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户城市
门户(gateway)研究起源于海港研究,且海港研究学者们大多认为门户描述的是一种职能类型,而不是一种区位类型,这种职能被称之为门户职能(gateway function),就是城市腹地(Homeland)同国内其他地区以及通过交通运输机构与国际地区间结合在一起的城市职能(Bird,1983).
门户城市(gateway city),即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的节点、经济体系的控制中心(Short J Retal,2000年) 。
门户城市通常位于一个特殊的自然条件区位,多为区域入口,或周边聚落原料的集散地、外来工业品的分配点,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腹地的进口和出口,具有内外交流的双向性特征,对内、外都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
门户城市是沟通区域内外的中心城市,是中心城市的特殊类型。地理位置上,门户城市必须是某一较大区域内的综合交通枢钮所在地。就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门户城市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对外部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特别是对门户城市腹地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和牵引作用。
·一 对门户城市重要性的认识
·二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点
·三 传统门户城市与现代门户城市比较
·四 国际门户城市经验
一 对门户城市重要性的认识编辑本段回目录
《辞海》称,门户乃房屋出入处。门户城市,可以说是作为出入一国或一个区域与沟通内外交往的中心城市。它具有比一般的“窗口城市”、中心城市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门户城市之所以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因为它是中心城市的特殊类型, 它是一国或一区域对外开放的产物。它是世界进入该国或该地区的必经之处。世界开放交往史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 门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一方面, 它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区位直接相关。换句话说,不是特定的区位,不能形成门户城市; 另一方面, 它的形成, 与世界国际性经济增长或区域性经济增长转移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或者说是这一转移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门户城市的优越地理区位, 以及与经济增长转移密切联系的过程, 使它需要和能够逐步建立起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和传递机制, 具有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的功能。从而对本区域广大腹地、对外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在开放的环境条件下, 门户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沟通东西南北、区域内外、中国与外国的枢纽、要津, 更是本国本区域与外部联系的窗口、跳板、桥头堡、咽喉。从城市发展史看, 由于门户城市占据特殊的区位, 从而使门户城市比一般中心城市更具有倍加的优势, 而正是其具有的倍加优势, 使其能以更快速度和更优质量向前发展壮大, 从而使其对内对外更具吸引力和辐射力。
开放门户建设对城市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自然禀赋、功能水平,也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战略地位和资源汲取能力。从世界城市的发展态势来看,积极争取、着力建设成为开放门户,既是沿海港口城市的普遍做法和共同特征,也是城市竞争的重点和焦点,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开放门户对区位条件、港口资源等自然禀赋的依赖日渐减弱,通过无水港、海铁联运等建设实施,一些内陆城市也能成为开放高地,具备国际门户功能。
二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城市群的综合效应日益明显,尤其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极的一些门户城市、中心城市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杠杠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门户型”中心城市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心城市、门户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讨论如何建立或者选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对中心城市或门户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二是就这些中心城市或门户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进行具体分析,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研究中心城市与扩张的梯度效应提出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或者通过具体的产业研究中心城市或门户城市的发展。
(一)内涵
区域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共生演进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心加门户”的城市空间格局也屡见不鲜,有些城市本身就兼具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的功能和特征。门户型中心城市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对外交往与联系的关键门户和重要端口,是区域的“中心”和“增长极”,代表一个国家或区域最高的城市发展水平,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区位上都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与一般的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窗口城市”相比,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
(二)特点
门户型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其发展特点,其城市特点体现在区位带动能力、综合经济能力、辐射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各方面。具体来看,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门户型中心城市具有集聚和扩散的双向功能
