瑜,

周瑜他三气在芦花荡一命归西。

上等人见了酒是丢杯不饮,

中等人见了酒为的是朋亲,

下等人见了酒他不顾自身,

三杯酒喝下去就昏昏沉沉,

为饮酒误了多少大事情。

上等人见了色他是安本分,

中等人见了色为的是子孙,

下等人见了色他就昏迷不醒。

爱中了那个女子长的俊,

她在前面走,可怜他在后面跟。

夜半三更去敲人家门,

被人家有妇之夫逮到就要打死人。

上等人见了财他是不管不问,

中等人见了财为的是活生,

下等人见了财他是昏迷不醒。

又去偷有去抢,

被县大老爷逮到了,

不打板子也要坐牢门。

上等人见了气他能忍上加忍,

中等人纵有气他也不做声,

下等人见到了气,他气之要命,

一句话要不对头他要记在心,

不是寻死就是上吊死,死后有多亏心!

蔡郎哥哥啊,酒色财气四个字,

望我的蔡郎千万要记在心。

这些戏词明显没有到严凤英唱《小辞店》时那么“雅化”,但这正是蔡仲贤那一代黄梅戏人的创作。现在看来,比雅化后的戏词更能抓住没有文化的妇女观众的心,因为戏词里多是望江土话,民间口语,没有文化也能听得懂。

这样,蔡仲贤就把此前并非戏中主角的店姐刘凤英,唱成了戏中的绝对主角。同时,《辞店》这折本来在《牌刀记》全剧中并不特别重要的一折戏,也越来越丰富,逐步形成了“孤折盖全剧”的势头。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知道《小辞店》,而不知有《菜刀记》了,当然就更不知有《牌刀记》。

(待续)下一篇是:唐英和他的《梁上眼》——黄梅戏《小辞店》的发生与发展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蔡氏先贤~·~蔡仲贤是安徽最早的黄梅戏鼻祖之一
黄梅调 黄梅戏《辞店》(全集) 蔡鸣凤 民间小调
黄梅戏《蔡仲贤》
黄梅戏《蔡郎哥哥他要走》扣人心弦 唯美动听
黄梅戏《蔡郎哥哥他要走》扣人心弦唯美动听
黄梅戏女演员第一人胡普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