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了袁隆平的母亲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名门贵族
文 | 芒芒

5月22日13点07分,解决半个中国温饱问题的老人走了。

他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

在梦中,他曾梦见水稻比高粱还高,杆子比扫帚还长,稻谷比花生还大,那是他见过的最美好的风景。

袁隆平在他亲自作词、送给妈妈的歌曲《我有一个梦》中,就曾动情地表白过: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

妈妈,我陪您说说话。

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

在我心里发芽。”

就是母亲华静赋予了袁隆平最宝贵的美德和信仰,像春风化雨一般滋养了他的一生。

古有在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岳母。

民国时期有“导弹之父”钱学森之母。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出生于杭州商业巨贾之家,她的计算能力极强,有非常强的数学天赋。钱学森就是遗传了母亲的数学天赋。除此之外,章兰娟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便让他置身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从此在钱学森的心里,就埋下了“精忠报国”的种子。

袁隆平院士去世以后,翻看他的事迹,我才知道原来袁隆平的母亲也是一位“奇女子”。


袁隆平给大众的印象就是农民,但其实他的家世很好。
 
他从小到大都是学霸+文艺小王子,多才多艺,性格散漫天真。
 
去年,高龄的袁隆平还多次因为用流利的英文致辞而登上热搜,惊艳了大众。
 
很少人知道,袁隆平的英语就是母亲华静亲自教的。
 
母亲华静,怀中的是袁隆平

1902年,华静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富商家庭,家境非常殷实。她的父亲非常重视她的教育,从小就送她去英国的教会读书。当时的华静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的思想非常开明。
 
从小,华静就被送去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礼仪和文化艺术,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
 
毕业后,华静也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并认识了毕业于东南大学、任校长的袁兴烈,也就是袁隆平的父亲,两人坠入爱河后就很快结婚了。袁隆平的祖父袁盛鉴是大家族出身,清末科考中举人,还是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1930年,袁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这对年轻的父母也许是还没想好名字,出生单上的姓名栏只写了“袁小孩”,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接生袁隆平的就是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医生。一代伟人接生未来的伟人,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
 

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全家人虽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间断孩子们的教育。1936年,全家人落脚汉口,父亲袁兴烈任职平汉铁路局。仅仅一年,抗战全面爆发,袁兴烈投笔从戎,参加冯玉祥的军队,并担任上校秘书。此时,妻子华静不得不辞去工作,在家照顾五个孩子。

因为时局动荡,袁家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是有一件事,无论到哪里,都被袁爸袁妈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这就是给孩子们找学校。袁隆平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了鸡娃大计,她简直堪称鸡娃届的鼻祖。

1936年,袁隆平上小学了。袁隆平回忆母亲时说道:“当时我母亲是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小时候她教我英文,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

难以想象,在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能坚持上学是多么的难。而袁爸袁妈做到了。袁隆平光是小学就换了3所,初中和高中加在一起,一共读了五所学校。

可见他的父母是多么重视教育。其精神,完全不亚于如今在公办学区房、民办和国际学校之间纠结的父母。

袁母从小亲自教孩子们英语,在袁隆平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读英语给他听,慢慢地,再让袁隆平跟着一起读。上学后,袁隆平感觉英语是最简单的一门课。他也是班里英语成绩最好的学生。

十六岁那年,袁隆平进入汉口博学中学,在高中部读书。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学校。学校的课程中除了英语由外国人教授之外,物理、化学课程也是外国老师用英文讲课。这就需要学员有扎实的英语。袁隆平的英语水平在这里如鱼得水。

袁隆平父母

袁隆平真正体会到英语对自己极其重要是自己多年后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中。因为,在育种工作中需要及时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这就需要及时浏览国外相关信息,同时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查找大量的外文资料。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而袁隆平的英语水平足以满足这些需求,这无疑让他在科研工作中事半功倍。

袁隆平英文演讲 

他曾说过:
“无法想象,没有您(母亲)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华静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是培养他们富足的精神世界。
 
袁隆平从小就对土地有一种神圣的敬意,因为母亲华静时常教导他: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土地是生命之源。”

1936年,袁隆平被送到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郊游,让孩子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参观。
 
那是6月时节,树上挂满了红红的桃子、晶莹剔透的葡萄。

这丰收的一幕,在小小的袁隆平心里,美好得像一场梦境,让他产生了“学农好好”的想法。

 
小时候夜晚降临,袁隆平总会痴痴地遥望星空,因为母亲曾告诉他:
“每当天上有星星陨落,地上便有一位有名望的人物死去了。

惟有在银河两旁勤于耕作的牛郎星和勤于编织的织女星永不陨落。”
这位贤淑的母亲擅长将她那渊博的知识化成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又用这些故事来滋养孩子们。

