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谁把一代武将辛弃疾逼成文人?是他尴尬的出身

如果把辛弃疾22岁时的那次军事行动拍成电影,绝对是一部精彩的动作大片:

金兵大营里,起义军叛徒张安国正在和部下饮酒作乐,突然,辛弃疾率领50多人突出其来。张安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被七八个人抓住,绑到马上。

一些跟随张安国叛变的士兵想要反抗,辛弃疾一番慷慨陈词,结果有1万多士兵被说服,重新加入辛弃疾的队伍。

他们摆脱金兵追击,押着张安国向南一路驰骋,直到南宋首都临安,把张安国交给朝廷正法。

辛弃疾的这次行动,是在没有任何人授意的情况下自主采取的,他的作风就像美国大片里的特种兵,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

这件事当时在金国和南宋都引起了举国震惊,连南宋皇帝也啧啧赞叹。如果那时有媒体的话,一定会占据头条。

四十年后,长期闲居在家的辛弃疾听到别人谈起建功立业的话题,勾起这段往事,写下了这首充满自嘲意味的《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出。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他的故乡济南已经沦为金国的土地,因此他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金国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持有金国绿卡的人。

但他从小受祖父影响,一心抗金,希望恢复中原,他心目中的祖国是那个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

辛弃疾的祖先是从陇西一带迁到山东的,多是善于鞍马骑射的武将出身,这决定了辛弃疾的遗传基因,具有勇武果敢的本质。

21岁的时候,辛弃疾就召集2000多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率领部分起义军归附南宋。

辛弃疾本以为找到了组织,可以大干一番,实现他收复中原的宏大愿望。然而辛弃疾没想到的是,他的尴尬人生,却也从此开始了。

辛弃疾可能至死也没有明白的是,以他出生在金国的身份,以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决定了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首先,宋朝南渡以后,把从沦陷区归附过来的人,称为归正人,对他们存有戒心,用歧视的眼光另眼看待——想想这部分人也真够倒霉的,他们在金国是二等公民,回到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受待见。

辛弃疾作为归正人,无论多么赤胆忠心,都无法取得朝廷的完全信任,因而只能在地方上充任一些低级官职,根本无缘参与军政大事。

南宋朝廷的多虑也许不无道理,因为辛弃疾出生在北方,严格来说金国才是他的祖国,除了受祖辈熏陶对南方存在情感认同外,其实并无任何实质性的纽带关系,万一他是金国派过来的间谍怎么办?

其次,宋朝的天下是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手段既不光彩,也不高明。他能做,别人也能做,所以宋朝的皇帝对武将都特别小心提防,害怕他们兵权过大。

以辛弃疾的个人才能,如果委以兵权北伐抗金,他的军事实力和个人声望势必会越来越壮大。

一旦时机成熟,即使他本人没有野心,但他的部将不一定安分守己,如果上演一出黄袍加身的翻版,那大宋的江山就要改姓了。

与其那样,还不如偏安一隅,保住自己的皇位要紧。虽然地盘小了点,还要每年向金国纳贡,但并不影响当皇帝的幸福感。

所以辛弃疾经常被调来调去,一两年就换一次地方,就是怕他在一个地方呆长了,培植起自己的个人势力。

第三,宋朝开国之初,就确定了重文抑武的治国宗旨,并作为“家法”流传下来。宋朝的军队一般由文官统领,武将往往受到压制。

到辛弃疾的时代,这种治国方针已经实行了将近二百年。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在对金斗争中屡吃败仗,只能用金钱换和平,因而在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懦弱宽忍、因循苟且的风气。

辛弃疾在地方任上,常常大刀阔斧整顿吏治,杀伐果断,他的刚毅作风与这种风气格格不入,因此屡次遭到弹劾,甚至罢官。

辛弃疾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上书朝廷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对敌我双方的形势有清醒的分析判断,并且提出了详细的作战规划。

如果按照辛弃疾的思路进行北伐,虽然不一定能取得绝对胜利,但是起码可以逐渐恢复部分领土,并且以攻为守,延长宋王朝的寿命。

但是辛弃疾南归以后,他的军事才能竟首先被用来镇压茶商叛乱和农民暴动。辛弃疾成功地平息了叛乱和暴动,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不是纸上谈兵,朝廷不但没有对他加以重用,反而加重了对他的戒备。

从22岁南渡,到68岁去世,辛弃疾在南宋度过了40多年的时光。但这40多年,竟有一半时间是在闲居状态下度过的。

42岁时,他被人弹劾罢官,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庄园。他干脆把庄园命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意在以耕田种地、种树养花为业。后来虽然又被朝廷起用数次,但时间不长又被罢官。

在南宋的40多年里,他一直没有机会直接带兵再和金兵打过仗,这对他归附南宋的初衷真是莫大讽刺,据说他直到临死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有意味的是,他的文学才能这期间却得到充分发挥。他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不平,并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他的才能是压不住的,就像冰层下的气泡,不在这里冒出来,就在另一个地方冒出来。

一代勇猛的武将,最终却以词人的身份被历史铭记。

辛弃疾晚年,凭他对金国多年的观察和实地调查,大胆预言金国必将灭亡,将会有宋金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崛起,虽然他不确定这种力量是谁,但是如果宋朝不振奋图强,这支力量将会统一天下。后来南宋的命运,正被他言中了。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辛弃疾文武兼备,既有笔,也有刀,就是没有报国的门路。

他的遭遇不由让人作出一个大胆假设:假如他的祖父早亡,或者没有对他进行教导,他从小完全接受金国的教育,长大后为金国做事,那么就他个人的人生价值来说,会不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的产生需要环境。一粒种子掉进沙漠里,可能风干成一个标本;掉进泥塘里,可能会烂掉;只有掉进湿润的土壤里,它才可能长成一棵庄稼或者大树。

辛弃疾如果早生400年或者晚生200年,他的人生可能不会这么尴尬。

司马迁在《范睢蔡泽列传》中说:“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

意思是说,人的成功需要机遇,像范睢蔡泽那样有才能却不如意的人,难道能说得过来吗!

生而不遇,辛弃疾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读者原创投稿,原标题《从抗金特种兵到种树园丁——辛弃疾的尴尬人生》,由古诗词文苑(ID:songciba)原创首发,转载请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弃疾曾组织起义军反对金兵,南宋为官不得志,临死高呼杀敌
辛弃疾的悲情人生,蓦然回首,故乡不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一生悲壮史诗,让人不忍卒读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被重用的英雄究竟多可悲?
“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年轻时候到底有多猛?
辛弃疾的归国人生:抗金返宋,笔下却亮出最无奈的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