门户型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对内吸引和对外传递的双重作用、兼具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双向性”特征。门户型中心城市依托其特有的区位条件,在进行经济增长的转移传递过程中,发挥着对内吸引和对外传递的双重作用,即一方面,门户型中心城市要对内集聚一定的资源和要素,成为本区域要素和资源汇聚的主要地区; 另一方面,门户型中心城市要起到对外传递和辐射这些资源和要素的作用。因而说,门户型中心城 市具有独特的吸引和辐射的双向功能和作用。门户型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和“增长极”,依托自身的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产生“极化效应”,往往通过大型交通干线、重要运输通道以及现代通讯方式等,来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向外围地区扩散和与外围地区形成紧密联系的区域共同体和城市空间层级体系,在区域发展中产生“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
2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倍加效应
门户型中心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对要素或资源进行“引进”和“输出”的过程中,可以将资源和要素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再整合,有效带动区域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门户型中心城市在发展中具有的双向性,客观上会使其集聚更多有利于发展的优质资源,因而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动权较大,能够进行资源的有效选择,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会较高,导致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要比一般城市和一般中心城市都要快得多、优得多,这就是门户型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以及“倍加效应”。
3  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廊道效应
根据廊道效应理论,廊道效应具有流通效应和场效应,廊道效应由中心向外不断衰减。门户型中心城市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各种资源要素汇集的地方,在各种要素流通过程中,产生流通效应,同时借助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城市之间形成流动的通道。这种通道主要依托门户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要素势能差发生作用。而要素势能差导致门户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势能差的磁力场,发挥场效应。门户型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恰如两个磁化极,它们之间通过势能差产生快速流动的廊道,各种高级要素资源通过廊道不断向门户型中心城市汇集,再通过循环累计因果效应,提升门户型中心城市的能级和地位。同时,通过流通效应和场效应,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4  门户型中心城市具有创新功能
城市是创新的中心和策源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的共同目标。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在其“核心—边缘”理论中认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其创新功能有密切关系。创新型经济是指能够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在全球打造创新型经济的今天,门户型中心城市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和现实动力,创新又拓展了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和活力。门户型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为其创新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人才、资本、技术等外部创新条件和环境,同时其扩散功能又要求它只有在制度、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在全球和区域竞争中保持其作为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5  门户型中心城市具备现代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中心城市极为重要的功能,也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门户型中心城市是大量要素的汇集地,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距离转移,其不仅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来支撑,还需要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来配套。比如,人的流动需要门户型中心城市提供航空、铁路、公共交通等综合服务,物质流动需要门户型中心城市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快速的海关通关、低廉的物流分流等综合服务,资金的流动需要门户型中心城市提供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综合服务,信息的流动需要门户型中心城市提供信息采集、收集、分类、筛选和发布等综合服务,同时还要求门户型中心城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备。更重要的是门户型中心城市应提供集成综合服务能力,也就是把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整合成有机的大系统,发挥综合的现代服务功能,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国际城市发展来看,世界城市如伦敦、纽约和东京,是全球金融、贸易、信息、控制、协调和高端服务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以最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一些跨洲界门户城市如巴黎、巴塞罗那等,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一二产业比重很小; 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广州等,均以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城市服务功能强大。
三 传统门户城市与现代门户城市比较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先天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传统门户城市的基础
久远的如先秦时期,山东西南部的定陶,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河济之间,又有菏水连同淮河流域,交通便利,曾是中原地区商业贸易和水运交通的中心,是一度享有“天下之中”盛名的第一流都会。《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但后来黄河频繁改道,中原地区深受其害,定陶的水运交通被破坏,衰落也再所难免。