这则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

他知道,这是母亲在教育他,做人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而袁隆平也做到了。
 
在生活上,他勤俭节约了一辈子,日子过得艰苦朴素,一件50元的衣服穿了好几年都舍不得换。

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农田里,从不在意任何奖项,一生更从未作过退休的打算。
 
在婚姻里,他宠爱了妻子一生,时常打电话给妻子报平安,每逢结婚纪念日或生日,都会记得买礼物和纪念品,仪式感满满,相濡以沫的感情让周围人羡慕。
 

袁隆平在口述自传中说: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她还说,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华静从未要求袁隆平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她给予的无私的爱和智慧,指引着袁隆平一步步地成为爱国爱家的无双国士。

80岁的袁隆平,曾写过一首诗《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诗中写道: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这还不算,在那么困难的环境,袁妈妈还“鸡”了袁隆平拉小提琴和游泳。这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完全不丢份的鸡娃标配。

现在,很多父母天天手拿鸡毛掸子坐在一旁陪孩子练琴,最后娃考出10级以后就再也不碰琴了,看到钢琴就跟看到多年宿敌是一个反应。可是袁老一生都与小提琴为伴。

袁隆平生平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2元,他拿出27元买了一把小提琴。他要去偏远的地方实习,母亲舍不得。袁隆平安慰妈妈: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此后经年,袁隆平一直辛勤劳作在地头田间,唯一聊以慰藉,能让他得以放松的伙伴,就是这把小提琴。

袁隆平平日里买衣服节俭得不行,10块钱的衣服一买就是好几件,可是他家里却收藏了很多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的珍贵碟片。不拉琴的时候,哪怕只是听听,也很让袁老开心。

鸡娃学音乐的最高境界难道不是给孩子以一生慰藉吗?

至于游泳,袁隆平在高中时是全校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差一点被选入国家游泳队。要不是当天他吃坏东西拉了肚子,勉强游了第四名,中国人没准就要失去一位“神农”了。

从这些事迹看,袁母绝对是不折不扣的鸡娃届鼻祖。可是她跟如今很多鸡血妈妈却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世人鸡娃,莫不是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有出息,将来能挣大钱,光宗耀祖。然而袁母一心只想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对国家有用之人。

她在儿子心中留下的那颗种子叫做“忧国忧民”。

有一年秋收,袁母带着袁隆平兄弟去汉口附近的神农洞祭拜。

6岁的袁隆平见百姓向神农虔诚祈祷,不解地问,为什么神农这么厉害?

袁母说:因为我们吃的粮食都是神农教人们种出来的。5000多年前,人们终日食肉,饱受疾病之苦。是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为人们解忧,所以大家才爱戴他。

袁隆平听了妈妈的话,恭恭敬敬地向神农像行了礼。

这个故事他铭记了一辈子,第一次在他心中种下了学习农业的种子。

平时妈妈还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农田游玩,告诉他们,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穿的衣服也是地里长的棉花做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当时,母亲讲这些话只是为了让儿子增长知识,却不知土地这两个字从此在儿子的心中扎下了根。

正是有袁妈妈经年累月的谆谆教诲,袁隆平才会很早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农业学家。

在考大学的时候,袁隆平执意要考西南农学院。当时袁父是反对的,他希望儿子能从政。袁母则只是叹了口气:孩子,你是要吃苦的呀!

袁父问袁隆平:你的志向是什么?

袁隆平: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袁父: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袁隆平:若是这人世间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多么可怕!

袁父没有再说什么。他理解了儿子。

袁母则一直支持着儿子的决定,虽然她打从心里心疼儿子。

袁隆平去湖南黔阳县的农业学校当老师。那已经算得上偏僻的山村了,母亲放心不下他,这个一辈子在城里过惯了的大家闺秀,放下身段,亲自去农村照顾他和他的孩子。一双走不惯乡间田埂的脚,每次都要牵着小孙孙的手,才敢走过那些田间小道。

袁隆平一生都很朴素,即便有人对他说,他若把专利卖给国家,立马财富可媲美比尔盖茨他也不为所动。

她在儿子废寝忘食工作的时候,教育他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工作……袁隆平听进去了,注重养生,91岁还能下地。90岁大寿时,他立下的志愿是百岁那年能种出亩产3000斤的稻子。

终须先教孩子成人,然后才教导孩子成材。而不是本末倒置。

回看袁老这一生,是如此光芒万丈,高山仰止,但他也曾经是个有些特立独行的孩子。如果没有袁母的一步步引导,也不会成就今日的国士无双。

如今,91岁高龄的袁隆平追随着母亲华静的脚步离开了,举国悲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丝安慰:
 
那就是,和母亲分离32年的袁隆平,终于可以和妈妈在天上团聚了,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好好陪伴妈妈了。
 
点个【在看】,为这位无私伟大的母亲、和这位为国为民的国士致敬!

参考资料:
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面对面专访:袁隆平 梦想不息》;《袁隆平传》;《袁隆平口述自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隆平: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
妈妈,稻子熟了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母用“六粒种子”培养儿子
为什么袁隆平的英语这么好?这才是学到老的典范!
她,是袁隆平永远难以言说的痛.......
袁隆平的母亲:一位大富之家的姑娘,对儿子从事农业,心疼又欣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