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书推介」刘涛:风骨里的血脉——燕赵图谱中的南北朝美学

作者简介:刘涛,笔名莫日根、水刀,达斡尔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副教授。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为河北文学院第12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15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参加过第八届河北青年诗会。从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共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200余篇(首),3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作家》、《山东文学》、《延河》、《华语诗刊》、《青年作家》、《参花》、《青年文学家》等刊,曾出版诗集《一个人的无名对话》、《今夜的祷告》,作品入选7种作品集。曾获“中原杯”全国青年诗人创作大赛二等奖,“孤石杯”全球华人浪漫爱情诗歌大赛三等奖。

前 言不要遗失了任何文化的记忆

      或许看到这本书的很多人,都会怀揣这样的疑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是在讲故事,还是在探究学术?它是在卖弄文字还是在戏说历史?我只想说,它是我的一次冒险,更是多年捆绑在我心头的一棵愿望树。

      今天的社会,书籍正在慢慢地从我们的公众前台退居到幕后,写书和读书都成为一种非主流的行为,而认真地写书并奢求别人认真地来读,则是一个更痛苦的过程。其实,书籍只是作为启发人类智慧的工具而存在的,并不在于它是不是畅销,是不是精良,而是每一本书里都有它独有的语言,让人咀嚼出与众不同的味道,吸收不可代替的能量。这也是我十年一剑终要锻造此书的初衷。

      在我们所翻开的各类书籍中,历史研究的脚本或许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过去的成败得失,以资现实政治;另一类是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寻找人类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而文学创作则又有另外一些超现实的魔力,它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磁盘,帮助我们存储、运算、呈现未曾遭遇的过往事件和社会状态。我,是一个穿越在历史和文学中的现代人,我珍爱我所触摸过的每一种思想,每一个心灵,自然也在幻想有一天会有一个最好的表演场。

      2004年9月,我成为西华师范大学一名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此后的三年在那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北方民族史的学习。我的导师刘伟航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富有涵养的教授,他对待学生总是很耐心,从不怪责和批评,对于我们任何不懂的问题总能不惜辛苦来解决。他的父亲刘静夫是国内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与陈寅恪、朱绍侯等史学家相知甚好并在国内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刘伟航先生秉承家学,后来也成为一名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他的《〈李子粹语〉今注今译》《〈退溪先生文集考证〉校补》《三国伦理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等著作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应该说,我有幸结识这样一位老师并在他麾下精研是幸运的。

      但在当年刘先生所带的五名弟子中,我却是最不成器的一个。没有按照老师给我的期望做的更好,未来所做的工作也偏离了所学的专业,甚至与历史学几乎不相干。毕业的那一年,我送给了老师一本刚刚出版的诗集,也带走了一篇书写并不完整的毕业论文。

      我总在寄望着自己能用最短的时间呈送给老师一份更好的作业,能将他给我提出的所有建议和我更成熟的学术体验渗入其中。但2009年2月,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刚刚一年多之后,一个噩耗传入耳边:我的导师刘伟航先生因为肝癌晚期不幸辞世了……那是一个足以让人记忆断层的时刻,不仅仅有痛苦,更有难以描述的落寞还有沉重而压抑的愧疚。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算作我的一份小小交代,弥补那些我挥之不去的遗憾。

     自小我就喜欢文学创作,后来又爱上了历史。文学可以让一个人思想的触角从自然的感受向社会的深处延伸,让人在真实地关注和记录各异的社会形态中把文字变为奋发和反省的工具。而学好历史的人,因为思贯古今,更懂得思辨和批判,让生活的语言不是仅仅局限在那些单纯的情感抒发之中。

       其实,历史学、文学甚至艺术学、政治学等等这些人类的表达方式都是相通的。一块石碑、一节音乐、一幅字画、一尊雕塑、一段故事……每个琐碎的段落都是人类留给世界的符号,都需要我们用更好的陈述来排列。这才能让后人的文字不扭变为扩散的教理和细菌式的传播,让人类的进化在以文明的方式进行。而我设定的又是一个极具诱惑的话题——美。它让我们都可以参与进来,叠加自己的体验,带着怀疑的眼光来阅读。

       “美学”,是一门奇妙的哲学,它在人们观察美和创造美的现实过程中产生。当人们不自然地有了对事物感受的时候,那些在头脑中产生的反映就成为了“审美意识”。这样的意识可以幻化为经验,附接在人们的本体中,产生“审美趋向”,以决定人对“美”的口感。而“美”又集聚在群体中时,就会变成精神层面的特征,这也就可以作为解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说,“美学精神”就是积淀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的,它可以为每一类人做代言。我们对它心存尊敬,又要带着敏感的态度,让它帮助我们去洞察那些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形态。

