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氏起源世系轩辕皇帝-----朱熹世系表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就蓝色字体朱氏网,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朱氏大家族。弘扬朱氏文化,传播朱氏正能量,结识天下朱氏宗亲。

相传皇帝轩辕传--颛顼帝-颛顼帝曾孙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媸(也作女赜)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晏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晏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非--成-车-辅--将新--訾父--夷父颜--夏父--仪父--宪公--文公--定公--宣公--悼公--庄公--隐公--桓公(革)、均。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共传29世。邾灭国后,恒公革子柁(又称成子)避乱居沛国相县,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柁。后世尊朱柁为沛国朱氏始祖。 
隐公--均--成子--世祕--胜--亥--英--章--家--濞--建--?--买臣--山拊--摄--邑 
世系 
1.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卒。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墓在县城西南9公里处(今属范岗镇朱公村)。唐元和八年(813年)重修其墓并立碑,大书法家李邕书丹。后碑毁,子孙继为立碑,碑面文:“汉大司农朱邑之墓”,上方横额“循良事业”,两边楷书楹联“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碑西侧建有朱公祠,今已毁圮。现墓地护墙倾圮,墓冢微壅,碑石移作他用。二子:云、醇) 
2. 云(邑长子,字仲豫。二子:翊、鲔) 
3.翊(云长子。有作“霓”, 
4.浮(?----公元58年,字叔元,沛国萧人,初为光武帝的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大将军幽州牧,公元26年封舞阳侯,29年封新息侯。永平元年被明帝误赐死。) 
5.佑((?----公元47年,字仲先,南阳宛人,仕至建义大将军。卒于武帝建武二年。) 
6.岑 
7. 晖(公元10年----89年,字文季,南阳宛人。太学士,永平初为郡吏,后卫士令,临淮太守,元和中为尚书仆射,太山太守,尚书,拜骑将军。永元六年病卒。) 
8.公文(名颉) 
9.寓(名陵。) 
10.栋 
11.鼎 
12.瑶 
13.良志 
14.纲 
15.孟康 
16. 钺 
17.文吉 
18.苑 
19.令仪 
20.祈 
21.梦群 
22.昆 
23.序 
24.湛 
25.师古(新安始祖,唐末避黄巢之乱,878年由姑苏迁歙县篁墩。四子:珉、瑰、璋、(王革)。眀太祖朱元璋为珉后裔。) 
26.瑰(字古僚,号舜臣。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进士,原籍歙县黄墩,904年为置茶院,迁婺源,后裔尊为婺源始祖。葬婺源县万安乡松岩里连桐山。三子:廷隽、廷杰、廷滔)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一《支派源流》:“一世茶院公讳瓌,字古僚,号舜臣,其先吴郡人。唐广明间,黄巢作乱,避地歙之黄墩。天祐中,以刺史陶雅命,总卒三千,戍婺源而督其征赋,巡辖浮梁、德兴、祁门四县,民赖以安,因家婺源,是为婺源朱氏始祖。” 
27. 廷隽(912年-994年,葬婺源二十四都来苏乡安丰里汤村。二子:昭元、昭亨) 
28.昭元(四子:惟甫、惟则、惟赞、惟节) 
29.惟甫(字全美,配黄氏。三子:振、迪、郢) 
30.振(汪氏。四子:绚、中立、发、举) 
31.绚(名贵绚,汪氏。四子:睿、虬、蟾、森) 
32.森(字良才,号退翁。(1075年-1125年),四子:松、柏、槔、柽) 
朱弁字少章,婺源松岩里人。吏部松之从叔父也。 
33.松(字乔年,1079年-1143年,为紫阳堂始祖。配祝氏。)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一《支派源流》:“八世讳松,字乔年,号韦斋。生宋绍圣丁丑。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政和县尉。丁外艰,服除,更调尤溪县尉。历官左承议郎、守尚书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绍兴癸亥,卒于建州水南环溪精舍,寿四十七,迁葬崇安县上梅里寂历册中峰寺之北。” 
