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影匠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人们管唱影的叫影匠。在表演时,影匠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打击乐器和用弦乐配乐,一边开唱。尤其耍影人的手持几根木棍,用灵巧变动的手同时操控几个五颜六色的皮影人物,顿时幕布上呈现出精彩的故事,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影匠们有时也在表演中插科打诨,穿插笑料,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兴趣盎然。“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百年世事三更月,千古风流一夜灯”,这些都是对皮影的称道。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这样评价皮影戏:“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可谓恰如其分。

       在“文革”前,小镇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说书唱影,很少有其他的文艺活动。即使小镇来了变戏法、吹糖人、耍猴的、拉洋片等娱乐活动,也是一时半会儿。而说书唱影不同,常常是半月其程,尤其是皮影,往往是一个月或两个月。那时小镇有个影班,往往是从农历七月七《天河配》唱起(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一直唱到秋凉才罢,这期间两个月有余。“文革”起来后就被“样板戏”替代了。那时每逢唱皮影,小镇的人们扛着凳子或拿着板凳早早地占了位置,把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小镇周围四外八庄的人也都来看,把小镇的街道堵个水泄不通,好在那时没有过往车辆,晚上人们也没有什么事情。

        唱皮影戏的戏台搭在小镇一个宽敞的地方,人们把两个废弃的花轱辘车并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算是戏台。戏台周围用帷幔围起,上面通天,正中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幕布作为屏幕,两盏汽灯照亮戏台,幕布靠着汽灯投射的灯光照亮。等锣鼓家什响起,便是开台了,于是便四根弦、二胡等乐器响起,影人在幕布上走动,影匠便掐着嗓子开唱了。唱腔婉转,乐声悠扬,使得小镇充满了艺术的氛围。那时经常上演的是连台本《五峰会》《青云剑》《封神榜》《蝴蝶杯》《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

        小镇的皮影大操是我叔伯二大爷。大大爷是小镇扛脚行的头儿,而二大爷是唱皮影的头儿。一个是靠力气挣钱,一个却酷爱民间艺术,还搭钱。叔伯二大爷为什么成为小镇唱皮影的大操呢?这说来话长,听我慢慢道来。

        解放前,二大爷的父亲在小镇的西头开了一个较大的杂货店铺,每天有许多进项,于是他就有了学文化的条件。他先是在小镇的一家私塾读书识字,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程。他认得字了,就买些绣像小说看看,很是痴迷,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眼珠子看进去就拔不出来了。尤其有些唱本,他更是爱不释手。如民间唱书《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文中《山伯访友》对祝英台的描写:“美女头发三尺七,黑如乌金子。双手挽盘龙,牡丹对芙蓉,斜裙石榴一点红,打扮不相同。身穿大红袄,绣花两面吊,腰中一根红丝套,头戴珍珠宝。穿件翠兰衫,绣花珍红缎,石榴排扣吊两边,梅花团团转。腰围水落裙,裹脚白如银,脚下金莲有三寸,打扮仙观音。脚儿不多大,刚女二寸八,红绫缎子绣莲花,丝带紧紧扎。英台女姣娥,一双好小脚,不长不短一双脚,神仙脱的壳。”如此描写,他看得入神,常常看得废寝忘食。他读完私塾,偶尔可以帮着父亲料理一下杂货店了,但他总是心不在焉,嘴里还叨咕着古唱本中的词。有人说,这孩子看书看“魔怔”了。反正他年纪还小,家里也用不着他。父亲对他的行为也没有太往心里去,只是把他看的那些唱本收起来了,以免他走火入魔。可他父亲没有想到,他不看唱本了,却迷上了看皮影。     

       再说这一天,小镇来了一个唱皮影的班子,是小镇北面丰登坞村杨辉元影班,这个影班在周边远近闻名,这是小镇镇长亲自请来的,所付费用由各家店铺凑。到了晚上,二大伯便早早搬着板凳去看,提前占好了一个好位置。皮影一开场,立刻吸引了他。只见耍影人的手持影人的主杆(操纵影人的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两手熟练自如地控制两根手杆,在他们灵动巧手的操控下,皮影人在影窗上如流星飞电,其手中的大刀、红缨枪上下翻飞,宛如游龙,把他吸引得如醉如痴。尤其是影卷中这些唱词与的唱本的唱词基本是一样的,他听得入耳。

        戏班子进镇,先是由镇长与小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小镇“老二孔饭店”吃上一顿,然后再把影班的人员分别安顿到各家,由各家管饭。小镇人好客,无论在谁家,都是好招待。恰恰班主安顿在二大伯家,他围着班主跑去跑后,点烟倒水,十分殷勤。班主一个劲儿地夸他有眼力见儿,说这孩子真懂事!因为他母亲做得一手好菜,班主吃得很开心。班主上午在他家抽烟喝茶,下午就打开影箱,带着影匠们在他家的院子里拴上长绳,把影人的身子挂在绳子上晾晒,然后安装头茬。通常是武将排成一列,文臣排成一列,再加之其他人等,这些在唱影前都得安排得当。那些影人都是用牛皮做成的仿人头像,最高不过尺余,各种人物色彩亮丽,表情传神,尤其是丑角,雕刻得惟妙惟肖,引得很多孩子们来看热闹。因为在他家,他对影人动手动脚,班主也不责怪。他看到影箱里有手抄的影卷,是用毛头纸抄的,抄本大、字也大。他拿起一看影卷,字都认得,像唱本一样,中间也有念白。他不由地唱了几句,唱得颇有些味道。班主听了,很是赞叹,说这孩子将来是个唱影的料儿,便让他在一边儿把唱本看下去。他看了多半天,几乎把晚上唱影的内容都知道了。晚上开唱前,班主让招待皮影班子的人家坐在前排,以示谢意。台上灯光亮起,紧锣家伙响起,他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朝台上瞅,影匠站在帷幕后,掐着嗓子唱出各种声腔,耍线的人十指翻飞,剧情吸引着观众的心,都不错眼珠地看。  