近一点的如苏州,但水运地位的丧失、津浦铁路的修建和海运的兴起,使苏州逐渐衰落,最终上海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门户城市。例如,苏州经南北大运河与全国各地相连贯。同时,它又通过运河及浏河,与中国的黄金水道长江相连,进而出海。浏河是太湖入海的重要干道,浏河港则是苏州通江入海的主要门户,明初郑和下西洋,都是以此为出发地的,明代后期,浏河港仍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但入清以后,淤塞现象越来越严重,原来停泊浏河港的船只都转往上海。乾隆末年,浏河“河口陡涨横沙,巨艘不能收口,商贾鲜至,圜圃萧条”,以致“南北商人皆席卷而去”。苏州失去通江入海出口以后,与外界的联系只能更加依赖于上海,苏州终于沦落为上海经济圈中的一个内河商港城市。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城市,1949年之前也是远东的经济金融中心,毫无疑问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长江三角洲朝海的顶端,同时也是位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的中部,是唯一的一个直接连接中国中西部的江海交汇的城市。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指出上海之所以成为大城市,就在于它位于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地区相比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顶点。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上海近代崛起的条件。20世纪初,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上海逐渐成为远东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在《Shanghai:China’s gateway to modernity》一书中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门户。
从上面三个城市案例不难看出,定陶和苏州是农业社会的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门户城市,上海是近代化之后工业化时代的国际门户城市。两者的共同点都是需要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基础,进而形成交通枢纽,而门户城市在这两个阶段最重要的功能是货物的中转,也就是其贸易功能。门户城市的崛起和经济腹地的强大有直接关系,中原地区和长三角在特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理单元是定陶、苏州和上海崛起的基础。
(二)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门户城市
全球化的深入和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催生了新的门户城市的出现。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新自由主义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的经济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鼓励全球化,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投资便利化,以信息化为平台,以经济金融化和跨国公司建立分支机构为手段推动资本全球扩张,也标志着新帝国主义形成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化。而新自由主义的扩展在空间上需要一些门户城市和中介,它们就是现代的门户城市。
著名社会学家Castells(1989) 提出流动空间和信息城市(space of flow ,informational city)的概念,1996年他又提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Castells的研究认为全球经济社会将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组织,而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这样的组织变成可能并加速形成。每一个城市的地位,将有其所在的网络中的地位决定,而非其內在的社会经济条件所決定。因此,Castells指出在全球的尺度上,支配性的组织空间将是自由流动的,而传统的本地空间组织将屈从于这一支配性的流动力量,形成全球网络中失落或接轨的一环,进而決定其发展机会。
与此争锋相对的是,经济地理学家Storper(1997)对自由流动空间的质疑。受到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影响,Storper认为扎根于区域世界的组织制度包括社会性资本与路径依赖所形成的非贸易依赖(untraded interdependency )才是城市或者区域在全球竞争中优势的来源,而全球化的网络与流动空间,必须与地方空间接轨。同时,社会学家Sassen在全球城市(2001)假设中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资源也并不是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它已经深深嵌入到特定的空间区位当中。而这些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容易形成现代的门户城市。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和Storper、Sassen的理论衍生中,我认为现代的门户城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而最重要的是制度优势在区域内部明显的城市。以伦敦为例,二战之后英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景气,伦敦的经济腹地一般,但是伦敦依然保持了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在各种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也经常排在第一。伦敦最大的优势并不是其自然地理条件,而是其制度优势。现代金融的发展,英国人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金融的基本规则、合约、监管以及法律,都是在英国形成的,基本的航运法都是在伦敦出台的。伦敦处在欧洲大陆和美洲之间,因为语言、法律制度与美国相同、与欧洲不同,从地缘上属于欧洲但是制度上和美国相通,是天然的沟通欧洲和美国的通道。而香港在回归之后,在金融中心方面完全压倒新加坡和东京也证明,中国在强大之后,香港作为门户城市的地位在增强。香港作为大陆门户城市的基础是香港特殊的制度优势,而不是香港的港口条件。
下表中列出了全球按照地理位置和法系分类的主要城市,粗体的城市伦敦、香港、新加坡和迪拜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门户城市,它们是空间和制度发生“对冲”的特定地点,因此能成为该区域内部的现代门户城市。需要注意的是,蒙特利尔在英美法和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北美地区以法语和法国大陆法为主,其衰落在全球化时代有必然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代的门户城市与传统的门户城市相比,其显著特征是:
1. 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和信息科技服务业;
2. 信息和人才的流动的重要性大于货物的流动;
3. 信息腹地重要性强于传统的经济腹地;
4. 在特定的区域内,拥有制度上的比较优势。
来源:门户城市的嬗变.王晓阳.“SYSU城市化研究院”微信号. 2014-11-17.