      中华民族由多元的文化组成,各个地域也都不是单一的文化结构。对于构成“中国人”的少数民族审美心理,我们始终要带着公平的态度。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渊源、社会形态、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审美心理的差异性,证明了中国人审美心理内涵的丰富。

      而我之所以选择了北朝美学精神这一课题,一是由于自己的民族——达斡尔族在学者追溯其祖先时往往与鲜卑相关联,千百年来我们民族所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化传统与古时鲜卑有着极大的相似;人们在是非美丑的标准问题上似乎也与北朝社会中的诸多表现有着某种一致性,这样的信息萌生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其次,魏晋南北朝阶段是我国古代政治格局多样化复杂化的阶段,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着许多需要人去追寻的谜题,身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凭借着自身的嗅觉和责任感,让那些仍很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而更要的是,当我在探研燕赵文化的发展脉络时,我又惊奇地在燕赵文化萌发和独立的时间和地域截点上找到了与北朝社会很多密切的关联。

       生活在京津冀大地上的燕赵文化人群有着与其他中华地域不同的独立人格,在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范围分流中也就是北朝时期有了更清晰的人格表象,这也为未来他们精神气质的养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这部作品的意图不在于树立某种惊世独到的观点,但力图扩展人们观察思考的视野,通过北朝美学精神影响下的燕赵文化圈的形成来寻找京津冀文化同质性的根基,为当今大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找到更多三地文化与情感的亲近性,让人们以尊重历史的虔诚态度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生活的状态以及美学精神的构造。

       在本书的结构设计中,我先在“引”的部分表达自己对于“美”及“美学精神”的理解。并通过对于“美”的事物的罗列让人们看到生存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界定,而生存的方式则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自我求生的过程。

       从上篇开始,我进入对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美学意识的分析,并着重对于鲜卑民族尤其拓跋鲜卑的生存环境、民族起源和发展轨迹进行还原和复盘,这一章节着墨很足,我力图通过多个场景的历史画面,让人们更好地看清北朝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格特点,追寻北朝的美学纹理,并希望读者能够看到多民族的文化因子的融合是中华文化“大美”的主要成因。

       中篇是本书要所呈现的重要内容,因为大量史实和史据的应用,我没有在文笔上过多的修饰发挥,力图客观地梳理北朝美学精神的主要特点,让人们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北朝与南朝社会美学思想的不同以及在中国纵向历史中的独有分量,更好地理解拓跋鲜卑人在艰难的生活苦境中锤炼出的强大真实的生命境界和鲜明朴素的文化风貌。

      下篇是对燕赵文化与北朝美学渊源的搭建,里面将就几个重点问题展开阐释,一是多民族融合下的燕赵地区人群结构的分析,二是当代燕赵文化的基本轮廓,三是如何在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燕赵文化,弘扬独有的精神价值。笔者围绕京津冀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排他性,对燕赵文化圈下的三地民风民俗、民众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凝炼,并对河北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旅游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规划等提出建议。

       每一章节的前列,我都配以原创的诗文,力争用诗的感性直接冲淡历史推演赘述的凌乱,并用诗歌呈现的意象更好地修饰我对历史的叙述。这样的混搭也许不够严谨,却是我对著作本身内涵最恰当的表达。

       大变革时代下的中华文化面临着各种另类信息的侵扰,人们坚守的很多文化传统在悄然淡化和丧失,找寻到每一块成长的土壤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独立人格并坚守原则的前提,我们不该遗失了任何文化的记忆,那是构成我们足以健康茁壮的源泉。人类都喜欢浪漫的回忆,历史就是帮助人打开回忆之门的一把钥匙,让人在追溯以往经历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为未来书写行动的指南。而历史推演的过程需要文学的语言作为药引,帮助我们展示更宽阔生动的历史镜像,让我们摆脱那些置身现场之外的困扰。

       创作这本书,不是为了纠缠学术的价值,更不是为了怡情的抒怀。而是让自己用另一种态度来说历史,也希望一些人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历史。书写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偏颇的表达,期待着关注者的批评。

           作 者

                     2015年12月

经典语句选

书籍只是作为启发人类智慧的工具而存在的,并不在于它是不是畅销,是不是精良,而是每一本书里都有它独有的语言,让人咀嚼出与众不同的味道,吸收不可代替的能量。

“美”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高级课题,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的,我们不能将人类的不同体验模式化,更不能在所谓的经典和证据中咬文嚼字,对于“美”的不同理解,本身就是“美”的本性所然……

人,总是最关注自己,不管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促发了人很多成长的动力,也堆砌着社会的秩序。文明的产生,也是这样开始的吧。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便需要人们在交往中形成默契,在生活中分出层次,在记忆中理出脉络,在享受中衬出美感。所以,每一种美都是源于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又陆续添加了人类的经验主义和幻想主义,慢慢地呈现出了各自的色彩。

