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江人也未必清楚,这座百年建筑有段“古”丨九江说慈①
userphoto

2023.04.14 广东

关注

九江说慈

带你揭秘

万安善院

的前世今生

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善堂文化兴盛

我国自汉代就建立起国家救济体系并被写入了律法,对于贫困鳏寡,国家负有救济义务,然而,处于封建官僚体制之下的国家救济,其管理存在着很多腐败行为和弊端,再加上常年的战乱导致国家救济困毙,故民间纷纷自发结成的善会组织,以解民困。

清末民初,珠三角善堂主要以商人集资创办的善会善堂为主。而南海县善堂文化十分兴盛,南海县六十八堡不少善堂相继成立。善堂通过开展善举,不仅对当地弱势人群起到了救助的作用,也达到了淳化民风、减少地方矛盾冲突、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地区传统的善会善堂,珠三角地区善会善堂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和运营理念方面都有了现代化慈善机构的雏形,其中万安善院就是典型例子。

万安善院前身是“万安医院”,成立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沙头当地商人李溉之组织一班热心慈善事业的人,发动海外、省港澳及沙头本地的殷商巨富,热心家乡慈善事业的同胞投资兴建。作为对西方现代商业最了解、对海外贸易最熟悉的群体,受西方近代慈善模式的影响,他们除了积极参与传统慈善事业之外,也把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技术视为己任,引领了沙头的近代化进程。

“万安医院以行医济世为主,兼普及传播西方医学技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在该院成立了广东最早的一批中医学团体“医学求益社”。“医学求益社”以“联课”即撰写课卷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其结社形式新颖,不拘于地,参与者踊跃。面对西医学的冲击,“医学求益社”同人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了解西医学知识,探索中西医汇通,同时打破传统中医师带徒私门授受的局限,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也为民国时期珠三角近代中医学校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万安善院运作模式

运营理念有现代慈善组织的雏形

此前,由官府倡设、办理的男女老人院、育婴堂等,只收养极少数鳏寡孤独,带有过多衙门气息,处于封建官僚体制之下的养济院,其管理存在着很多腐败行为和弊端。而“万安医院”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商人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在常年的战乱导致国家救济有限的大环境下,为应付晚清时期,问题从生的本土社会提供了一种探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前后,为扩大社会效益,沙头商人李溉之(夏江人)、李善池(南边人),中医邓帝保(沙涌人),卢洪舫(沙溪人)、崔子刚(北村人)等人决定在原址集资扩大重建万安医院,并更名为“万安善院”。据记载,落成之日,群狮起舞,大排筵席,岸上狮子游街,水上竞赛龙舟晚上演大戏,沙头全圩一片欢腾。

万安善院以各行业商人为主体,有许多行商做“善董”他们不仅每年为善院捐钱,更发挥其经商才能,拿善院资产投资理财。他们或买地买铺,再到市面上放租;或放入典当行,用租金支付善院的各项开支,本金得以不动。用行内的话来说,前者叫做“以土养业”,后者称为“发典生息”。作为本地商人群体,他们更加了解本地民众需求,也更加熟悉如何动员社会资源加入行善举的队伍,与封建官僚体制之下的养济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实现人才和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万安善院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加强对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如建立董事会制度,健全财政收支管理等。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善院会制定具体的办事细则,几乎涉及善院内事务的方方面面,使其内部的工作人员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一切活动皆有章可循,这有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救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万安善院的善举

以救灾扶危为已任

万安善院建立后,除继续行医济世之外,还大办公益事业,其积储之厚,捐输之广,施济之宏,尤前所未有,偶有灾荒,赈济平粜,一呼即应,其惠及遍于全好。

万安善院在民国3年-4年(1914-1915年)水患期间积极募捐,组织资金、粮食、药品、衣服在沙头圩上发放。此外,万安善院还办粥厂,每日发粥两次,大米一次。凡排队者,无分老少,每人米一升,粥两勺,并配备治疗流行感冒的药剂,免费发给需要的患者。同时,以邓帝保为首的一班中医,和谭保康(西医大姑)等人,设档为患者义诊,“同济堂”“三星堂”“天生堂”“活灵医社”(西医大姑主诊)半价为患者配药。

1915年的广东历史上最大的水灾,西江洪水在冲破高要等各地的堤围后,抢道北江,直逼南海县。

万安善院还在沙头北村三约旧谷埠的码头处,增建四间大粮仓,储存稻谷、粮食。当粮价涨时则开仓低价平市,遇到饥荒、水灾之时,则作赈饥之需。

万安善院在成立的初期,组织修筑了沙头通往西樵山的石路,方便沙头人上山祭祖。第一段东起陈教北里的霸王涌口至人字水上基围。第二段由上沙村的黄旗路至牛屎巷(樵阳村口),延绵四公里的横石路,每条石长三司尺,用石过万条,在黄旗路段并设两个避雨亭。石路沿涌筑成,路两旁种上枇杷树,绿萌成阴,风景优美,万人称善。

万安善院的变迁

见证九江沙头百年沧桑历史

民国16年(1927年)十月。万安门街“会元”纸料铺失火,时值初冬,“会元”在街尾。火仗风势,风助火威,一时间,全街连成一片火海,商会组织救火,多处火场,救火之人又忙于自救,故此失彼。这场大火吞噬了沙头一百多间铺户,重灾区是万安门街和牛乳巷,旧圩几乎是一个废圩,万安善院也遭大火烧毁。

万安善院于民国21年(1932年)重建,请广州的工程队建造,前门的装修采用了新式的“意大利”批荡,匾额嵌入“万安善院”。万安善院重建后,继续延续慈善义举,并大力组织热心公益事业的乡亲参加董事会,发给证书,给予名誉,众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沙头的慈善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万安善院任职的理事员,被国民党当局的“沙头警察分局”赶走,并改万安善院为“沙头乡公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九江民众尤其是沙头籍港澳同胞回乡欲中兴万安善院的慈善事业,收回万安善院,遭到“沙头乡公所”的阻挠,直到1949年解放后,万安善院才回到人民手里。

万安善院

2012年,万安善院被南海区政府定性为“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

2022年12月29日,九江启动万安善院修缮计划。九江慈善会除了开展慈善募捐、物资接收、救助救济、慈善人物事迹宣讲等日常工作外,将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整体联动、公众参与”的思路,联动机关各办(局)、各村(居),工青妇群团组织及社会贤达等,在万安善院统筹开展各类慈善公益主题活动,通过“慈善+文化”“慈善+社区”创新举措,把慈善事业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融合推进,激发和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全力构建“大党建大慈善大服务”的新格局,助力佛山建设“乐善之城”。

万安善院修缮后效果图。图源:珠江时报(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如今

万安善院不仅仅成了

九江人熟知的地理坐标

更成了他们的乐善精神源点

滋润着每一位九江街坊

资料来源:南海档案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龚汝富: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近代绥远的 慈善事业
曾桂林||近代中国公益观念的变迁
雷颐:1900,绅商崛起(三)
富豪为何不捐款?
试论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起源与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