        第二天,班主依旧晾晒、安装皮影人,二大伯也借机翻看影卷,并记住一些唱词,有时就在院里大声地唱,班主也对他加以指点,一来二去,他唱得便有了些模样儿。皮影分为为生、旦、髯、净、末、大、丑及神妖8种类型。其中旦角又分为“小旦”“老旦”和“花旦”。其中“小旦”和“花旦”都是婀娜俏丽的窈窕淑女,她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楚楚动人,姗姗莲步和婆娑身姿也引人注目。

       在小镇演出的最后一天,班主把二大伯叫到跟前,把影卷递给他说:“你把今天晚上把这个小旦的词看看,熟悉熟悉,再练练嗓子,上台唱唱试试。这个小旦的唱词不多,就几段,看看你是否能够唱得下来。”二大伯一听十分高兴,他对此渴望已久,早就跃跃欲试,为此准备了一下午。晚上开台的锣鼓作罢以后,在幕布上出现了两个串场人,一个叫大八秃子,一个叫小豆铲。只听得大八秃子与小豆铲互相说道:“我说兄弟呀!”“啥事啊?”“今天晚上唱影有一个新人要登台呀!”“是吗?那咱们可得好好听听啊!这个人是谁呀?”“就是街西头杂货店的少东家”。“那他才多大呀?”“不小咧,都十三四了!今天初次登台,我们给他鼓鼓掌吧!”于是下面掌声响起。二大伯在戏中是一个小丫鬟,他唱得俏皮脆亮,略有几份稚气,更显得天真无邪。唱罢一段后,大家齐声叫好。

        第二天,这个影班去离小镇五里远的王兰庄去演出,二大伯非要去看。父亲拗不过他,只好找几个小伙伴陪他去看。每次看罢,他都兴犹未尽,竟连续看了近一个月,直至这个影班去南面的毕武庄唱影才作罢。一来二去,连续两三年下来,他几乎通晓了皮影的几个主要剧目。有时这个影班在小镇和小镇附近唱影时,他便去客串,也就是京剧中所说的票友,但他所唱的角色已经由“小旦”变成了“花旦”。他到了17岁那年,戏班的班主对他父亲说:“让孩子跟我们唱影吧!他喜好这个,也跟我们去见见世面,多少也有个进项,等大一些再替您开这个杂货店。”他父亲说:“我们还缺这俩钱吗?让他见见世面,懂得些人情世故,为将来接我的班也做做准备,倒是有些必要。”听说父亲同意他唱影,二大伯大喜过望,于是他便进入了这个影班。其实这演出也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晚上要唱到10钟才刹台。有时赶上阴天下雨,戏台又没有顶蓬,后面又透风,也是很难受的。但有时也出现笑话:有一次演出,天降小雨,天气很凉。他正在与戏中的小姐对唱时,忽然一个大雨点落在耍影人的手上。这个人手一哆嗦,小姐的头茬掉了下来。这怎么办?二大伯灵机一动,大声叫道:“哎呀,不好了,小姐的脑袋让雨浇掉了,我们下台救人吧!”把看影的人们逗得哈哈大笑。这时雨也渐大,于是赶紧刹台,戏就散了。

        有一次,影班去大田庄唱影,他被安排在一个殷实之家。这家有个姑娘,豆蔻年华,长得非常俏丽。这个姑娘也是个影迷,一看这么英俊的青年住在她家,喜出望外,对他嘘寒问暖,百般照顾,每天都去看他唱影。一来二去,两个人渐生情愫,后来他们托班主做媒,去找他的父亲说和。于是班主找到他父亲说了此事。他父亲答应了这桩婚事,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他婚后必须退出影班,来替他父亲掌管这个杂货店。无奈,他只好答应父亲。

        婚后,他虽在杂货店,但一颗心还在影班。后来,父亲去世后,他正式接管了杂货店,便与妻子商量,要在小镇成立一个业余影班。他负责买影人和锣鼓家什,以及一切用具。唱影的人都是小镇的皮影爱好者。影班子很快攒起来,决定在农历七月七这天开唱《天河配》,一直唱到秋凉,成为小镇人主要的娱乐节目。

        解放后,公私合营,二大伯把店铺交给国家,又与几个商家合并,成立了供销社。但影班还是自己掌管、自己组织,完全是业余性质的。晚上小镇给唱影的人记半天工分。若碰上红白喜事,主人家要犒劳一顿饭,算是酬劳。这个影班一直维持到“文革”前。后来小镇的影班虽然没有了,但人们还常常回忆起二大伯,念叨他的影班给小镇所带来的欢乐。

推荐阅读:

杨立元|| 深邃沉实  清新秀美 —— 承德作家论(上)

杨立元 || 深邃沉实  清新秀美——承德作家论(下)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赶车人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长脖老等”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下放户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杠头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泥腿”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高中教师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神医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二老孔

作者简介

        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滦河诗群论稿》《散文创作研究》等专著25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历史上的纪念地》、小说集《小镇传奇》、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怀念与纪念》等10多部文学作品。作品获第一届、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十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北省第九届优秀教学成果等多项奖励。

END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

      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王金爽

审校:张敬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州皮影戏
四川糖画、泥塑、皮影戏
辽宁复州皮影戏濒临失传
带你了解唐山皮影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皮影戏
长沙民间皮影戏班:坚守大半生 希望能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