相比于那些身外的光色生鲜,琴瑟靡靡,一些美,让我们骨骼坚硬,让我们目光坚决,让我们心灵坚定,它不是你早起穿上的名牌,它不是你液晶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它不是你投眼望去的邻家姑娘,它是一种萌发在内心的气息。它,让你学会选择你自己生存的方式,让你学会筛选你每天面对的万千色彩,让你学会掌控你情感的阀门。

走进中华五千年的岁月,是一次艰难跋涉的过程,在这激烈闪动的时光隧道里,我听见了田间耕牛拖犁时的呜咽,我看见了草原野马狂奔时的不羁,我触碰了海岛渔家门前的白贝,我嗅到了热带丛林弥漫的树叶香,一个13亿的民族,无数种血脉的融杂,在泪水和微笑间重叠成一个灵魂。

在波澜壮阔的史篇后面,那些创造历史的人同样艰难。他们伴随着各民族各地域争夺生存话语权的刀光剑影,艰难的前行着,他们的性格在历史的演绎中修炼,他们的血脉在文化的汇流中升温,他们的骨骼已被浇筑成各类的金属,坚硬、闪亮、不可复制。

在燕赵之地,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对于命运的揣思占据着思想领域的主干部分,其厚重质朴、感性而发的生命意识和敢作敢为、先于天下的豪迈之气一直架构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境界。

中国,这复杂的结合体,多民族的碰撞是社会结构日益完整成熟的催化剂。那些七彩的光晕旋转在“大美”的漩涡当中,众多文化因子闯入以及被吸入,不断地搅拌,又不断地稀释,汇集成螺旋式上升的不竭力量和棱角分明的美学精神。赋予我们民族符号的那些先民,总是经历着一层一层寻找自我的过程……

打开秦汉之后的两千年地图,我们看到一条醒目的箭头愕然向下——这是一条华夏民族南进的路线。汉人南移的大迁徙,是短暂求生的大迁徙,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聚拢汉文化精华的大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入主塞内的大迁徙,是他们掠夺土地和资源的大迁徙,也是他们舍身融入华夏社会的大迁徙,他们的迁徙提升了族群文明的程度,迸发了他们文化中那些积存许久的张力,也使他们的民族属性逐渐稳定下来。

大兴安岭,这个母亲的山脉,她分娩了她的子民,也终究和大多数母亲一样,看着儿女愈行愈远。那隐藏在密林深处的嘎仙洞那么的沉寂安详,多少岁月的磨砺,它依然不倒,它像是一扇永远敞开的窗,等待着那些探寻她的人,等待着静默间那丝丝隐痛的追忆。

诗歌选登

《后羿》

抛弃的啫喱水 被失宠的营养品

壁橱二层醉死的蟑螂 优雅地躺着

影子 在天花板摆上酒席

一个没落的皇族拖着辫子走来走去

三角板凳横卧在中央

貌似怒气冲冲、行将崩溃的债主

二十米的阳光被分割

楼道里 又一个旋转的四季组合

铁蹄踏碎了门畔的绿荫

我 另一粒草原的种子

被白色的小伞绑架到此

整日整夜的 思念家乡

但沉默把我囚禁

打马声若有所思的回旋 去了

我被狰狞的脸孔讥讽

狠狠 跌倒在地

于是 一身发黄的长袍披挂在身

在潮湿的土墙前挥起战刀

砍断所有黑夜的射线

我就是 书中的那个人

《北方》

这是三月的季节

当 河水开始滚动

他扬起父亲的马鞭

光着屁股 在奔跑

白桦树上刻满了他的文字

他从出生时 就构想春天

河堰 披挂着残雪

冷风撕开了衣衫

他精心的挖好一个小坟

掩埋下 所有童年的秘密

野鸭飞过

他撑满长弓 射下了冬天

《十月》

十字蹄印的舞蹈

是这荒芜街道上的金属符号

我是千军万马中狂热的一员

带着折断的触角 发光的令牌!

十月 在雨水的涨潮中垂死挣扎

泥泞的裤管里藏好复仇之刃

斩杀 斩杀

这让众神迷乱的夏天

《文明》

亚洲次大陆的古老神话

人鱼一般在时光之海中游行

手握着石板中抠出的诡秘图章

文明——

交配的季节来临

僧侣们包裹着黑衣鱼贯而出

假肢上的玛瑙戒指耀眼夺目

一个高原的绅士 挥舞着巨棒

文明——

水洗的领带脱落

烫金的马粪纸印刷的辞典

翻开到目录所指的结尾之页

一大段洋洋洒洒的念词

文明——

断开的破折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题
乱世风雨雄主猛将 六朝兴废黎明前夜
内蒙古 盛乐博物馆(上)
【新华访谈】拓跋鲜卑迁徙: 一条走向民族融合之路
苗族服饰文化
世界历史:欧亚民族大迁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