34.熹(配刘氏。编修《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四子:塾、文之、喈、在) 
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遁叟、遁翁,学者称紫阳先生,谥文,原籍徽州婺源,后隶崇安籍,生于南剑州尤溪,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生,庆元六年庚申三月九日卒,年七十一。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又号云谷老人、沧州遁叟。谥文,又称朱文公。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九月十五日,生于延平尤溪郑氏寓舍。十八岁登进士阁,授泉州同安军,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光宗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知章州、潭州,秘阁修撰等职。宁宗时,为焕章阁等制、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逝世,葬于福建省建阳县崇政乡。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师事李侗,为“二程”再传弟子,发展了“二程理学”,集理学之大成。毕生研究心性修养,致知格物,使宋代理学达到高峰。从教五十载,曾在白鹿洞书院、紫阳书堂、考亭书院等处讲学。编写教材,致力于著书立说;广泛注释典籍,多有新的见解,对经济、史学、文学、音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辑的《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迁父墓记》(节选):先府君讳松字乔年,姓朱氏,徽州婺源人。曾祖讳振,祖讳绚妣皆汪氏。考讳森,妣程氏。三世皆不仕。……公卒,贫不能归,因葬其邑,而游宦珄来闽……游其里灵梵院侧,时熹幼,未更事,卜地不详。既惧体魄之不获其安,乃以乾道六年七月五日迁于里再白水鹅子峰下,熹攀慕号殒,痛贯心骨。重惟先君,既不得信其志以殁。而熹又无所肖似,不能言以显扬。方分敢次叙姓系官阅志业梗概,刻而掩诸幽,且将请作文以表其隧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枞阳会宫朱姓是紫阳堂,是朱熹后人。朱熹五世孙朱椿(详见安徽《藕塘朱氏宗谱》),七世孙成一偕三个弟弟(隆一、庆一、隆三)迁往安徽桐城枞川竹子湖。成一公后裔居住枞阳县,此公传至第五代分为九支。(据《考亭紫阳朱氏总谱》) 
朱熹后人有朱子后裔联谊会,在海内外朱子后人通过此协会开展纪念朱子等活动。 
会宫的朱姓中有两支。一支是朱成一的孙辈中嫡传,其标志是后代的辈分以:“良、者、来、士、永、正、仁、为”反复循环,现在已经到“正、仁”辈分,因此凡是辈分按照上面进行的都是朱熹嫡传后代,其在会宫的共同祖宗在会宫小学(朱家祠堂),而后代就在旁边的朱花屋庄。祖坟在朱花屋庄。世界朱子学会**来过这里。这里在清代桐城派方苞和戴氏的文字狱中差一点招灭族之灾,后来朝廷顾是朱熹嫡传后代下旨特赦,这些事在《桐城县志》中明确详细记载。 
会宫的朱姓后代在清代非常庞大,但在太平天国时遭到安庆英王陈玉成的血腥镇压。现在依然人丁兴旺,但没有什么杰出后代。 
会宫的另一支朱姓是朱成一的孙辈中一女儿嫁到程姓家,后来其子女跟母姓朱。这一支的标志是名字中没有辈分。 
会宫朱氏忠恕堂字辈(自始祖万四公十四世起,万四公为婺源茶院公十五世,其五世为朱熹六代祖惟甫二弟惟则): 
芳绍先儒、道延来世、永振人文、为家之式, 
诗书泽远、礼乐源长、祖功宗德、孙子其昌。 
吴汝纶《会里朱氏族谱序》(节选):会里之朱,迁自新安。其先世有曰瑰者,仕南唐李氏,官至茶院,尝以兵三千戌婺源,因家焉。子孙最为蕃衍,徽国文公其后也。徽国五世祖曰维甫,维甫兄维则。维则十一传,当宋元之际始迁桐城,仍世三迁而居会里。会里朱氏既与徽国同祖茶院,茶院后裔分散东南数行省,而徽州之后,新安、建阳皆立博士。明嘉靖中,诸博士会合四行省廿一县之朱联为一谱,是时会里朱氏尚未能别为谱。逮万历世,会里谱始具。是后朱氏长者,时时修葺。盖自始居会里,传五六百年,族姓源流,具在图牒矣。独茶院已上叙次派别,颇多疏失,今为考证,著在左方。…… 今年会里续为谱,其族长老惕斋、海门皆吾故人,介吾弟绍伯求吾文为序。尝读欧阳公与曾子固书,考论曾氏至详审,本欧阳公之旨,使复于朱氏。 
安徽桐城柳峰朱氏宗谱(同治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七三年)版 