四 国际门户城市经验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汉堡:制订规划
首先,汉堡制订了服务于城市转型的总体发展规划。汉堡在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视通过规划来切实保障城市产业、空间、社会等方面转型的实施,例如,1996年由议会决议、城市发展局共同推动制订了《汉堡城市发展构想》的战略规划,这成为继《鲁尔区域整治规划》后德国区域整治规划史上又一个地区性的总体规划。其次,规划的层次性设计适应了城市各转型时期的要求。《汉堡城市发展构想》在明确了“以港兴市”的城市转型基调后,制订了港口发展、经济发展和城市重建三个具有层次性分阶段发展计划。这三个阶段性发展计划在汉堡城市转型的不同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建立“城市对话”机制。汉堡从20世纪90代初期开始进行了一连串都市土地与相关计划基本管制的新整备。各项计划的整合通过“城市对话”来实现,即整体的规划愿景首先经过议会的决议通过,其间经各种类型民众参与的程序,从情境式沙盘推演等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城市建设推演,涵盖城市生态、空间发展、城市景观、城市规划等各界专家都被邀请加入对话机制;同时,召开多次研讨会来讨论未来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第四,设立囊括城市转型发展方方面面的愿景引导性目标,此目标体系主要涵盖全球性空间布局、城市对外关系建立、都市改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四大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汉堡的愿景引导性目标并非仅仅着眼于经济转型,而是真正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
(二)鹿特丹:拓展腹地
鹿特丹建立了高效、迅捷的集疏转运系统。在先天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开凿了连通莱茵河的运河航道,修建了连接西欧各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石油管线等陆上运输网,把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内陆地区囊为其经济腹地。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范围内的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主要工业区都通过它与世界市场交流。
鹿特丹港的存储能力大,具有适合各种货物的存储和保管场所,已具备3000万立方米的液体散货储存能力,可以停放上万量小汽车的停放场地和650万吨的矿煤堆存能力。同时,对存储和调度货物采用了无人操纵的自动化系统,广泛应用EDI技术,整个港区通过先进的港口信息系统进行指挥和监控。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货物到达之前就可知晓具体行程安排,从而降低了堆场搬运等方面的费用。集装箱码头装卸和转运等作业全过程完全通过码头的信息中心调度,无人驾驶专用车运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三)横滨:优化环境
横滨提出“横滨复兴计划”,试图重新开发横滨市并解决市府财政赤字问题,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将都市圈域内国家直接或间接干预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为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协调为辅、倡导自由化的新自由市场体制,成功说服日产汽车在2010年把总部由东京迁至横滨,达成了横滨多年来一直想吸引日本大企业来横滨投资的目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努力改善软件环境建设,是横滨港的又一特点。诸如集装箱码头全天候工作,保证向船舶提供快速畅通的服务;建立工作协调机构,简化申请装卸货物手续;减少船舶的港口费用,减少周日靠港船舶和作业货物的设备使用费,推行有竞争力的货物装卸作业收费标准。横滨还根据日本的相关法律,制定了一系列投资政策,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投资管理体制。此外,横滨发展滨海旅游与休闲产业,吸引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启动了“未来港口21世纪计划”,力图创造一个不仅洋溢着历史风情,而且能够亲近大海的开放性的城市人文环境和休闲空间,吸引了本地市民和周边旅游者前来休闲度假。
五 国内案例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案例1: 跨越式发展的误区——由安阳、萍乡、彬州反思中部省域门户城市的发展(作者:徐超平 苏洁琼)
http://www.china-up.com/pdf/gatewaypdf/m1.pdf
案例2: 平安心、民和意——高原门户城市的规划发展对策(作者:李江云 顾永涛)
http://www.china-up.com/pdf/gatewaypdf/m2.pdf
案例3 :天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门户城市(作者:周长林)
图1
详见:http://www.china-up.com:8080/videoplay/videoFinal.asp?id=3424&type=confer&con=all
参考资料:
1 黄方方.门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兼谈广西梧州市发展与发挥作用问题.桂海论丛2001年第6期.
2 陈燕 李程骅.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城市问题2012年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中国改革论坛]
以产业集群引导城市功能优化
区位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实践
主导产业根植性的理论渊源与启示
上饶城市中心城区商贸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
南通面临的新的历史性机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