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节又称诗人节,除了屈原还有“主角”

端午习俗已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是日各地粽子飘香、龙舟竞赛,洋溢在热情似火的气氛之中,不禁有人要问,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有什么历史故事?端午节与那些人物有关系?它有些什么习俗……除了众所周知的主角屈原外,还存在多个主角,如伍子胥、曹娥、秋瑾,等等。在民国时期,端午节亦被称为诗人节。

端午起源,与伍子胥、秋瑾也有关

版本1

纪念屈原

  端午祭屈原,此一说是最为广泛。作为“中国文学之父”,屈原在中国历史上享誉度最广。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遭上官大夫离间,被楚国顷襄王贬谪至江滨,自此郁郁寡欢,形容枯槁。最终抱石自投汨罗江,以明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志。民间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死后其尸体被蛟龙和鱼鳖所困,世人对其遭遇和不幸深为同情,便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一则以驱赶水中之怪,一则保护其尸体不被鱼鳖所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据考证,端午祭屈原习俗,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当时湘楚一带流行五月五日流传“以五彩丝系臂”。而真正隆兴是在唐代,在当时许多地区都认可端午祭屈原,如有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经诗人们之笔,端午与这位“文宗”自然挂上了钩。成为最有底蕴节日。

版本2

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祭祀对象为伍子胥。因伍子胥其经历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遭遇也都有类似。据《史记》记载,伍子胥助吴灭越国、楚国,后辈越王反间,遭吴国太宰嚭进谗,被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为人刚毅,临死前对其门人道:“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吴王听后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伍子胥悲壮就义,死后尸体漂浮大江。江浙一带人民对其深表同情,为其立寺建庙,被渔民视为“涛神”。据吴越(江浙)一带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颇有怨气,乃化作滚滚钱塘潮,每当涌潮时,人们还能见到子胥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之中,钱塘潮为子胥的“不平之魂”。“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吴国为越国所灭,应征了伍子胥临终之言。故江浙人视伍子胥为忠臣,渔民们将其当做江上保护神。后世相传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迎涛而上,接“伍君”。

版本3

纪念曹娥

  与屈原和伍子胥相比,端午节起源的第三个说法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的知名度与前两位相差甚远。曹娥为上虞(浙江绍兴)人,其父曹盱东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不幸遭遇不测,沉入江底,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将瓜投到江上,以保存她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时人对其孝心感动,为其立碑纪念,并将舜江更名为曹娥江。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时祭祀。宋代后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褒扬,并对其进行册封。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刘基亲撰诔文。端午节祭祀曹娥,在浙江绍兴一带普遍流行。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版本4

纪念秋瑾

  秋瑾字睿卿,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此诗正为鉴湖女侠秋瑾所作,秋瑾乃中国女权运动之先驱。她生前从事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动,不幸被人告密于于光绪三十三年英勇就义。而秋瑾殉国之日是六月五日,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

  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提议以每年的端午为中国的诗人节——这就是诗人节的来历。

  后来由于战争原因,“诗人节”纪念活动渐趋式微。

其他版本 

五月五是恶日

  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五月乃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五毒并出,为了祛毒,当时人们在这天要蓄兰沐浴。《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人们避“端五”忌讳,称为“端午”。

源于图腾祭

  源于闻一多的《端午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理由是:(一)端午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纹身习俗遗迹。

民俗学家说端午

文化核心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中国民俗语言学会会长曲彦斌认为,其文化核心都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强民爱国意识。

  曲彦斌说:全国各地流行着十几种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无论是夏至节令娱乐说、祭龙说、禳灾祈吉说、浴兰节说、菖蒲节说、女儿节说、小儿节说、龙船节说,还是祭祀屈原或伍子胥说,其文化底蕴的核心,都在于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和强民爱国意识。

  过端午节不仅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在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此民俗。

  有些端午习俗南北一致,如吃粽子和佩带五彩线、香袋和吉祥葫芦等,而有些则不同。南方特别讲究赛龙舟,东北地区虽说也不乏江河水域,但不是每年端午节的例行活动。对于这些差异,曲彦斌说:“主要是因各地乡土文化而异。过端午节既是全国普遍的节日民俗,也是因历史地理而千差万别异彩纷呈覆盖地域非常广泛的重大民俗节日。”

端午节主要习俗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至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据《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佩香囊。一般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古代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要佩香囊,避邪驱瘟。

  悬艾叶菖蒲。端午节这天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回娘家。在一些地方流行,逢端午节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家过节,是日,女儿携女婿带上一些绿豆糕点,看望娘家长辈。然后,娘家人会回送一些麦杆编成的团扇、面点,作为回礼。

  喝雄黄酒。中国历来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来源:《华西都市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辛丑端午节凭悼历代前贤》七绝 5首 平水韵 ||北地梅香(吉林公主岭)
端午节的传说、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原来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
中国端午节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