我是怀宁凉亭人,据家父说,先祖福七公自洪武年间江西瓦屑坝迁至凉亭,弟福八公迁至桐城会宫,以前屡次寻找桐城会宫,没有结果,现在才知道是枞阳会宫,可以断定凉亭朱氏和会宫朱氏是源出一系,我们凉亭朱姓祠堂在花屋组,会宫朱姓祠堂也是花屋庄,这也表明两家同出一源啊。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延平尤溪郑氏寓舍。绍熙三年(1192年)筑室定居于建阳考亭,夫人刘氏系建阳白水草堂刘士勉之女。朱熹于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逝世,葬于福建省建阳县崇政乡……此外,朱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转徙各地的始祖名、字、号、迁移年代等也记载得非常详细:唐朝乾符五年(878年)因黄巢兵起之故,朱熹十世先祖朱师古奉祖父之命自金陵(现江苏南京)迁往安徽省的黄墩。此后,朱氏家族又迁徙到了徽州婺源长田、福建省政和县感化里四都桂林坊、浙江省兰溪官井头等地。现在衢州的樟树底村原名文林村,文林朱氏的九世祖正是大名鼎鼎的朱熹。文林朱氏十五世祖,也就是朱熹的六世孙朱伯和自兰溪官井头迁至文林,迄今已有650年的历史了。 
《紫阳宗卷》:这是3册线装书,封面和封底都用蓝绫装裱,封面均题有“紫阳宗卷”4字(紫阳是朱熹的别称),其下方还书有“云字号”3个小字。据朱贤旺介绍:朱氏宗谱每30年一修,新谱在老谱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新谱修好后,老谱当众在朱氏祠堂的香炉里焚化。眼下的这一套宗谱是1946年修的,此后再没修过。1946年修谱时共印了4套,号为“景”、“星”、“庆”、“云”,但现在只剩下“云”字号一套了。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引自《紫阳朱氏宗谱》朱熹家训 
新安朱姓源流考 
一、古代朱姓迁徙全国是多源的。来源有三: 
其一、舜虞时贤臣朱虎后人,分迁陕西、四川、两广; 
其二、周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国,尊称上爵,后宋王偃师性暴无道,楚、魏、韩三分其国,宋国子孙避乱奔砀,去宋易朱,后人迁河南、江西、两湖; 
其三、春秋时邾国(得姓封地)遗民,后人迁徒至山东、山西、江、浙、皖(吴、越)。 
二、据《新安朱氏宗谱》记载,新安朱氏原为邾国遗民,其先祖最早得姓聚居山东邹、滕两地。至仪父(38世),尊周,事齐桓公,有功进爵而为子平王,称邾国之君。至成子(47世)时,楚并天下,避乱于沛(在今江苏沛县),遂去邑而易姓朱。自邾国得姓至沛国郡立约历 1500年。汉元始三年,沛国朱姓逐渐南渡长江,后来成了吴郡大族。 
岁月流逝,斗换星移。时值公元874年,唐朝僖宗乾符年间,“爵位近于三台”的殿中丞朱师古因避黄巢起义战乱带领四个儿子由姑苏(今苏州)迁来歙篁墩。朱师古所以避乱于此,目的是保持实力,图谋发展。当时,黄河流域、中原腹地、江淮之间战火连绵,唐王朝的衰落与农民义军的反复激战此起彼伏,各种政治实力的割据与抗争,使生灵涂炭。比较而言,地处江南的新安,人烟稀少,山峦阻隔,且地势险恶,可攻可守,正是士大夫官僚们的遁避地。史料证实:唐末的这次人口自北向南的大迁徙来到古徽州的不仅有大批军政要职,达官显贵,还有许多名门巨富。 
三、朱姓本不是新安土著,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户,所以朱师古就成了新安朱氏一世祖,死后葬于篁墩。朱师古生四子,名:珉、瑰、璋、革,大多担任军政要职。 
长子朱珉来歙后复又反回金陵,后居句容县朱家巷,殁于王事,子孙迁居泗州。明太祖登基金陵,编制天潢御谱,以朱珉为始祖,为了保护“皇祖”的至高无上,则不与新安朱氏通谱。但天机仍有泄漏处,在明太祖朱元璋暮年自撰的皇陵碑中确很诚实的讲述了自己先祖居江苏泗洪县,元朝末年始迁安徽亳州之凤阳。实际上朱元璋承认了朱珉为始祖也就承认了新安一世祖朱师古。 
次子朱瑰,天佑中(公元905年前后)受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为新县制置(改旧县为清化镇),巡辖婺源、德兴、浮梁、祁门四县,子孙繁衍,为婺源朱氏之始祖。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作《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中对于他的先祖讲得很清楚: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篁墩…… 
三子朱璋,亦迁居婺源(未详考)。 
四子朱革唐僖宗乾符间充宣县观察使副将,后拒黄巢于南陵。唐封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亭英侯。此人征战一生,终年90多岁,居休宁首村,为歙州朱姓始祖。所生五子,有春、满、园、林、秀之称。根据会里朱氏宗谱,安凤岭朱是革公长子春公后裔。 
备注:休宁朱革是不是朱瑰的弟弟,朱熹已经有疑问,估计是后世通谱的时候加入的,新安朱姓实为两支。程璟2006-02-02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14岁。朱熹家里突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父亲朱松病逝。其父弥留时将后事托付给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羽,要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要儿子跟随义父到武夷山麓的开耀乡五夫里拜谒世居那里的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他说“籍溪(五夫里的别称)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 (勉之) 、屏山刘彦冲(子翚) ,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是听,则吾死不恨矣!'(民国《崇安县新志》) 
朱熹奉母迁居武夷山五夫里之后,受朱松遗命重托的刘子羽就为孤儿寡母构建了紫阳楼,以供止宿读书之便。 
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年),19岁。朱熹从武夷山的五夫里奔赴临安应试,一举喜登进士第(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22岁。朱熹被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但直到24岁才正式赴任。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年),24岁。朱熹在赴任同安主簿的路途中访问并受学于延平学者李侗。据《朱子年谱》记载:“按朱熹之学,初无常师,出入于经传,或泛滥于释老。自谓见李先生后,为学始就平实,乃知向日从事释老之说皆非。此后,绍兴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二年,先后见李侗问学。汪应辰称,朱熹师事延平,久益不懈。每一去而复来,则所闻必益超绝。”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28岁冬,同安主簿四考满,朱熹罢归。(见《朱子年谱》) 
朱熹自同安县任职届满后,即在家乡崇安五夫里著述讲学,时光荏苒,一晃就是20年,一直到淳熙六年(1179年)他50岁才第二次出任官职--知江西南康军。基于对**臣当道的憎恨,20年之内他屡辞赴京任官共三次,即隆兴元年(1163年)他34岁时辞去武学博士之职;乾道五年(1169年)40岁时辞去枢密院编修官之职;淳熙三年(1176年)他47岁时辞去秘书省秘书郎之职。20年之中,他都以祠官身份闲居武夷山和建阳讲学著述。他所担任的祠官按顺序排列为:①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十二月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监潭州南岳庙;②绍兴三十二年六月至隆兴元(1163年)十二月,再监潭州南岳庙;③乾道元年(1165年)五月至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三监潭州南岳庙;④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至淳熙三年(1176年)六月,由左迪功郎升为左宣教郎(为文官三十七阶之第二十六级)主管台州崇道观(祠官之职也同时升擢,由监升为主管);⑤淳熙三年(1176年)八月至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朱熹母亲祝氏卒于朱熹幼子朱在出生的乾道五年(1169年),葬于建阳太平山麓。为了守制,朱熹在太平山麓建寒泉精舍,庐墓苦读。数年之后,还在建阳、崇安交界处的芦峰建了云谷书院,作为讲学著述之所,命名其室为晦庵。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65岁。任潭州(今长沙)知州和荆南安抚史。同年七月,奉召赴临安,拟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读,因得罪权臣韩侘胄, 遂未任新职而罢归。同年十一月回到建阳考亭。从此真正息影山林,再未任职。 
庆元元年(1195年),66岁。    66岁。朱熹避祸到武夷山中,在冲佑观的观妙堂题壁明志。庆元四年(1198年),68岁。朱熹重返武夷五夫里迁葬父墓至寂历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熹后裔在尤溪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三)
淳安氏族志:朱氏
绩溪旺川曹氏修谱史
绩溪旺川曹姓对于《复旦曹操家族DNA研究成果》的认识和思考
新安洪氏的脉络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